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医养生的经文

来源:懂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03-02 12:55:09
文档

中医养生的经文

《黄帝内经养生全集》共分上下篇16章内容,主要包括东方医学智慧之树,生命、天年、养生,独特的养生理念,养生“三宝”,构筑健康的宫殿——藏象学说,人体的“互联网”——经络学说等。
推荐度:
导读《黄帝内经养生全集》共分上下篇16章内容,主要包括东方医学智慧之树,生命、天年、养生,独特的养生理念,养生“三宝”,构筑健康的宫殿——藏象学说,人体的“互联网”——经络学说等。

《黄帝内经养生全集》共分上下篇16章内容,主要包括东方医学智慧之树,生命、天年、养生,独特的养生理念,养生“三宝”,构筑健康的宫殿——藏象学说,人体的“互联网”——经络学说等。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黄帝内经》: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冬季养生,如何理解?

总的来说,现在我们见到的《黄帝内经》,基本都分为两部分:《素问》和《灵枢》。其中,《灵枢》主要阐述经络针灸方面的知识,所以有有“针经”的雅号。

而《素问》则从阴阳、五行、藏象、整体观念等多个方面,几乎是全方位地介绍中医治病救人、 养生 防病的知识。实际上,在很多人心里,《素问》就成了《黄帝内经》的代名词。

我们现在读到的内经(素问)原文,基本是唐代王冰编撰过的文本。分为81篇,其中有6篇以“五运六气”为核心。这6篇*,需要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才能“读得通”。因此,刚接触内经的朋友,建议先忽略这一部分。

关于《素问》、也就是内经的 养生 思想,有两句很有名的话,可以说是我们中医 养生 的理论基石: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如果能完全理解掌握这两句话的内涵,我们的冬季 养生 ,必然会避免很多的错误:

这句话主要指春夏两季,也就是上半年的阴阳盛衰变化。春夏两季,阳气渐渐萌生,阴气也渐渐滋长,这是一种协调不乱的关系。请注意“生”和“长”,也就是我们需要重点理解的地方。

所谓“生”,简单来说,是一种从无到有的、积量变为质变的过程。从严冬到春,白天渐渐延长,气温也逐渐升高,自然界草木开始萌芽绽叶,这都是阳气复苏的过程。

但是,所谓“孤阳不长,孤阴不生”,阳气的这种“生”,是需要阴气同步的“长”才能完成的。如果没有阴气的涵养,则阳气之生也将成了无拘无束的状态,最终发散成无根之火,乃至消亡。

阳化气、阴成形,阳生阴长的过程协调得好,有形世界的万物、才能生长茂盛并衍生不息,呈现给我们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这个现象,正是有赖于阳在生、阴才长,就如同世俗中一对夫唱妇随的夫妻。

在阴阳学说里,阴阳的关系有对立互根之说。但从万物的生长来说,阴阳的关系,似乎是一种齐头并进的关系。并非阳生化更多,而阴消失更多的“此消彼长”

所以,我们常把“阳气”比喻成能量。那么,天地之间或许也有一个能量库,春夏两季里,这个能量库不停地释放能量,世间万物被能量唤醒之后,逐渐生长、繁茂起来。

阳杀阴藏主要指秋冬两季的阴阳盛衰。这里面有一个“杀”字,或许是容易让现代人产生误解的地方。说为“杀”,并非消灭,也不是消减。可能更是一种“状态”:某个动作结束后,将某种物质“收藏起来”。

前面说了,春夏“阳生”,也是能量的释放过程。那么,这个释放能否“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辉”般无穷无尽呢?虽然我们常说,宇宙之大,不可度量。但无论多大,理论上来说,都有匮竭的时候。

就像我们跳高前,身体会稍微蹲下一些,膝关节会弯下去一点,就是为了跳得更高。而跳高之后,想要再次跳起来,仍然需要再次蹲下去。如此,才能一跳再跳。

阳气的生化也是这样,如果一直停留在生发阶段,总是在不停释放,阳气也必定会枯竭,阴气也必将随之消亡。因此,生发、释放到了一定程度后,秋冬两季,阳气必然会失去那种“勃勃生气”,取而代之的是收敛含蓄、阳气内蕴。

与此同时,阳气“杀”了,阴气还需要继续“长”吗?当然也不需要,如果此时阴气继续“长”,则必然会出现一片阴寒,乃至阳气受损。所以,“阳杀”之时,阴气也同步“收藏”起来。通俗点说,就如同阴裹阳的一个状态给收藏起来了。这就是阳杀阴藏。

掌握了“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后,那么,我们冬季 养生 需要做什么,自然也就很明显了。

1、收藏能量:冬季“阳杀”之后,能量会收藏起来。就像冬眠的动物一般,我们要避免去唤醒蛰伏的阳气。

因此,冬季 养生 ,宜静养。冬季养阳的饮食,以“气薄”为好,“气”为阳善于上窜扰阳,而气薄则无此患。

2、保养阴气:阳杀之后阴也“擦藏”,冬季 养生 ,保养好阴气也是至关重要的。虽然阳气乃 健康 之本,但阴气却是阳气的根基。

冬季养阴进补,以“味厚”者为佳。“味”为阴,味厚者更善于养护阴气。

《黄帝内经》: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冬季养生,如何理解?

总的来说,现在我们见到的《黄帝内经》,基本都分为两部分:《素问》和《灵枢》。其中,《灵枢》主要阐述经络针灸方面的知识,所以有有“针经”的雅号。

而《素问》则从阴阳、五行、藏象、整体观念等多个方面,几乎是全方位地介绍中医治病救人、 养生 防病的知识。实际上,在很多人心里,《素问》就成了《黄帝内经》的代名词。

我们现在读到的内经(素问)原文,基本是唐代王冰编撰过的文本。分为81篇,其中有6篇以“五运六气”为核心。这6篇*,需要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才能“读得通”。因此,刚接触内经的朋友,建议先忽略这一部分。

关于《素问》、也就是内经的 养生 思想,有两句很有名的话,可以说是我们中医 养生 的理论基石: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如果能完全理解掌握这两句话的内涵,我们的冬季 养生 ,必然会避免很多的错误:

这句话主要指春夏两季,也就是上半年的阴阳盛衰变化。春夏两季,阳气渐渐萌生,阴气也渐渐滋长,这是一种协调不乱的关系。请注意“生”和“长”,也就是我们需要重点理解的地方。

所谓“生”,简单来说,是一种从无到有的、积量变为质变的过程。从严冬到春,白天渐渐延长,气温也逐渐升高,自然界草木开始萌芽绽叶,这都是阳气复苏的过程。

但是,所谓“孤阳不长,孤阴不生”,阳气的这种“生”,是需要阴气同步的“长”才能完成的。如果没有阴气的涵养,则阳气之生也将成了无拘无束的状态,最终发散成无根之火,乃至消亡。

阳化气、阴成形,阳生阴长的过程协调得好,有形世界的万物、才能生长茂盛并衍生不息,呈现给我们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这个现象,正是有赖于阳在生、阴才长,就如同世俗中一对夫唱妇随的夫妻。

在阴阳学说里,阴阳的关系有对立互根之说。但从万物的生长来说,阴阳的关系,似乎是一种齐头并进的关系。并非阳生化更多,而阴消失更多的“此消彼长”

所以,我们常把“阳气”比喻成能量。那么,天地之间或许也有一个能量库,春夏两季里,这个能量库不停地释放能量,世间万物被能量唤醒之后,逐渐生长、繁茂起来。

阳杀阴藏主要指秋冬两季的阴阳盛衰。这里面有一个“杀”字,或许是容易让现代人产生误解的地方。说为“杀”,并非消灭,也不是消减。可能更是一种“状态”:某个动作结束后,将某种物质“收藏起来”。

前面说了,春夏“阳生”,也是能量的释放过程。那么,这个释放能否“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辉”般无穷无尽呢?虽然我们常说,宇宙之大,不可度量。但无论多大,理论上来说,都有匮竭的时候。

就像我们跳高前,身体会稍微蹲下一些,膝关节会弯下去一点,就是为了跳得更高。而跳高之后,想要再次跳起来,仍然需要再次蹲下去。如此,才能一跳再跳。

阳气的生化也是这样,如果一直停留在生发阶段,总是在不停释放,阳气也必定会枯竭,阴气也必将随之消亡。因此,生发、释放到了一定程度后,秋冬两季,阳气必然会失去那种“勃勃生气”,取而代之的是收敛含蓄、阳气内蕴。

与此同时,阳气“杀”了,阴气还需要继续“长”吗?当然也不需要,如果此时阴气继续“长”,则必然会出现一片阴寒,乃至阳气受损。所以,“阳杀”之时,阴气也同步“收藏”起来。通俗点说,就如同阴裹阳的一个状态给收藏起来了。这就是阳杀阴藏。

掌握了“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后,那么,我们冬季 养生 需要做什么,自然也就很明显了。

1、收藏能量:冬季“阳杀”之后,能量会收藏起来。就像冬眠的动物一般,我们要避免去唤醒蛰伏的阳气。

因此,冬季 养生 ,宜静养。冬季养阳的饮食,以“气薄”为好,“气”为阳善于上窜扰阳,而气薄则无此患。

2、保养阴气:阳杀之后阴也“擦藏”,冬季 养生 ,保养好阴气也是至关重要的。虽然阳气乃 健康 之本,但阴气却是阳气的根基。

冬季养阴进补,以“味厚”者为佳。“味”为阴,味厚者更善于养护阴气。

《黄帝内经》: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冬季养生,如何理解?

总的来说,现在我们见到的《黄帝内经》,基本都分为两部分:《素问》和《灵枢》。其中,《灵枢》主要阐述经络针灸方面的知识,所以有有“针经”的雅号。

而《素问》则从阴阳、五行、藏象、整体观念等多个方面,几乎是全方位地介绍中医治病救人、 养生 防病的知识。实际上,在很多人心里,《素问》就成了《黄帝内经》的代名词。

我们现在读到的内经(素问)原文,基本是唐代王冰编撰过的文本。分为81篇,其中有6篇以“五运六气”为核心。这6篇*,需要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才能“读得通”。因此,刚接触内经的朋友,建议先忽略这一部分。

关于《素问》、也就是内经的 养生 思想,有两句很有名的话,可以说是我们中医 养生 的理论基石: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如果能完全理解掌握这两句话的内涵,我们的冬季 养生 ,必然会避免很多的错误:

这句话主要指春夏两季,也就是上半年的阴阳盛衰变化。春夏两季,阳气渐渐萌生,阴气也渐渐滋长,这是一种协调不乱的关系。请注意“生”和“长”,也就是我们需要重点理解的地方。

所谓“生”,简单来说,是一种从无到有的、积量变为质变的过程。从严冬到春,白天渐渐延长,气温也逐渐升高,自然界草木开始萌芽绽叶,这都是阳气复苏的过程。

但是,所谓“孤阳不长,孤阴不生”,阳气的这种“生”,是需要阴气同步的“长”才能完成的。如果没有阴气的涵养,则阳气之生也将成了无拘无束的状态,最终发散成无根之火,乃至消亡。

阳化气、阴成形,阳生阴长的过程协调得好,有形世界的万物、才能生长茂盛并衍生不息,呈现给我们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这个现象,正是有赖于阳在生、阴才长,就如同世俗中一对夫唱妇随的夫妻。

在阴阳学说里,阴阳的关系有对立互根之说。但从万物的生长来说,阴阳的关系,似乎是一种齐头并进的关系。并非阳生化更多,而阴消失更多的“此消彼长”

所以,我们常把“阳气”比喻成能量。那么,天地之间或许也有一个能量库,春夏两季里,这个能量库不停地释放能量,世间万物被能量唤醒之后,逐渐生长、繁茂起来。

阳杀阴藏主要指秋冬两季的阴阳盛衰。这里面有一个“杀”字,或许是容易让现代人产生误解的地方。说为“杀”,并非消灭,也不是消减。可能更是一种“状态”:某个动作结束后,将某种物质“收藏起来”。

前面说了,春夏“阳生”,也是能量的释放过程。那么,这个释放能否“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辉”般无穷无尽呢?虽然我们常说,宇宙之大,不可度量。但无论多大,理论上来说,都有匮竭的时候。

就像我们跳高前,身体会稍微蹲下一些,膝关节会弯下去一点,就是为了跳得更高。而跳高之后,想要再次跳起来,仍然需要再次蹲下去。如此,才能一跳再跳。

阳气的生化也是这样,如果一直停留在生发阶段,总是在不停释放,阳气也必定会枯竭,阴气也必将随之消亡。因此,生发、释放到了一定程度后,秋冬两季,阳气必然会失去那种“勃勃生气”,取而代之的是收敛含蓄、阳气内蕴。

与此同时,阳气“杀”了,阴气还需要继续“长”吗?当然也不需要,如果此时阴气继续“长”,则必然会出现一片阴寒,乃至阳气受损。所以,“阳杀”之时,阴气也同步“收藏”起来。通俗点说,就如同阴裹阳的一个状态给收藏起来了。这就是阳杀阴藏。

掌握了“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后,那么,我们冬季 养生 需要做什么,自然也就很明显了。

1、收藏能量:冬季“阳杀”之后,能量会收藏起来。就像冬眠的动物一般,我们要避免去唤醒蛰伏的阳气。

因此,冬季 养生 ,宜静养。冬季养阳的饮食,以“气薄”为好,“气”为阳善于上窜扰阳,而气薄则无此患。

2、保养阴气:阳杀之后阴也“擦藏”,冬季 养生 ,保养好阴气也是至关重要的。虽然阳气乃 健康 之本,但阴气却是阳气的根基。

冬季养阴进补,以“味厚”者为佳。“味”为阴,味厚者更善于养护阴气。

1013四气调神大论篇(春)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对话摘录:

(1). “春三月”

        春三月是从大年初一开始,还是立春开始?

