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医头部穴位养生图例

来源:懂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03-03 16:09:02
文档

中医头部穴位养生图例

简介:《图说全身简易按摩速查手册》是2010年中国人口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王彤。
推荐度:
导读简介:《图说全身简易按摩速查手册》是2010年中国人口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王彤。

简介:《图说全身简易按摩速查手册》是2010年中国人口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王彤。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人体头部23个穴位(高清图解),附取穴窍门!讲解得太细致了

头皮按摩,一个被广为认可的对头发很好的生活习惯。每天抽出十分钟,给头皮做一次大保健 ,或者去按摩馆让工作人员帮忙按一按,每次按摩结束都会让你感到舒适又畅爽。要坚持下去,效果肯定惊人,当然,找准穴位也是一大要点,若是胡乱地按一按,没有对准穴位,那是起不到太大作用。

1 印堂穴

位置: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健脑醒神,安神定志,明目开窍。适用于前头痛、目眩、眼疾、感冒、精神疲乏、失眠、鼻炎、高血压等病症。

感觉:按压有酸胀感。


2 迎香穴

位置:鼻翼外旁开5分,鼻唇沟内。

主治:清热散风,宣通鼻窍,预防感冒。适用于感冒、鼻炎、鼻塞、嗅觉不灵、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胀感。鼻子不闻香臭,经按压有“通气”感。


3 水沟穴(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点处。

主治:常用于小儿惊风、中暑、中风、面神经麻痹、急性腰扭伤的治疗与急救。


4 睛明穴

位置:目内眦旁上方0.1寸处。

主治:常用于目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5 攒竹穴

位置:在眉头,当眶上切迹处。

主治:常用于头痛、目眩、眉骨痛、目赤肿痛、视物不清、流泪、口眼歪斜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1 百会穴

位置:头顶正中,两耳尖直上与头正中线交叉点处。

主治:升阳固脱,振奋阳气,清热开窍,健脑通络。适用于健忘失眠、精神不振、头昏脑胀、目眩耳鸣、中气下陷、内脏垂脱、头痛、高血压、中风、久泄等病症,为人体阳气聚会之气。

感觉:局部按压有微胀感。


2 风