        春三月有六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春三月是从立春开始的,因为二十四节气是按照阳历而不是阴历走的,尽管阴阳历上的日期也差不了几天。立春2月4日或5日,“天地俱生”。我们要珍惜自己萌动的生机,鼓励它往好的方向走。

      研究天文的中国人第一个定的节气就是冬至,那一天太阳日照时间最短,在地上拉的影子也最长,所以古人先把这一天定下来,然后开始数九,一九、二九、三九……所以立春是冬至以后第四十五天。春打六九头!

          六九第一天往往就是立春,“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所以这一天算立春,往后再数三个月,就一季。三个月九十天,其中包括两个节、六个气。

          按照科学的研究,春天什么时候到呢?日平均温度连续五天维持在10℃以上,那才叫立春,这是科学的、理性的认识。可中国人讲究的是慧、感觉,就是说这一天的温度哪怕是在零下30℃,但今天立春了,气就不一样了。 一到立春,不管温度多少,气就不一样了。“天地俱生”、“吹面不寒杨柳风”,意思就是说气温还很低,但那风吹在脸上,绝对已经不是那种凛冽、刀削般的感觉了。 到立春那天,人的活动、身心变化就应该区别于冬天了。

( 2. )“此谓发陈”

        身体在新生,旧病要发芽

       冬至过后四十五天,就立春了,这一天往后持续的三个月,我们命名为“春天”,它的性质就是“此谓发陈”。

       “发”就是发芽了,生发!这时候,气的趋势是往上走的!就像人长出头发的那种感觉,它是最早变化的。生发不是长出来枝叶,而是涌动出一种气。所以古人放风筝一般立春那天放,接地气。

        这时候,太阳逐渐在回归,大地呢,慢慢从那种沉寒痼冷的冰冻状态开始回暖,地上开始涌动出一股生气,不断往上走。在这种生气的推动下,植物养了一个冬季的营养(或者说气血),就开始从它的树根往主干上、往枝叶、往末梢上走。走着走着,我们眼看着新的枝芽冒出来,花蕾开始绽放,这就叫“发”。

       发于哪儿呢?“发于陈”,“陈”是指过去攒下来的东西,如果没有“陈”,就没有后座力。没有后面的营养支援,你发不了! “

      陈”是指过去攒下来的东西,如果没有“陈”,就没有后座力。没有后面的营养支援,你发不了!

         陈皮就是我们用的橘子皮,新鲜的时候不小心滋到眼睛里都觉得有点辣,味儿也很香,但这个味儿是一种浅薄的味儿,保持不了多长时间就散掉了。当你把橘子皮放了很长一段时间以后,如果保存得非常得当,没有让它*、霉烂,那它那个时候散发出来的味儿,就非常的芳香,能够醒脾、化痰、去湿,非常有用。

       中医里面还有味中药,叫茵陈。我们经常说绿草茵茵,茵就是一种草,刚刚发芽出来的。它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每年一到春天,它就从陈旧的枝干上冒出一片新的叶子或是一个新芽,然后郁郁葱葱地长成一棵新的草。茵陈也叫茵陈蒿,为什么叫“蒿”呢?因为它长得比较高。 人在冬天一定要养精蓄锐,这样才能把积下的好东西留到春天发。

       “春三月,此谓发陈”的意思,一是说它生发,另外是指它有多年的积累。我们经常说冬天要闭藏,要进补,要养精蓄锐,留到春天干什么呢?不是让你去增加脂肪,提高血脂、血糖浓度,而是留到春天让它去生根、发芽、开花,所以叫发陈。

         春三月也是旧病复发的时候,一定要做好防范。 “陈”还有一层含义:我们刚才说的是养精蓄锐,留下的好东西到春天发出来了。另外,如果你攒了很多年的旧病,到春天也该发了,所以,春天也是很多疾病爆发的季节。

        “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嘛。很多人在春天会得这种温热性的感冒,它不是伤寒。这种病表现出来的症状是什么?先咳嗽,然后嗓子红肿、热痛,甚至还会出血,心跳加快,心率变快,最后到高烧、昏迷、抽搐,这一系列都是温热病的表现,一到春天开始发陈”。

        春天是老天帮助我们立志的时候,更是我们做事的好时机。 雨水2月19日前后,“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大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沁人的气息激励着身心。在春天,我们要鼓励生,鼓励长,要温暖,让身、心、灵在这一刻扩展。不要杀生,要多给予,多行善事。

      “发陈”,这两字蓄含了无穷的哲理。 养精蓄锐,春天就发得好;该攒的时候乱造,开春就会发病,懂得“发陈”两字,才能亲近养生的智慧。

        中医认为,春天对应的是肝。很多体内有肝火、肝气过旺的人,到春天,他就表现出一种莫名的烦躁,易怒、易激惹,这就是旧病冒出来的症状。这时,我们可以借此机行事,正好去清他的肝火,帮他把肝火平复一下。有些平时胆小怕事,做事优柔寡断,阳痿甚至筋骨比较软的人,正好借着春天这个劲,多吃点辛辣的食物,或者喝点酒,好好滋补肝气。 治病,一是要看人,另外要结合天时、地利这种有利于人体的环境。

(3).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春天是人解放自己的好时机。顺应天地的生发之气,从冬天闭藏的状态中走出来,这叫“天地俱生”。如果你有好的生机和萌芽,一定要鼓励它复制。如果是那些有病的萌芽,我们必须要把它扼杀在摇篮里。 所以一句“天地俱生”就指出:我们是自然、天地的产物,这时候我们要珍惜自己萌动的生机,鼓励它往好的方向走,至于那些病的邪的生机,要早早给它去除。

        “万物以荣”就是说植物从枯萎、凋谢的状态重新回到了绿色的状态,所以我们把春天的颜色定为青。青有绿和蓝这两层意思,但我们一般指绿,比方说“青山碧水”里的“青山”,就是山开始变绿了的意思。另外,这个“万物”还指人。春天来了,人的气血和能量就开始往表皮走,这也叫“万物以荣”。这时候,人就开始觉得:“哎哟,厚棉衣有点穿不住了。”这不是气温变了,是啥变了?你内在的气血变了,人本能地从一种收敛闭藏的状态开始“改革开放”了。

(4) “夜卧早起” 

立春一到,早睡早起

       古代分时辰,是按地支来算的,按子、丑、寅、卯那么走。古人还有一个规定作息的方法,就是每个时辰都有个对应,比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黄昏是几点?大概是太阳落山,晚上的五点到七点这段时间。黄昏以后,叫“人定”,“人定”的时间是晚上九点到十一点,意思就是夕阳坠了,洗洗睡吧。子时之前叫亥时,亥时属猪,这时猪睡得最酣,所以这个时候你还没睡觉的话,中医就会催你:“像猪一样,赶紧睡吧。”另外,在春天或夏天,你可以睡得晚一点。到秋冬,你大概就要早一点了。

       西方营养学和中医营养学之间的区别。西方营养学认为:肉跟肉之间只有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矿物质含量等的差别。比方说,鸡肉,蛋白质多一点,脂肪少一点;猪肉,脂肪多一点,蛋白质少一点。它只承认有量的差别,但不承认什么啊?质的差别!西方营养学只承认有量的差别,但不承认质的差别!而中医营养学更关注事物背后的能量。 鸡肉的脂肪含量再低或者再高,它也是热性的,吃多了会让你觉得燥热,躁动不安,让你半夜早早地醒来,甚至是流鼻血。而再“瘦”的猪肉,它也是凉性的。

        说到“夜卧早起”,所谓“夜卧”,就是说古人在晚上的九点到十一点就要睡觉了,而且十一点就算很晚了。

         古人的“早起”,指的是早晨三点到五点,也就是寅时。到春天这个“此谓发陈”的季节之后,我们一定要“夜卧早起”,“早起”就相对于冬天“必待日光”的那个“晚起”。而冬天“晚起”的时间一般都在七点左右。 

        惊蛰3月5日或6日,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醒后出来活动了。

          我们都知道晚上睡得晚不太好,但有些人就认为第二天早上晚起一点,就可以把这个时间补上。 晚起绝对不如早睡。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嘛!你早上起来去做事,你这一天就算没白过。如果你那天昏昏睡去了,很容易就耽误事。

( 5). “广步于庭”

       春天要好好接地气,广步”的反义词是小细碎步。它包含两方面意思:一是指步幅,再就是指走路的节奏。你迈着大步“呱呱呱”地走,这就不对。“广步”是一种很悠然的,迈着大步子散步的状态。毛*说的“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庭”是什么呀?在农村,我们一般进了门之后,有个影壁挡着,你看不见里面。你只有过了影壁,才能看到空旷的院子。 “广步于庭”不是广步于“野”。“步”不是跑步。古代人管“跑”叫“走”!

        天气还没有到暖和的时候,你不可能到外边去春游、撒野,就在院子里面散步,还是相对封闭的。而且是要迈着大步,步幅还要和缓。记住!“步”不是跑步。古代人管“跑”叫什么?叫“走”!我们经常说“奔走相告”,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就是一边跑着,一边告诉别人。

          “走”是跑,但“奔”是两腿离地的。以马为例来说,四腿离地是为奔,两腿离地是为跑。

         什么叫“走马观花”?就是一种走的状态,而不是蹦。走马是很稳的,不是去跑步,不是让你去做剧烈的运动。在春天,万物刚刚萌芽,刚刚生发,还没到需要剧烈运动的时候。 真正的骑马散步叫“走马”。

( 6). “被发缓形”

        “披发缓形”是这段*里面最精彩的一句。这里的“披”字原本应该是被子的“被”,是通假字。在古代,人到成年后都要束发。为什么要束发?

            古人蓄发原本为的是什么?男子八岁,女子七岁,披头散发,黄发垂髫,随便玩儿!等到他们启蒙入学的时候,就开始约束心性,开始束发了。到了弱冠,就要戴一个头冠,把头发扎起来。意思是:我已经离开了那个自由散漫的时代,我的行为有准则,有约束了,不能由着性子来了,这叫做“自我约束”。

            可古人只有在春天的时候,才早早起来,把头发解开,让它自由披散在肩上,这叫“无拘无束”。让自己的心性、心情或者是心思在这一刻自由地放飞。 让身、心、灵在这一刻扩展。在中医看来,身、心、灵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你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形体、形态、姿势来影响你的气血流动,达到影响你心情、思想的目的。所以在春天,不要约束自己,更不要箍着自己,把头发解开,披散下来。

    缓,是缓慢的“缓”,形是形体的“形”。不是判决书上“缓刑几年”的缓刑。 “缓形”是指让自己的身 体放松,尽量地不受约束。勒自己,从形体上约束自己,结果是什么?在形体上,你苗条了,纤细了。但内在呢?气血运行全被堵在这一块儿了。春天最好穿宽袍大袖,披头散发,早早起来,在自家院子里散步。 春天是萌芽、生发的季节!

( 7). “以使志生”

        春天,多立志,多做事.春分3月20日或21日。此时太阳直射赤道,春暖花开,莺飞草长,此时宜积极工作,有什么好的愿望马上就要去做。在春天,要多植树,不要杀生,不要算旧账,更要多给予,多行善事。

       在春三月,我们早早睡了,第二天早早起来,穿着宽袍大袖,放松自己,在自家庭院里散步,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以使志生”。你往何处去?你的心往哪儿走?这叫“志”。

          “志闲而少欲”,“志”有两层意思,它的甲骨文写法是上面一个“之”字,“欲之何处”就是说你往何处去?你的心往哪儿走?这叫“志”。你的心往后面走,叫记忆。你的心往前面走,将来想干什么,叫“志向”。所以在春天,你这么做的时候,你的“志”就会油然而生。 本来这个“志”,应该闲,应该少欲。但在春天,你却应该顺应天地的变化,鼓励自己多做些事情。春天是老天帮助我们立志的时候,更是我们做事的好时机。“志”生出来了以后,就叫发陈”。在这种状态下,你就会发自内心地突然想做点什么!

( 8). “生而勿杀”

不杀生,多播种

      在春天,我们还要去哺育一些动物,或是植一些树。因为很多动物是在春天产仔的,很多植物也是在春天发芽、生长的。所以,春天绝对不是杀戮、砍伐的季节,而是播种,鼓励大家生长、发育、生根、发芽的季节。这叫“生而勿杀”。

     记住,“杀人三千,自损八百。”当你宰杀动物的时候,这个过程会将你体内的一些生机也干掉,这叫“逆反”,是违背生机的生发规律的。

(9). “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予是给予的予,夺是夺取的夺。在春天,你“予”,最后你的收获会很大。如果你在冬天撒了一地的种子,“予”没用了,别人不领你的情,所以春天要多行善事。清明4月4日、5日或6日。此时气清景明,应多“植树”,能培养自己一年的生机。新的一年开始了,绝不要跟自己和别人算旧账,否则会违反天地之气。

        “赏而勿罚”就是:即使你做错了,咱留着以后再说,绝对不会在大开春、大过年的时候跟你清算旧账,这时候跟你陈芝麻、烂谷子地闹一场,那叫违反天地之气。而且,当你在做这些行为的时候,无形之中会对内在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自己身上留下一些印记。

( 10). “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zhǎng)者少”

   春天不好好生,夏天就不可能好好长

         “养生之道”狭义就是,顺应天地之气去做事。比如“春生”时,你就要让它发芽,不要去扼杀它,这是养“生”;进入夏天后,它们就要茁壮成长了,所以夏天要养“长”;到秋天叫养“收”;到冬天就叫养“藏”。

       就中医而言,“养生之道”应该是养“生、长、收、藏”之道,而不是只局限于养“生”。目前,“养生”就变成广义的了,更多地指养护生命的意思。

       现在,很多人之所以会得各种各样的毛病,就是因为他们光“加油”,不“刹车”。光顾着生发,却忽略了收敛,都是一根筋往上走,然后上到某个点,“嘭”的一声掉了下来,乱了节奏。而生命轨迹是应该呈曲线,有起有落的。这才是顺应天地的养生之道。

        在中医里,四季跟五行学说是相对应的,春天归于木,木是向上的,它能曲能直。一阵大风刮过来,它便随风弯下来;大风过去了,它的“腰杆子”就瞬间挺起来了,大丈夫能屈能伸。如果“木”对应到我们的脏腑,就是我们的肝,这是脏。同时又对应我们的胆,这是腑。如果是对应身体上的其他器官和组织,那它还对应筋、指甲。“肝胆开窍于目”,所以它还对应我们的眼睛。

       春天是非常好的养肝、护肝的季节,还养护胆、筋、眼睛以及我们的指甲。同样的,如果你在春天做了违背自然之道的事情,你就会伤害到你的肝、胆等器官。

      在五行里边,木的作用是生火。如果你在春天做了违背自然之道的事情,你就会伤害到你的肝、胆、筋、眼睛、指甲等器官。到了夏天,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病症。木生火,火生土。如果在春天你的肝木没有健旺起来的话,到夏天这个属火的季节,你就“火”不起来。意思就是说,如果你在春天没好好生,那在夏天就不可能好好长。

      “奉长者少”就是说到了夏天,身体提供给你在这个季节生长,茁壮成长的能量、气血就不够了。

       春天是消化的季节,是把冬天储存下来的营养转化成气血、精神能量的时候。所以春天不是吃肉而是吃青绿色植物的季节。

       春天不是杀戮的季节,也就是说,春天是一个不吃肉或者少吃肉的季节。立秋那天要贴秋膘,冬天是要进补的,这俩季节都是要吃肉的。

      中医养生讲“毒药攻邪”,就是说,如果你中了邪气,生病了,就要吃有毒性的药物。如果你没生病,那就养生!

       要吃五谷,“五谷为养”;然后“五畜为益”,平时多吃点肉来锦上添花;

      “五果为助”,就是吃水果,能帮助我们消化,但是千万别把水果当主食吃。不要在春天里吃一些酸不溜秋的水果,除非你肝火太旺。千万别把水果当主食吃。

       叫“五菜为充”,但从养生的角度来讲,应该改成“五菜为疏”。什么叫“疏”?疏通!很多人都知道吃点粗纤维能通大便。蔬菜本身都是绿色的,对应的是我们的肝,而肝主疏泄。肠道堵了就好像河道淤积住了,但是肝气、肝血一来,“哗”,被堵塞的肠道就被打通了。

      平时要多鼓舞肝气生发,而能增强肝气生发、疏泄功能的就是绿色蔬菜,或者是植物的枝叶,它们能消化掉我们在秋冬攒下的秋膘,或进补时累积下来的那些油水。

         什么是消化?“化”就是把吃进来的那些物质变成“人肉”,然后变成脂肪堆积起来,再化成我们身体所需要的气血和能量。生活中,很多人发胖,因为他无法把脂肪转化成气血。所以,女孩子一胖,月经就出现问题。男人一胖,第一反应就是性能力差了,因为元气不足了。

        怎么把一身的肥肉转化成身体所需要的精血、精子、卵子?靠的就是一个“化”字。这个“化”靠谁来完成?就是我们的胆、三焦,也就是靠这个少阳系统去完成。

         在春天,我们吃的东西都很鲜。比如说春笋,但它有点寒。而冬笋埋在地下没冒头,所以它滋阴的效果非常好。还有,冬笋炖什么肉最香?厨子都知道,笋搭配其他肉都不香,只有搭配猪肉时才香。  到春天,笋破土而出后,它的性质就从滋阴,也就是从补肾变成补肝了。补肾、补肝能增强人的性功能,所以,你要想克服笋那种苦寒的性质,有几个办法:一是用盐水煮笋,盐的咸正好平和了笋那种稍微有点苦的味道。另外,我们经常吃的一道菜叫“油焖笋”,这样油炸了后也能把笋的寒气去掉。还可以用锡纸包上笋去烧,就跟烧叫花鸡一样,可以把笋的寒气去掉,独独留下笋的生发之气。

除了春笋、香椿苗,还有满世界里人们采的荠菜,采回来后做点荠菜饺子,更香。

    肝有种性质,叫“木曰曲直”。

       什么叫“曲”?就是委曲求全,所以肝有藏血的功能。如果它不藏血的话,女人就会崩漏,例假来个没完。而“直”是指疏泄,道路都通开了。所以肝的功能应该有两个:曲、直。“ 肝的功能有两个:曲、直。

     应该是鼓励肝脏的“曲”性,你看,肌肉一酸,人就变得紧张了。

       酸的东西是止血的,所以,碰到那些崩漏的病人,我们一般用老醋喷下去。酸的本性是涩的,而涩的东西一般都具有收敛的效果。

       但酸能鼓舞人的肺,肺能生津。有个成语叫“望梅止渴”,你一想到酸的东西,唾液马上就分泌出来了,这对应的就是肺。肺在五行里面属属金

     金克木,吃酸的东西是在补肺,秋天是拈酸吃醋的季节。

      健康的人在春天适合吃辣的东西,微辣微辣的。 平常吃饺子的时候我们要吃什么?蒜!然后还要加点醋。蒜是辣的,醋是酸的,两者正好形成一种平衡。

   怎么掌握辛和酸的尺度,要根据肝的情况。

        大家如果有兴趣有力的话,可以读下《黄帝内经-素问题》里的”藏气法时论“,它把与饮食有关的“五谷”“五菜”等都讲得很清楚。什么味儿入什么经,对哪条经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补还是泄,都说得很清楚。我们现在中医学讲的那些知识,很多人都是一知半解。

        为什么叫“醉以入房”?平常阳痿的人喝点酒,宗筋就立起来了。 肝有“木曰曲直”的特性,就应该知道有两种味道在影响肝。比如说,酒是辣的,我们喝点酒就能壮胆,因为肝胆互为表里。酒是辛散的,能增强肝那种直的特性。

        中医在饮食方面讲究与天地同步,也就是“应季”。这个季节出产什么,你吃什么,你要是什么都不懂,那就跟着季节走,总不会错的。

       夏天出汗多,容易损耗身体里的体液。汗是什么味道?咸的!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夏天对应我们的心,所以在夏天我们要补心! 夏天应该吃点咸的东西。 真正懂得养生的人,夏天吃西瓜的时候都会稍微洒点盐,喝绿豆汤时也会加点盐进去。

       到了冬天,该吃些什么呢?烧烤的,炙的东西!烧烤的东西是什么味道?苦! 冬天应该多吃些苦。

小麦是越嚼越甜,米饭是越嚼越酸。五谷总体是甘甜的,这是我们平时最基本的食物。

1013四气调神大论篇(春)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对话摘录:

(1). “春三月”

        春三月是从大年初一开始,还是立春开始?

        春三月有六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春三月是从立春开始的,因为二十四节气是按照阳历而不是阴历走的,尽管阴阳历上的日期也差不了几天。立春2月4日或5日,“天地俱生”。我们要珍惜自己萌动的生机,鼓励它往好的方向走。

      研究天文的中国人第一个定的节气就是冬至,那一天太阳日照时间最短,在地上拉的影子也最长,所以古人先把这一天定下来,然后开始数九,一九、二九、三九……所以立春是冬至以后第四十五天。春打六九头!

          六九第一天往往就是立春,“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所以这一天算立春,往后再数三个月,就一季。三个月九十天,其中包括两个节、六个气。

          按照科学的研究,春天什么时候到呢?日平均温度连续五天维持在10℃以上,那才叫立春,这是科学的、理性的认识。可中国人讲究的是慧、感觉,就是说这一天的温度哪怕是在零下30℃,但今天立春了,气就不一样了。 一到立春,不管温度多少,气就不一样了。“天地俱生”、“吹面不寒杨柳风”,意思就是说气温还很低,但那风吹在脸上,绝对已经不是那种凛冽、刀削般的感觉了。 到立春那天,人的活动、身心变化就应该区别于冬天了。

( 2. )“此谓发陈”

        身体在新生,旧病要发芽

       冬至过后四十五天,就立春了,这一天往后持续的三个月,我们命名为“春天”,它的性质就是“此谓发陈”。

       “发”就是发芽了,生发!这时候,气的趋势是往上走的!就像人长出头发的那种感觉,它是最早变化的。生发不是长出来枝叶,而是涌动出一种气。所以古人放风筝一般立春那天放,接地气。

        这时候,太阳逐渐在回归,大地呢,慢慢从那种沉寒痼冷的冰冻状态开始回暖,地上开始涌动出一股生气,不断往上走。在这种生气的推动下,植物养了一个冬季的营养(或者说气血),就开始从它的树根往主干上、往枝叶、往末梢上走。走着走着,我们眼看着新的枝芽冒出来,花蕾开始绽放,这就叫“发”。

       发于哪儿呢?“发于陈”,“陈”是指过去攒下来的东西,如果没有“陈”,就没有后座力。没有后面的营养支援,你发不了! “

      陈”是指过去攒下来的东西,如果没有“陈”,就没有后座力。没有后面的营养支援,你发不了!

         陈皮就是我们用的橘子皮,新鲜的时候不小心滋到眼睛里都觉得有点辣,味儿也很香,但这个味儿是一种浅薄的味儿,保持不了多长时间就散掉了。当你把橘子皮放了很长一段时间以后,如果保存得非常得当,没有让它*、霉烂,那它那个时候散发出来的味儿,就非常的芳香,能够醒脾、化痰、去湿,非常有用。

       中医里面还有味中药,叫茵陈。我们经常说绿草茵茵,茵就是一种草,刚刚发芽出来的。它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每年一到春天,它就从陈旧的枝干上冒出一片新的叶子或是一个新芽,然后郁郁葱葱地长成一棵新的草。茵陈也叫茵陈蒿,为什么叫“蒿”呢?因为它长得比较高。 人在冬天一定要养精蓄锐,这样才能把积下的好东西留到春天发。

       “春三月,此谓发陈”的意思,一是说它生发,另外是指它有多年的积累。我们经常说冬天要闭藏,要进补,要养精蓄锐,留到春天干什么呢?不是让你去增加脂肪,提高血脂、血糖浓度,而是留到春天让它去生根、发芽、开花,所以叫发陈。

         春三月也是旧病复发的时候,一定要做好防范。 “陈”还有一层含义:我们刚才说的是养精蓄锐,留下的好东西到春天发出来了。另外,如果你攒了很多年的旧病,到春天也该发了,所以,春天也是很多疾病爆发的季节。

        “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嘛。很多人在春天会得这种温热性的感冒,它不是伤寒。这种病表现出来的症状是什么?先咳嗽,然后嗓子红肿、热痛,甚至还会出血,心跳加快,心率变快,最后到高烧、昏迷、抽搐,这一系列都是温热病的表现,一到春天开始发陈”。

        春天是老天帮助我们立志的时候,更是我们做事的好时机。 雨水2月19日前后,“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大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沁人的气息激励着身心。在春天,我们要鼓励生,鼓励长,要温暖,让身、心、灵在这一刻扩展。不要杀生,要多给予,多行善事。

      “发陈”,这两字蓄含了无穷的哲理。 养精蓄锐,春天就发得好;该攒的时候乱造,开春就会发病,懂得“发陈”两字,才能亲近养生的智慧。

        中医认为,春天对应的是肝。很多体内有肝火、肝气过旺的人,到春天,他就表现出一种莫名的烦躁,易怒、易激惹,这就是旧病冒出来的症状。这时,我们可以借此机行事,正好去清他的肝火,帮他把肝火平复一下。有些平时胆小怕事,做事优柔寡断,阳痿甚至筋骨比较软的人,正好借着春天这个劲,多吃点辛辣的食物,或者喝点酒,好好滋补肝气。 治病,一是要看人,另外要结合天时、地利这种有利于人体的环境。

(3).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春天是人解放自己的好时机。顺应天地的生发之气,从冬天闭藏的状态中走出来,这叫“天地俱生”。如果你有好的生机和萌芽,一定要鼓励它复制。如果是那些有病的萌芽,我们必须要把它扼杀在摇篮里。 所以一句“天地俱生”就指出:我们是自然、天地的产物,这时候我们要珍惜自己萌动的生机,鼓励它往好的方向走,至于那些病的邪的生机,要早早给它去除。

        “万物以荣”就是说植物从枯萎、凋谢的状态重新回到了绿色的状态,所以我们把春天的颜色定为青。青有绿和蓝这两层意思,但我们一般指绿,比方说“青山碧水”里的“青山”,就是山开始变绿了的意思。另外,这个“万物”还指人。春天来了,人的气血和能量就开始往表皮走,这也叫“万物以荣”。这时候,人就开始觉得:“哎哟,厚棉衣有点穿不住了。”这不是气温变了,是啥变了?你内在的气血变了,人本能地从一种收敛闭藏的状态开始“改革开放”了。

(4) “夜卧早起” 

立春一到,早睡早起

       古代分时辰,是按地支来算的,按子、丑、寅、卯那么走。古人还有一个规定作息的方法,就是每个时辰都有个对应,比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黄昏是几点?大概是太阳落山,晚上的五点到七点这段时间。黄昏以后,叫“人定”,“人定”的时间是晚上九点到十一点,意思就是夕阳坠了,洗洗睡吧。子时之前叫亥时,亥时属猪,这时猪睡得最酣,所以这个时候你还没睡觉的话,中医就会催你:“像猪一样,赶紧睡吧。”另外,在春天或夏天,你可以睡得晚一点。到秋冬,你大概就要早一点了。

       西方营养学和中医营养学之间的区别。西方营养学认为:肉跟肉之间只有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矿物质含量等的差别。比方说,鸡肉,蛋白质多一点,脂肪少一点;猪肉,脂肪多一点,蛋白质少一点。它只承认有量的差别,但不承认什么啊?质的差别!西方营养学只承认有量的差别,但不承认质的差别!而中医营养学更关注事物背后的能量。 鸡肉的脂肪含量再低或者再高,它也是热性的,吃多了会让你觉得燥热,躁动不安,让你半夜早早地醒来,甚至是流鼻血。而再“瘦”的猪肉,它也是凉性的。

        说到“夜卧早起”,所谓“夜卧”,就是说古人在晚上的九点到十一点就要睡觉了,而且十一点就算很晚了。

         古人的“早起”,指的是早晨三点到五点,也就是寅时。到春天这个“此谓发陈”的季节之后,我们一定要“夜卧早起”,“早起”就相对于冬天“必待日光”的那个“晚起”。而冬天“晚起”的时间一般都在七点左右。 

        惊蛰3月5日或6日,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醒后出来活动了。

          我们都知道晚上睡得晚不太好,但有些人就认为第二天早上晚起一点,就可以把这个时间补上。 晚起绝对不如早睡。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嘛!你早上起来去做事,你这一天就算没白过。如果你那天昏昏睡去了,很容易就耽误事。

( 5). “广步于庭”

       春天要好好接地气,广步”的反义词是小细碎步。它包含两方面意思:一是指步幅,再就是指走路的节奏。你迈着大步“呱呱呱”地走,这就不对。“广步”是一种很悠然的,迈着大步子散步的状态。毛*说的“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庭”是什么呀?在农村,我们一般进了门之后,有个影壁挡着,你看不见里面。你只有过了影壁,才能看到空旷的院子。 “广步于庭”不是广步于“野”。“步”不是跑步。古代人管“跑”叫“走”!

        天气还没有到暖和的时候,你不可能到外边去春游、撒野,就在院子里面散步,还是相对封闭的。而且是要迈着大步,步幅还要和缓。记住!“步”不是跑步。古代人管“跑”叫什么?叫“走”!我们经常说“奔走相告”,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就是一边跑着,一边告诉别人。

          “走”是跑,但“奔”是两腿离地的。以马为例来说,四腿离地是为奔,两腿离地是为跑。

         什么叫“走马观花”?就是一种走的状态,而不是蹦。走马是很稳的,不是去跑步,不是让你去做剧烈的运动。在春天,万物刚刚萌芽,刚刚生发,还没到需要剧烈运动的时候。 真正的骑马散步叫“走马”。

( 6). “被发缓形”

        “披发缓形”是这段*里面最精彩的一句。这里的“披”字原本应该是被子的“被”,是通假字。在古代,人到成年后都要束发。为什么要束发?

            古人蓄发原本为的是什么?男子八岁,女子七岁,披头散发,黄发垂髫,随便玩儿!等到他们启蒙入学的时候,就开始约束心性,开始束发了。到了弱冠,就要戴一个头冠,把头发扎起来。意思是:我已经离开了那个自由散漫的时代,我的行为有准则,有约束了,不能由着性子来了,这叫做“自我约束”。

            可古人只有在春天的时候,才早早起来,把头发解开,让它自由披散在肩上,这叫“无拘无束”。让自己的心性、心情或者是心思在这一刻自由地放飞。 让身、心、灵在这一刻扩展。在中医看来,身、心、灵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你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形体、形态、姿势来影响你的气血流动,达到影响你心情、思想的目的。所以在春天,不要约束自己,更不要箍着自己,把头发解开,披散下来。

    缓,是缓慢的“缓”,形是形体的“形”。不是判决书上“缓刑几年”的缓刑。 “缓形”是指让自己的身 体放松,尽量地不受约束。勒自己,从形体上约束自己,结果是什么?在形体上,你苗条了,纤细了。但内在呢?气血运行全被堵在这一块儿了。春天最好穿宽袍大袖,披头散发,早早起来,在自家院子里散步。 春天是萌芽、生发的季节!

( 7). “以使志生”

        春天,多立志,多做事.春分3月20日或21日。此时太阳直射赤道,春暖花开,莺飞草长,此时宜积极工作,有什么好的愿望马上就要去做。在春天,要多植树,不要杀生,不要算旧账,更要多给予,多行善事。

       在春三月,我们早早睡了,第二天早早起来,穿着宽袍大袖,放松自己,在自家庭院里散步,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以使志生”。你往何处去?你的心往哪儿走?这叫“志”。

          “志闲而少欲”,“志”有两层意思,它的甲骨文写法是上面一个“之”字,“欲之何处”就是说你往何处去?你的心往哪儿走?这叫“志”。你的心往后面走,叫记忆。你的心往前面走,将来想干什么,叫“志向”。所以在春天,你这么做的时候,你的“志”就会油然而生。 本来这个“志”,应该闲,应该少欲。但在春天,你却应该顺应天地的变化,鼓励自己多做些事情。春天是老天帮助我们立志的时候,更是我们做事的好时机。“志”生出来了以后,就叫发陈”。在这种状态下,你就会发自内心地突然想做点什么!

( 8). “生而勿杀”

不杀生,多播种

      在春天,我们还要去哺育一些动物,或是植一些树。因为很多动物是在春天产仔的,很多植物也是在春天发芽、生长的。所以,春天绝对不是杀戮、砍伐的季节,而是播种,鼓励大家生长、发育、生根、发芽的季节。这叫“生而勿杀”。

     记住,“杀人三千,自损八百。”当你宰杀动物的时候,这个过程会将你体内的一些生机也干掉,这叫“逆反”,是违背生机的生发规律的。

(9). “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予是给予的予,夺是夺取的夺。在春天,你“予”,最后你的收获会很大。如果你在冬天撒了一地的种子,“予”没用了,别人不领你的情,所以春天要多行善事。清明4月4日、5日或6日。此时气清景明,应多“植树”,能培养自己一年的生机。新的一年开始了,绝不要跟自己和别人算旧账,否则会违反天地之气。

        “赏而勿罚”就是:即使你做错了,咱留着以后再说,绝对不会在大开春、大过年的时候跟你清算旧账,这时候跟你陈芝麻、烂谷子地闹一场,那叫违反天地之气。而且,当你在做这些行为的时候,无形之中会对内在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自己身上留下一些印记。

( 10). “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zhǎng)者少”

   春天不好好生,夏天就不可能好好长

         “养生之道”狭义就是,顺应天地之气去做事。比如“春生”时,你就要让它发芽,不要去扼杀它,这是养“生”;进入夏天后,它们就要茁壮成长了,所以夏天要养“长”;到秋天叫养“收”;到冬天就叫养“藏”。

       就中医而言,“养生之道”应该是养“生、长、收、藏”之道,而不是只局限于养“生”。目前,“养生”就变成广义的了,更多地指养护生命的意思。

       现在,很多人之所以会得各种各样的毛病,就是因为他们光“加油”,不“刹车”。光顾着生发,却忽略了收敛,都是一根筋往上走,然后上到某个点,“嘭”的一声掉了下来,乱了节奏。而生命轨迹是应该呈曲线,有起有落的。这才是顺应天地的养生之道。

        在中医里,四季跟五行学说是相对应的,春天归于木,木是向上的,它能曲能直。一阵大风刮过来,它便随风弯下来;大风过去了,它的“腰杆子”就瞬间挺起来了,大丈夫能屈能伸。如果“木”对应到我们的脏腑,就是我们的肝,这是脏。同时又对应我们的胆,这是腑。如果是对应身体上的其他器官和组织,那它还对应筋、指甲。“肝胆开窍于目”,所以它还对应我们的眼睛。

       春天是非常好的养肝、护肝的季节,还养护胆、筋、眼睛以及我们的指甲。同样的,如果你在春天做了违背自然之道的事情,你就会伤害到你的肝、胆等器官。

      在五行里边,木的作用是生火。如果你在春天做了违背自然之道的事情,你就会伤害到你的肝、胆、筋、眼睛、指甲等器官。到了夏天,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病症。木生火,火生土。如果在春天你的肝木没有健旺起来的话,到夏天这个属火的季节,你就“火”不起来。意思就是说,如果你在春天没好好生,那在夏天就不可能好好长。

      “奉长者少”就是说到了夏天,身体提供给你在这个季节生长,茁壮成长的能量、气血就不够了。

       春天是消化的季节,是把冬天储存下来的营养转化成气血、精神能量的时候。所以春天不是吃肉而是吃青绿色植物的季节。

       春天不是杀戮的季节,也就是说,春天是一个不吃肉或者少吃肉的季节。立秋那天要贴秋膘,冬天是要进补的,这俩季节都是要吃肉的。

      中医养生讲“毒药攻邪”,就是说,如果你中了邪气,生病了,就要吃有毒性的药物。如果你没生病,那就养生!

       要吃五谷,“五谷为养”;然后“五畜为益”,平时多吃点肉来锦上添花;

      “五果为助”,就是吃水果,能帮助我们消化,但是千万别把水果当主食吃。不要在春天里吃一些酸不溜秋的水果,除非你肝火太旺。千万别把水果当主食吃。

       叫“五菜为充”,但从养生的角度来讲,应该改成“五菜为疏”。什么叫“疏”?疏通!很多人都知道吃点粗纤维能通大便。蔬菜本身都是绿色的,对应的是我们的肝,而肝主疏泄。肠道堵了就好像河道淤积住了,但是肝气、肝血一来,“哗”,被堵塞的肠道就被打通了。

      平时要多鼓舞肝气生发,而能增强肝气生发、疏泄功能的就是绿色蔬菜,或者是植物的枝叶,它们能消化掉我们在秋冬攒下的秋膘,或进补时累积下来的那些油水。

         什么是消化?“化”就是把吃进来的那些物质变成“人肉”,然后变成脂肪堆积起来,再化成我们身体所需要的气血和能量。生活中,很多人发胖,因为他无法把脂肪转化成气血。所以,女孩子一胖,月经就出现问题。男人一胖,第一反应就是性能力差了,因为元气不足了。

        怎么把一身的肥肉转化成身体所需要的精血、精子、卵子?靠的就是一个“化”字。这个“化”靠谁来完成?就是我们的胆、三焦,也就是靠这个少阳系统去完成。

         在春天,我们吃的东西都很鲜。比如说春笋,但它有点寒。而冬笋埋在地下没冒头,所以它滋阴的效果非常好。还有,冬笋炖什么肉最香?厨子都知道,笋搭配其他肉都不香,只有搭配猪肉时才香。  到春天,笋破土而出后,它的性质就从滋阴,也就是从补肾变成补肝了。补肾、补肝能增强人的性功能,所以,你要想克服笋那种苦寒的性质,有几个办法:一是用盐水煮笋,盐的咸正好平和了笋那种稍微有点苦的味道。另外,我们经常吃的一道菜叫“油焖笋”,这样油炸了后也能把笋的寒气去掉。还可以用锡纸包上笋去烧,就跟烧叫花鸡一样,可以把笋的寒气去掉,独独留下笋的生发之气。

除了春笋、香椿苗,还有满世界里人们采的荠菜,采回来后做点荠菜饺子,更香。

    肝有种性质,叫“木曰曲直”。

       什么叫“曲”?就是委曲求全,所以肝有藏血的功能。如果它不藏血的话,女人就会崩漏,例假来个没完。而“直”是指疏泄,道路都通开了。所以肝的功能应该有两个:曲、直。“ 肝的功能有两个:曲、直。

     应该是鼓励肝脏的“曲”性,你看,肌肉一酸,人就变得紧张了。

       酸的东西是止血的,所以,碰到那些崩漏的病人,我们一般用老醋喷下去。酸的本性是涩的,而涩的东西一般都具有收敛的效果。

       但酸能鼓舞人的肺,肺能生津。有个成语叫“望梅止渴”,你一想到酸的东西,唾液马上就分泌出来了,这对应的就是肺。肺在五行里面属属金

     金克木,吃酸的东西是在补肺,秋天是拈酸吃醋的季节。

      健康的人在春天适合吃辣的东西,微辣微辣的。 平常吃饺子的时候我们要吃什么?蒜!然后还要加点醋。蒜是辣的,醋是酸的,两者正好形成一种平衡。

   怎么掌握辛和酸的尺度,要根据肝的情况。

        大家如果有兴趣有力的话,可以读下《黄帝内经-素问题》里的”藏气法时论“,它把与饮食有关的“五谷”“五菜”等都讲得很清楚。什么味儿入什么经,对哪条经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补还是泄,都说得很清楚。我们现在中医学讲的那些知识,很多人都是一知半解。

        为什么叫“醉以入房”?平常阳痿的人喝点酒,宗筋就立起来了。 肝有“木曰曲直”的特性,就应该知道有两种味道在影响肝。比如说,酒是辣的,我们喝点酒就能壮胆,因为肝胆互为表里。酒是辛散的,能增强肝那种直的特性。

        中医在饮食方面讲究与天地同步,也就是“应季”。这个季节出产什么,你吃什么,你要是什么都不懂,那就跟着季节走,总不会错的。

       夏天出汗多,容易损耗身体里的体液。汗是什么味道?咸的!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夏天对应我们的心,所以在夏天我们要补心! 夏天应该吃点咸的东西。 真正懂得养生的人,夏天吃西瓜的时候都会稍微洒点盐,喝绿豆汤时也会加点盐进去。

       到了冬天,该吃些什么呢?烧烤的,炙的东西!烧烤的东西是什么味道?苦! 冬天应该多吃些苦。

小麦是越嚼越甜,米饭是越嚼越酸。五谷总体是甘甜的,这是我们平时最基本的食物。

1013四气调神大论篇(春)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对话摘录:

(1). “春三月”

        春三月是从大年初一开始,还是立春开始?

        春三月有六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春三月是从立春开始的,因为二十四节气是按照阳历而不是阴历走的,尽管阴阳历上的日期也差不了几天。立春2月4日或5日,“天地俱生”。我们要珍惜自己萌动的生机,鼓励它往好的方向走。

      研究天文的中国人第一个定的节气就是冬至,那一天太阳日照时间最短,在地上拉的影子也最长,所以古人先把这一天定下来,然后开始数九,一九、二九、三九……所以立春是冬至以后第四十五天。春打六九头!

          六九第一天往往就是立春,“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所以这一天算立春,往后再数三个月,就一季。三个月九十天,其中包括两个节、六个气。

          按照科学的研究,春天什么时候到呢?日平均温度连续五天维持在10℃以上,那才叫立春,这是科学的、理性的认识。可中国人讲究的是慧、感觉,就是说这一天的温度哪怕是在零下30℃,但今天立春了,气就不一样了。 一到立春,不管温度多少,气就不一样了。“天地俱生”、“吹面不寒杨柳风”,意思就是说气温还很低,但那风吹在脸上,绝对已经不是那种凛冽、刀削般的感觉了。 到立春那天,人的活动、身心变化就应该区别于冬天了。

( 2. )“此谓发陈”

        身体在新生,旧病要发芽

       冬至过后四十五天,就立春了,这一天往后持续的三个月,我们命名为“春天”,它的性质就是“此谓发陈”。

       “发”就是发芽了,生发!这时候,气的趋势是往上走的!就像人长出头发的那种感觉,它是最早变化的。生发不是长出来枝叶,而是涌动出一种气。所以古人放风筝一般立春那天放,接地气。

        这时候,太阳逐渐在回归,大地呢,慢慢从那种沉寒痼冷的冰冻状态开始回暖,地上开始涌动出一股生气,不断往上走。在这种生气的推动下,植物养了一个冬季的营养(或者说气血),就开始从它的树根往主干上、往枝叶、往末梢上走。走着走着,我们眼看着新的枝芽冒出来,花蕾开始绽放,这就叫“发”。

       发于哪儿呢?“发于陈”,“陈”是指过去攒下来的东西,如果没有“陈”,就没有后座力。没有后面的营养支援,你发不了! “

      陈”是指过去攒下来的东西,如果没有“陈”,就没有后座力。没有后面的营养支援,你发不了!

         陈皮就是我们用的橘子皮,新鲜的时候不小心滋到眼睛里都觉得有点辣,味儿也很香,但这个味儿是一种浅薄的味儿,保持不了多长时间就散掉了。当你把橘子皮放了很长一段时间以后,如果保存得非常得当,没有让它*、霉烂,那它那个时候散发出来的味儿,就非常的芳香,能够醒脾、化痰、去湿,非常有用。

       中医里面还有味中药,叫茵陈。我们经常说绿草茵茵,茵就是一种草,刚刚发芽出来的。它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每年一到春天,它就从陈旧的枝干上冒出一片新的叶子或是一个新芽,然后郁郁葱葱地长成一棵新的草。茵陈也叫茵陈蒿,为什么叫“蒿”呢?因为它长得比较高。 人在冬天一定要养精蓄锐,这样才能把积下的好东西留到春天发。

       “春三月,此谓发陈”的意思,一是说它生发,另外是指它有多年的积累。我们经常说冬天要闭藏,要进补,要养精蓄锐,留到春天干什么呢?不是让你去增加脂肪,提高血脂、血糖浓度,而是留到春天让它去生根、发芽、开花,所以叫发陈。

         春三月也是旧病复发的时候,一定要做好防范。 “陈”还有一层含义:我们刚才说的是养精蓄锐,留下的好东西到春天发出来了。另外,如果你攒了很多年的旧病,到春天也该发了,所以,春天也是很多疾病爆发的季节。

        “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嘛。很多人在春天会得这种温热性的感冒,它不是伤寒。这种病表现出来的症状是什么?先咳嗽,然后嗓子红肿、热痛,甚至还会出血,心跳加快,心率变快,最后到高烧、昏迷、抽搐,这一系列都是温热病的表现,一到春天开始发陈”。

        春天是老天帮助我们立志的时候,更是我们做事的好时机。 雨水2月19日前后,“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大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沁人的气息激励着身心。在春天,我们要鼓励生,鼓励长,要温暖,让身、心、灵在这一刻扩展。不要杀生,要多给予,多行善事。

      “发陈”,这两字蓄含了无穷的哲理。 养精蓄锐,春天就发得好;该攒的时候乱造,开春就会发病,懂得“发陈”两字,才能亲近养生的智慧。

        中医认为,春天对应的是肝。很多体内有肝火、肝气过旺的人,到春天,他就表现出一种莫名的烦躁,易怒、易激惹,这就是旧病冒出来的症状。这时,我们可以借此机行事,正好去清他的肝火,帮他把肝火平复一下。有些平时胆小怕事,做事优柔寡断,阳痿甚至筋骨比较软的人,正好借着春天这个劲,多吃点辛辣的食物,或者喝点酒,好好滋补肝气。 治病,一是要看人,另外要结合天时、地利这种有利于人体的环境。

(3).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春天是人解放自己的好时机。顺应天地的生发之气,从冬天闭藏的状态中走出来,这叫“天地俱生”。如果你有好的生机和萌芽,一定要鼓励它复制。如果是那些有病的萌芽,我们必须要把它扼杀在摇篮里。 所以一句“天地俱生”就指出:我们是自然、天地的产物,这时候我们要珍惜自己萌动的生机,鼓励它往好的方向走,至于那些病的邪的生机,要早早给它去除。

        “万物以荣”就是说植物从枯萎、凋谢的状态重新回到了绿色的状态,所以我们把春天的颜色定为青。青有绿和蓝这两层意思,但我们一般指绿,比方说“青山碧水”里的“青山”,就是山开始变绿了的意思。另外,这个“万物”还指人。春天来了,人的气血和能量就开始往表皮走,这也叫“万物以荣”。这时候,人就开始觉得:“哎哟,厚棉衣有点穿不住了。”这不是气温变了,是啥变了?你内在的气血变了,人本能地从一种收敛闭藏的状态开始“改革开放”了。

(4) “夜卧早起” 

立春一到,早睡早起

       古代分时辰,是按地支来算的,按子、丑、寅、卯那么走。古人还有一个规定作息的方法,就是每个时辰都有个对应,比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黄昏是几点?大概是太阳落山,晚上的五点到七点这段时间。黄昏以后,叫“人定”,“人定”的时间是晚上九点到十一点,意思就是夕阳坠了,洗洗睡吧。子时之前叫亥时,亥时属猪,这时猪睡得最酣,所以这个时候你还没睡觉的话,中医就会催你:“像猪一样,赶紧睡吧。”另外,在春天或夏天,你可以睡得晚一点。到秋冬,你大概就要早一点了。

       西方营养学和中医营养学之间的区别。西方营养学认为:肉跟肉之间只有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矿物质含量等的差别。比方说,鸡肉,蛋白质多一点,脂肪少一点;猪肉,脂肪多一点,蛋白质少一点。它只承认有量的差别,但不承认什么啊?质的差别!西方营养学只承认有量的差别,但不承认质的差别!而中医营养学更关注事物背后的能量。 鸡肉的脂肪含量再低或者再高,它也是热性的,吃多了会让你觉得燥热,躁动不安,让你半夜早早地醒来,甚至是流鼻血。而再“瘦”的猪肉,它也是凉性的。

        说到“夜卧早起”,所谓“夜卧”,就是说古人在晚上的九点到十一点就要睡觉了,而且十一点就算很晚了。

         古人的“早起”,指的是早晨三点到五点,也就是寅时。到春天这个“此谓发陈”的季节之后,我们一定要“夜卧早起”,“早起”就相对于冬天“必待日光”的那个“晚起”。而冬天“晚起”的时间一般都在七点左右。 

        惊蛰3月5日或6日,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醒后出来活动了。

          我们都知道晚上睡得晚不太好,但有些人就认为第二天早上晚起一点,就可以把这个时间补上。 晚起绝对不如早睡。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嘛!你早上起来去做事,你这一天就算没白过。如果你那天昏昏睡去了,很容易就耽误事。

( 5). “广步于庭”

       春天要好好接地气,广步”的反义词是小细碎步。它包含两方面意思:一是指步幅,再就是指走路的节奏。你迈着大步“呱呱呱”地走,这就不对。“广步”是一种很悠然的,迈着大步子散步的状态。毛*说的“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庭”是什么呀?在农村,我们一般进了门之后,有个影壁挡着,你看不见里面。你只有过了影壁,才能看到空旷的院子。 “广步于庭”不是广步于“野”。“步”不是跑步。古代人管“跑”叫“走”!

        天气还没有到暖和的时候,你不可能到外边去春游、撒野,就在院子里面散步,还是相对封闭的。而且是要迈着大步,步幅还要和缓。记住!“步”不是跑步。古代人管“跑”叫什么?叫“走”!我们经常说“奔走相告”,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就是一边跑着,一边告诉别人。

          “走”是跑,但“奔”是两腿离地的。以马为例来说,四腿离地是为奔,两腿离地是为跑。

         什么叫“走马观花”?就是一种走的状态,而不是蹦。走马是很稳的,不是去跑步,不是让你去做剧烈的运动。在春天,万物刚刚萌芽,刚刚生发,还没到需要剧烈运动的时候。 真正的骑马散步叫“走马”。

( 6). “被发缓形”

        “披发缓形”是这段*里面最精彩的一句。这里的“披”字原本应该是被子的“被”,是通假字。在古代,人到成年后都要束发。为什么要束发?

            古人蓄发原本为的是什么?男子八岁,女子七岁,披头散发,黄发垂髫,随便玩儿!等到他们启蒙入学的时候,就开始约束心性,开始束发了。到了弱冠,就要戴一个头冠,把头发扎起来。意思是:我已经离开了那个自由散漫的时代,我的行为有准则,有约束了,不能由着性子来了,这叫做“自我约束”。

            可古人只有在春天的时候,才早早起来,把头发解开,让它自由披散在肩上,这叫“无拘无束”。让自己的心性、心情或者是心思在这一刻自由地放飞。 让身、心、灵在这一刻扩展。在中医看来,身、心、灵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你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形体、形态、姿势来影响你的气血流动,达到影响你心情、思想的目的。所以在春天,不要约束自己,更不要箍着自己,把头发解开,披散下来。

    缓,是缓慢的“缓”,形是形体的“形”。不是判决书上“缓刑几年”的缓刑。 “缓形”是指让自己的身 体放松,尽量地不受约束。勒自己,从形体上约束自己,结果是什么?在形体上,你苗条了,纤细了。但内在呢?气血运行全被堵在这一块儿了。春天最好穿宽袍大袖,披头散发,早早起来,在自家院子里散步。 春天是萌芽、生发的季节!

( 7). “以使志生”

        春天,多立志,多做事.春分3月20日或21日。此时太阳直射赤道,春暖花开,莺飞草长,此时宜积极工作,有什么好的愿望马上就要去做。在春天,要多植树,不要杀生,不要算旧账,更要多给予,多行善事。

       在春三月,我们早早睡了,第二天早早起来,穿着宽袍大袖,放松自己,在自家庭院里散步,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以使志生”。你往何处去?你的心往哪儿走?这叫“志”。

          “志闲而少欲”,“志”有两层意思,它的甲骨文写法是上面一个“之”字,“欲之何处”就是说你往何处去?你的心往哪儿走?这叫“志”。你的心往后面走,叫记忆。你的心往前面走,将来想干什么,叫“志向”。所以在春天,你这么做的时候,你的“志”就会油然而生。 本来这个“志”,应该闲,应该少欲。但在春天,你却应该顺应天地的变化,鼓励自己多做些事情。春天是老天帮助我们立志的时候,更是我们做事的好时机。“志”生出来了以后,就叫发陈”。在这种状态下,你就会发自内心地突然想做点什么!

( 8). “生而勿杀”

不杀生,多播种

      在春天,我们还要去哺育一些动物,或是植一些树。因为很多动物是在春天产仔的,很多植物也是在春天发芽、生长的。所以,春天绝对不是杀戮、砍伐的季节,而是播种,鼓励大家生长、发育、生根、发芽的季节。这叫“生而勿杀”。

     记住,“杀人三千,自损八百。”当你宰杀动物的时候,这个过程会将你体内的一些生机也干掉,这叫“逆反”,是违背生机的生发规律的。

(9). “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予是给予的予,夺是夺取的夺。在春天,你“予”,最后你的收获会很大。如果你在冬天撒了一地的种子,“予”没用了,别人不领你的情,所以春天要多行善事。清明4月4日、5日或6日。此时气清景明,应多“植树”,能培养自己一年的生机。新的一年开始了,绝不要跟自己和别人算旧账,否则会违反天地之气。

        “赏而勿罚”就是:即使你做错了,咱留着以后再说,绝对不会在大开春、大过年的时候跟你清算旧账,这时候跟你陈芝麻、烂谷子地闹一场,那叫违反天地之气。而且,当你在做这些行为的时候,无形之中会对内在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自己身上留下一些印记。

( 10). “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zhǎng)者少”

   春天不好好生,夏天就不可能好好长

         “养生之道”狭义就是,顺应天地之气去做事。比如“春生”时,你就要让它发芽,不要去扼杀它,这是养“生”;进入夏天后,它们就要茁壮成长了,所以夏天要养“长”;到秋天叫养“收”;到冬天就叫养“藏”。

       就中医而言,“养生之道”应该是养“生、长、收、藏”之道,而不是只局限于养“生”。目前,“养生”就变成广义的了,更多地指养护生命的意思。

       现在,很多人之所以会得各种各样的毛病,就是因为他们光“加油”,不“刹车”。光顾着生发,却忽略了收敛,都是一根筋往上走,然后上到某个点,“嘭”的一声掉了下来,乱了节奏。而生命轨迹是应该呈曲线,有起有落的。这才是顺应天地的养生之道。

        在中医里,四季跟五行学说是相对应的,春天归于木,木是向上的,它能曲能直。一阵大风刮过来,它便随风弯下来;大风过去了,它的“腰杆子”就瞬间挺起来了,大丈夫能屈能伸。如果“木”对应到我们的脏腑,就是我们的肝,这是脏。同时又对应我们的胆,这是腑。如果是对应身体上的其他器官和组织,那它还对应筋、指甲。“肝胆开窍于目”,所以它还对应我们的眼睛。

       春天是非常好的养肝、护肝的季节,还养护胆、筋、眼睛以及我们的指甲。同样的,如果你在春天做了违背自然之道的事情,你就会伤害到你的肝、胆等器官。

      在五行里边,木的作用是生火。如果你在春天做了违背自然之道的事情,你就会伤害到你的肝、胆、筋、眼睛、指甲等器官。到了夏天,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病症。木生火,火生土。如果在春天你的肝木没有健旺起来的话,到夏天这个属火的季节,你就“火”不起来。意思就是说,如果你在春天没好好生,那在夏天就不可能好好长。

      “奉长者少”就是说到了夏天,身体提供给你在这个季节生长,茁壮成长的能量、气血就不够了。

       春天是消化的季节,是把冬天储存下来的营养转化成气血、精神能量的时候。所以春天不是吃肉而是吃青绿色植物的季节。

       春天不是杀戮的季节,也就是说,春天是一个不吃肉或者少吃肉的季节。立秋那天要贴秋膘,冬天是要进补的,这俩季节都是要吃肉的。

      中医养生讲“毒药攻邪”,就是说,如果你中了邪气,生病了,就要吃有毒性的药物。如果你没生病,那就养生!

       要吃五谷,“五谷为养”;然后“五畜为益”,平时多吃点肉来锦上添花;

      “五果为助”,就是吃水果,能帮助我们消化,但是千万别把水果当主食吃。不要在春天里吃一些酸不溜秋的水果,除非你肝火太旺。千万别把水果当主食吃。

       叫“五菜为充”,但从养生的角度来讲,应该改成“五菜为疏”。什么叫“疏”?疏通!很多人都知道吃点粗纤维能通大便。蔬菜本身都是绿色的,对应的是我们的肝,而肝主疏泄。肠道堵了就好像河道淤积住了,但是肝气、肝血一来,“哗”,被堵塞的肠道就被打通了。

      平时要多鼓舞肝气生发,而能增强肝气生发、疏泄功能的就是绿色蔬菜,或者是植物的枝叶,它们能消化掉我们在秋冬攒下的秋膘,或进补时累积下来的那些油水。

         什么是消化?“化”就是把吃进来的那些物质变成“人肉”,然后变成脂肪堆积起来,再化成我们身体所需要的气血和能量。生活中,很多人发胖,因为他无法把脂肪转化成气血。所以,女孩子一胖,月经就出现问题。男人一胖,第一反应就是性能力差了,因为元气不足了。

        怎么把一身的肥肉转化成身体所需要的精血、精子、卵子?靠的就是一个“化”字。这个“化”靠谁来完成?就是我们的胆、三焦,也就是靠这个少阳系统去完成。

         在春天,我们吃的东西都很鲜。比如说春笋,但它有点寒。而冬笋埋在地下没冒头,所以它滋阴的效果非常好。还有,冬笋炖什么肉最香?厨子都知道,笋搭配其他肉都不香,只有搭配猪肉时才香。  到春天,笋破土而出后,它的性质就从滋阴,也就是从补肾变成补肝了。补肾、补肝能增强人的性功能,所以,你要想克服笋那种苦寒的性质,有几个办法:一是用盐水煮笋,盐的咸正好平和了笋那种稍微有点苦的味道。另外,我们经常吃的一道菜叫“油焖笋”,这样油炸了后也能把笋的寒气去掉。还可以用锡纸包上笋去烧,就跟烧叫花鸡一样,可以把笋的寒气去掉,独独留下笋的生发之气。

除了春笋、香椿苗,还有满世界里人们采的荠菜,采回来后做点荠菜饺子,更香。

    肝有种性质,叫“木曰曲直”。

       什么叫“曲”?就是委曲求全,所以肝有藏血的功能。如果它不藏血的话,女人就会崩漏,例假来个没完。而“直”是指疏泄,道路都通开了。所以肝的功能应该有两个:曲、直。“ 肝的功能有两个:曲、直。

     应该是鼓励肝脏的“曲”性,你看,肌肉一酸,人就变得紧张了。

       酸的东西是止血的,所以,碰到那些崩漏的病人,我们一般用老醋喷下去。酸的本性是涩的,而涩的东西一般都具有收敛的效果。

       但酸能鼓舞人的肺,肺能生津。有个成语叫“望梅止渴”,你一想到酸的东西,唾液马上就分泌出来了,这对应的就是肺。肺在五行里面属属金

     金克木,吃酸的东西是在补肺,秋天是拈酸吃醋的季节。

      健康的人在春天适合吃辣的东西,微辣微辣的。 平常吃饺子的时候我们要吃什么?蒜!然后还要加点醋。蒜是辣的,醋是酸的,两者正好形成一种平衡。

   怎么掌握辛和酸的尺度,要根据肝的情况。

        大家如果有兴趣有力的话,可以读下《黄帝内经-素问题》里的”藏气法时论“,它把与饮食有关的“五谷”“五菜”等都讲得很清楚。什么味儿入什么经,对哪条经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补还是泄,都说得很清楚。我们现在中医学讲的那些知识,很多人都是一知半解。

        为什么叫“醉以入房”?平常阳痿的人喝点酒,宗筋就立起来了。 肝有“木曰曲直”的特性,就应该知道有两种味道在影响肝。比如说,酒是辣的,我们喝点酒就能壮胆,因为肝胆互为表里。酒是辛散的,能增强肝那种直的特性。

        中医在饮食方面讲究与天地同步,也就是“应季”。这个季节出产什么,你吃什么,你要是什么都不懂,那就跟着季节走,总不会错的。

       夏天出汗多,容易损耗身体里的体液。汗是什么味道?咸的!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夏天对应我们的心,所以在夏天我们要补心! 夏天应该吃点咸的东西。 真正懂得养生的人,夏天吃西瓜的时候都会稍微洒点盐,喝绿豆汤时也会加点盐进去。

       到了冬天,该吃些什么呢?烧烤的,炙的东西!烧烤的东西是什么味道?苦! 冬天应该多吃些苦。

小麦是越嚼越甜,米饭是越嚼越酸。五谷总体是甘甜的,这是我们平时最基本的食物。

1013四气调神大论篇(春)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对话摘录:

(1). “春三月”

        春三月是从大年初一开始,还是立春开始?

        春三月有六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春三月是从立春开始的,因为二十四节气是按照阳历而不是阴历走的,尽管阴阳历上的日期也差不了几天。立春2月4日或5日,“天地俱生”。我们要珍惜自己萌动的生机,鼓励它往好的方向走。

      研究天文的中国人第一个定的节气就是冬至,那一天太阳日照时间最短,在地上拉的影子也最长,所以古人先把这一天定下来,然后开始数九,一九、二九、三九……所以立春是冬至以后第四十五天。春打六九头!

          六九第一天往往就是立春,“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所以这一天算立春,往后再数三个月,就一季。三个月九十天,其中包括两个节、六个气。

          按照科学的研究,春天什么时候到呢?日平均温度连续五天维持在10℃以上,那才叫立春,这是科学的、理性的认识。可中国人讲究的是慧、感觉,就是说这一天的温度哪怕是在零下30℃,但今天立春了,气就不一样了。 一到立春,不管温度多少,气就不一样了。“天地俱生”、“吹面不寒杨柳风”,意思就是说气温还很低,但那风吹在脸上,绝对已经不是那种凛冽、刀削般的感觉了。 到立春那天,人的活动、身心变化就应该区别于冬天了。

( 2. )“此谓发陈”

        身体在新生,旧病要发芽

       冬至过后四十五天,就立春了,这一天往后持续的三个月,我们命名为“春天”,它的性质就是“此谓发陈”。

       “发”就是发芽了,生发!这时候,气的趋势是往上走的!就像人长出头发的那种感觉,它是最早变化的。生发不是长出来枝叶,而是涌动出一种气。所以古人放风筝一般立春那天放,接地气。

        这时候,太阳逐渐在回归,大地呢,慢慢从那种沉寒痼冷的冰冻状态开始回暖,地上开始涌动出一股生气,不断往上走。在这种生气的推动下,植物养了一个冬季的营养(或者说气血),就开始从它的树根往主干上、往枝叶、往末梢上走。走着走着,我们眼看着新的枝芽冒出来,花蕾开始绽放,这就叫“发”。

       发于哪儿呢?“发于陈”,“陈”是指过去攒下来的东西,如果没有“陈”,就没有后座力。没有后面的营养支援,你发不了! “

      陈”是指过去攒下来的东西,如果没有“陈”,就没有后座力。没有后面的营养支援,你发不了!

         陈皮就是我们用的橘子皮,新鲜的时候不小心滋到眼睛里都觉得有点辣,味儿也很香,但这个味儿是一种浅薄的味儿,保持不了多长时间就散掉了。当你把橘子皮放了很长一段时间以后,如果保存得非常得当,没有让它*、霉烂,那它那个时候散发出来的味儿,就非常的芳香,能够醒脾、化痰、去湿,非常有用。

       中医里面还有味中药,叫茵陈。我们经常说绿草茵茵,茵就是一种草,刚刚发芽出来的。它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每年一到春天,它就从陈旧的枝干上冒出一片新的叶子或是一个新芽,然后郁郁葱葱地长成一棵新的草。茵陈也叫茵陈蒿,为什么叫“蒿”呢?因为它长得比较高。 人在冬天一定要养精蓄锐,这样才能把积下的好东西留到春天发。

       “春三月,此谓发陈”的意思,一是说它生发,另外是指它有多年的积累。我们经常说冬天要闭藏,要进补,要养精蓄锐,留到春天干什么呢?不是让你去增加脂肪,提高血脂、血糖浓度,而是留到春天让它去生根、发芽、开花,所以叫发陈。

         春三月也是旧病复发的时候,一定要做好防范。 “陈”还有一层含义:我们刚才说的是养精蓄锐,留下的好东西到春天发出来了。另外,如果你攒了很多年的旧病,到春天也该发了,所以,春天也是很多疾病爆发的季节。

        “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嘛。很多人在春天会得这种温热性的感冒,它不是伤寒。这种病表现出来的症状是什么?先咳嗽,然后嗓子红肿、热痛,甚至还会出血,心跳加快,心率变快,最后到高烧、昏迷、抽搐,这一系列都是温热病的表现,一到春天开始发陈”。

        春天是老天帮助我们立志的时候,更是我们做事的好时机。 雨水2月19日前后,“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大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沁人的气息激励着身心。在春天,我们要鼓励生,鼓励长,要温暖,让身、心、灵在这一刻扩展。不要杀生,要多给予,多行善事。

      “发陈”,这两字蓄含了无穷的哲理。 养精蓄锐,春天就发得好;该攒的时候乱造,开春就会发病,懂得“发陈”两字,才能亲近养生的智慧。

        中医认为,春天对应的是肝。很多体内有肝火、肝气过旺的人,到春天,他就表现出一种莫名的烦躁,易怒、易激惹,这就是旧病冒出来的症状。这时,我们可以借此机行事,正好去清他的肝火,帮他把肝火平复一下。有些平时胆小怕事,做事优柔寡断,阳痿甚至筋骨比较软的人,正好借着春天这个劲,多吃点辛辣的食物,或者喝点酒,好好滋补肝气。 治病,一是要看人,另外要结合天时、地利这种有利于人体的环境。

(3).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春天是人解放自己的好时机。顺应天地的生发之气,从冬天闭藏的状态中走出来,这叫“天地俱生”。如果你有好的生机和萌芽,一定要鼓励它复制。如果是那些有病的萌芽,我们必须要把它扼杀在摇篮里。 所以一句“天地俱生”就指出:我们是自然、天地的产物,这时候我们要珍惜自己萌动的生机,鼓励它往好的方向走,至于那些病的邪的生机,要早早给它去除。

        “万物以荣”就是说植物从枯萎、凋谢的状态重新回到了绿色的状态,所以我们把春天的颜色定为青。青有绿和蓝这两层意思,但我们一般指绿,比方说“青山碧水”里的“青山”,就是山开始变绿了的意思。另外,这个“万物”还指人。春天来了,人的气血和能量就开始往表皮走,这也叫“万物以荣”。这时候,人就开始觉得:“哎哟,厚棉衣有点穿不住了。”这不是气温变了,是啥变了?你内在的气血变了,人本能地从一种收敛闭藏的状态开始“改革开放”了。

(4) “夜卧早起” 

立春一到,早睡早起

       古代分时辰,是按地支来算的,按子、丑、寅、卯那么走。古人还有一个规定作息的方法,就是每个时辰都有个对应,比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黄昏是几点?大概是太阳落山,晚上的五点到七点这段时间。黄昏以后,叫“人定”,“人定”的时间是晚上九点到十一点,意思就是夕阳坠了,洗洗睡吧。子时之前叫亥时,亥时属猪,这时猪睡得最酣,所以这个时候你还没睡觉的话,中医就会催你:“像猪一样,赶紧睡吧。”另外,在春天或夏天,你可以睡得晚一点。到秋冬,你大概就要早一点了。

       西方营养学和中医营养学之间的区别。西方营养学认为:肉跟肉之间只有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矿物质含量等的差别。比方说,鸡肉,蛋白质多一点,脂肪少一点;猪肉,脂肪多一点,蛋白质少一点。它只承认有量的差别,但不承认什么啊?质的差别!西方营养学只承认有量的差别,但不承认质的差别!而中医营养学更关注事物背后的能量。 鸡肉的脂肪含量再低或者再高,它也是热性的,吃多了会让你觉得燥热,躁动不安,让你半夜早早地醒来,甚至是流鼻血。而再“瘦”的猪肉,它也是凉性的。

        说到“夜卧早起”,所谓“夜卧”,就是说古人在晚上的九点到十一点就要睡觉了,而且十一点就算很晚了。

         古人的“早起”,指的是早晨三点到五点,也就是寅时。到春天这个“此谓发陈”的季节之后,我们一定要“夜卧早起”,“早起”就相对于冬天“必待日光”的那个“晚起”。而冬天“晚起”的时间一般都在七点左右。 

        惊蛰3月5日或6日,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醒后出来活动了。

          我们都知道晚上睡得晚不太好,但有些人就认为第二天早上晚起一点,就可以把这个时间补上。 晚起绝对不如早睡。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嘛!你早上起来去做事,你这一天就算没白过。如果你那天昏昏睡去了,很容易就耽误事。

( 5). “广步于庭”

       春天要好好接地气,广步”的反义词是小细碎步。它包含两方面意思:一是指步幅,再就是指走路的节奏。你迈着大步“呱呱呱”地走,这就不对。“广步”是一种很悠然的,迈着大步子散步的状态。毛*说的“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庭”是什么呀?在农村,我们一般进了门之后,有个影壁挡着,你看不见里面。你只有过了影壁,才能看到空旷的院子。 “广步于庭”不是广步于“野”。“步”不是跑步。古代人管“跑”叫“走”!

        天气还没有到暖和的时候,你不可能到外边去春游、撒野,就在院子里面散步,还是相对封闭的。而且是要迈着大步,步幅还要和缓。记住!“步”不是跑步。古代人管“跑”叫什么?叫“走”!我们经常说“奔走相告”,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就是一边跑着,一边告诉别人。

          “走”是跑,但“奔”是两腿离地的。以马为例来说,四腿离地是为奔,两腿离地是为跑。

         什么叫“走马观花”?就是一种走的状态,而不是蹦。走马是很稳的,不是去跑步,不是让你去做剧烈的运动。在春天,万物刚刚萌芽,刚刚生发,还没到需要剧烈运动的时候。 真正的骑马散步叫“走马”。

( 6). “被发缓形”

        “披发缓形”是这段*里面最精彩的一句。这里的“披”字原本应该是被子的“被”,是通假字。在古代,人到成年后都要束发。为什么要束发?

            古人蓄发原本为的是什么?男子八岁,女子七岁,披头散发,黄发垂髫,随便玩儿!等到他们启蒙入学的时候,就开始约束心性,开始束发了。到了弱冠,就要戴一个头冠,把头发扎起来。意思是:我已经离开了那个自由散漫的时代,我的行为有准则,有约束了,不能由着性子来了,这叫做“自我约束”。

            可古人只有在春天的时候,才早早起来,把头发解开,让它自由披散在肩上,这叫“无拘无束”。让自己的心性、心情或者是心思在这一刻自由地放飞。 让身、心、灵在这一刻扩展。在中医看来,身、心、灵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你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形体、形态、姿势来影响你的气血流动,达到影响你心情、思想的目的。所以在春天,不要约束自己,更不要箍着自己,把头发解开,披散下来。

    缓,是缓慢的“缓”,形是形体的“形”。不是判决书上“缓刑几年”的缓刑。 “缓形”是指让自己的身 体放松,尽量地不受约束。勒自己,从形体上约束自己,结果是什么?在形体上,你苗条了,纤细了。但内在呢?气血运行全被堵在这一块儿了。春天最好穿宽袍大袖,披头散发,早早起来,在自家院子里散步。 春天是萌芽、生发的季节!

( 7). “以使志生”

        春天,多立志,多做事.春分3月20日或21日。此时太阳直射赤道,春暖花开,莺飞草长,此时宜积极工作,有什么好的愿望马上就要去做。在春天,要多植树,不要杀生,不要算旧账,更要多给予,多行善事。

       在春三月,我们早早睡了,第二天早早起来,穿着宽袍大袖,放松自己,在自家庭院里散步,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以使志生”。你往何处去?你的心往哪儿走?这叫“志”。

          “志闲而少欲”,“志”有两层意思,它的甲骨文写法是上面一个“之”字,“欲之何处”就是说你往何处去?你的心往哪儿走?这叫“志”。你的心往后面走,叫记忆。你的心往前面走,将来想干什么,叫“志向”。所以在春天,你这么做的时候,你的“志”就会油然而生。 本来这个“志”,应该闲,应该少欲。但在春天,你却应该顺应天地的变化,鼓励自己多做些事情。春天是老天帮助我们立志的时候,更是我们做事的好时机。“志”生出来了以后,就叫发陈”。在这种状态下,你就会发自内心地突然想做点什么!

( 8). “生而勿杀”

不杀生,多播种

      在春天,我们还要去哺育一些动物,或是植一些树。因为很多动物是在春天产仔的,很多植物也是在春天发芽、生长的。所以,春天绝对不是杀戮、砍伐的季节,而是播种,鼓励大家生长、发育、生根、发芽的季节。这叫“生而勿杀”。

     记住,“杀人三千,自损八百。”当你宰杀动物的时候,这个过程会将你体内的一些生机也干掉,这叫“逆反”,是违背生机的生发规律的。

(9). “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予是给予的予,夺是夺取的夺。在春天,你“予”,最后你的收获会很大。如果你在冬天撒了一地的种子,“予”没用了,别人不领你的情,所以春天要多行善事。清明4月4日、5日或6日。此时气清景明,应多“植树”,能培养自己一年的生机。新的一年开始了,绝不要跟自己和别人算旧账,否则会违反天地之气。

        “赏而勿罚”就是:即使你做错了,咱留着以后再说,绝对不会在大开春、大过年的时候跟你清算旧账,这时候跟你陈芝麻、烂谷子地闹一场,那叫违反天地之气。而且,当你在做这些行为的时候,无形之中会对内在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自己身上留下一些印记。

( 10). “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zhǎng)者少”

   春天不好好生,夏天就不可能好好长

         “养生之道”狭义就是,顺应天地之气去做事。比如“春生”时,你就要让它发芽,不要去扼杀它,这是养“生”;进入夏天后,它们就要茁壮成长了,所以夏天要养“长”;到秋天叫养“收”;到冬天就叫养“藏”。

       就中医而言,“养生之道”应该是养“生、长、收、藏”之道,而不是只局限于养“生”。目前,“养生”就变成广义的了,更多地指养护生命的意思。

       现在,很多人之所以会得各种各样的毛病,就是因为他们光“加油”,不“刹车”。光顾着生发,却忽略了收敛,都是一根筋往上走,然后上到某个点,“嘭”的一声掉了下来,乱了节奏。而生命轨迹是应该呈曲线,有起有落的。这才是顺应天地的养生之道。

        在中医里,四季跟五行学说是相对应的,春天归于木,木是向上的,它能曲能直。一阵大风刮过来,它便随风弯下来;大风过去了,它的“腰杆子”就瞬间挺起来了,大丈夫能屈能伸。如果“木”对应到我们的脏腑,就是我们的肝,这是脏。同时又对应我们的胆,这是腑。如果是对应身体上的其他器官和组织,那它还对应筋、指甲。“肝胆开窍于目”,所以它还对应我们的眼睛。

       春天是非常好的养肝、护肝的季节,还养护胆、筋、眼睛以及我们的指甲。同样的,如果你在春天做了违背自然之道的事情,你就会伤害到你的肝、胆等器官。

      在五行里边,木的作用是生火。如果你在春天做了违背自然之道的事情,你就会伤害到你的肝、胆、筋、眼睛、指甲等器官。到了夏天,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病症。木生火,火生土。如果在春天你的肝木没有健旺起来的话,到夏天这个属火的季节,你就“火”不起来。意思就是说,如果你在春天没好好生,那在夏天就不可能好好长。

      “奉长者少”就是说到了夏天,身体提供给你在这个季节生长,茁壮成长的能量、气血就不够了。

       春天是消化的季节,是把冬天储存下来的营养转化成气血、精神能量的时候。所以春天不是吃肉而是吃青绿色植物的季节。

       春天不是杀戮的季节,也就是说,春天是一个不吃肉或者少吃肉的季节。立秋那天要贴秋膘,冬天是要进补的,这俩季节都是要吃肉的。

      中医养生讲“毒药攻邪”,就是说,如果你中了邪气,生病了,就要吃有毒性的药物。如果你没生病,那就养生!

       要吃五谷,“五谷为养”;然后“五畜为益”,平时多吃点肉来锦上添花;

      “五果为助”,就是吃水果,能帮助我们消化,但是千万别把水果当主食吃。不要在春天里吃一些酸不溜秋的水果,除非你肝火太旺。千万别把水果当主食吃。

       叫“五菜为充”,但从养生的角度来讲,应该改成“五菜为疏”。什么叫“疏”?疏通!很多人都知道吃点粗纤维能通大便。蔬菜本身都是绿色的,对应的是我们的肝,而肝主疏泄。肠道堵了就好像河道淤积住了,但是肝气、肝血一来,“哗”,被堵塞的肠道就被打通了。

      平时要多鼓舞肝气生发,而能增强肝气生发、疏泄功能的就是绿色蔬菜,或者是植物的枝叶,它们能消化掉我们在秋冬攒下的秋膘,或进补时累积下来的那些油水。

         什么是消化?“化”就是把吃进来的那些物质变成“人肉”,然后变成脂肪堆积起来,再化成我们身体所需要的气血和能量。生活中,很多人发胖,因为他无法把脂肪转化成气血。所以,女孩子一胖,月经就出现问题。男人一胖,第一反应就是性能力差了,因为元气不足了。

        怎么把一身的肥肉转化成身体所需要的精血、精子、卵子?靠的就是一个“化”字。这个“化”靠谁来完成?就是我们的胆、三焦,也就是靠这个少阳系统去完成。

         在春天,我们吃的东西都很鲜。比如说春笋,但它有点寒。而冬笋埋在地下没冒头,所以它滋阴的效果非常好。还有,冬笋炖什么肉最香?厨子都知道,笋搭配其他肉都不香,只有搭配猪肉时才香。  到春天,笋破土而出后,它的性质就从滋阴,也就是从补肾变成补肝了。补肾、补肝能增强人的性功能,所以,你要想克服笋那种苦寒的性质,有几个办法:一是用盐水煮笋,盐的咸正好平和了笋那种稍微有点苦的味道。另外,我们经常吃的一道菜叫“油焖笋”,这样油炸了后也能把笋的寒气去掉。还可以用锡纸包上笋去烧,就跟烧叫花鸡一样,可以把笋的寒气去掉,独独留下笋的生发之气。

除了春笋、香椿苗,还有满世界里人们采的荠菜,采回来后做点荠菜饺子,更香。

    肝有种性质,叫“木曰曲直”。

       什么叫“曲”?就是委曲求全,所以肝有藏血的功能。如果它不藏血的话,女人就会崩漏,例假来个没完。而“直”是指疏泄,道路都通开了。所以肝的功能应该有两个:曲、直。“ 肝的功能有两个:曲、直。

     应该是鼓励肝脏的“曲”性,你看,肌肉一酸,人就变得紧张了。

       酸的东西是止血的,所以,碰到那些崩漏的病人,我们一般用老醋喷下去。酸的本性是涩的,而涩的东西一般都具有收敛的效果。

       但酸能鼓舞人的肺,肺能生津。有个成语叫“望梅止渴”,你一想到酸的东西,唾液马上就分泌出来了,这对应的就是肺。肺在五行里面属属金

     金克木,吃酸的东西是在补肺,秋天是拈酸吃醋的季节。

      健康的人在春天适合吃辣的东西,微辣微辣的。 平常吃饺子的时候我们要吃什么?蒜!然后还要加点醋。蒜是辣的,醋是酸的,两者正好形成一种平衡。

   怎么掌握辛和酸的尺度,要根据肝的情况。

        大家如果有兴趣有力的话,可以读下《黄帝内经-素问题》里的”藏气法时论“,它把与饮食有关的“五谷”“五菜”等都讲得很清楚。什么味儿入什么经,对哪条经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补还是泄,都说得很清楚。我们现在中医学讲的那些知识,很多人都是一知半解。

        为什么叫“醉以入房”?平常阳痿的人喝点酒,宗筋就立起来了。 肝有“木曰曲直”的特性,就应该知道有两种味道在影响肝。比如说,酒是辣的,我们喝点酒就能壮胆,因为肝胆互为表里。酒是辛散的,能增强肝那种直的特性。

        中医在饮食方面讲究与天地同步,也就是“应季”。这个季节出产什么,你吃什么,你要是什么都不懂,那就跟着季节走,总不会错的。

       夏天出汗多,容易损耗身体里的体液。汗是什么味道?咸的!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夏天对应我们的心,所以在夏天我们要补心! 夏天应该吃点咸的东西。 真正懂得养生的人,夏天吃西瓜的时候都会稍微洒点盐,喝绿豆汤时也会加点盐进去。

       到了冬天,该吃些什么呢?烧烤的,炙的东西!烧烤的东西是什么味道?苦! 冬天应该多吃些苦。

小麦是越嚼越甜,米饭是越嚼越酸。五谷总体是甘甜的,这是我们平时最基本的食物。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文档

中医养生的经文

《黄帝内经养生全集》共分上下篇16章内容,主要包括东方医学智慧之树,生命、天年、养生,独特的养生理念,养生“三宝”,构筑健康的宫殿——藏象学说,人体的“互联网”——经络学说等。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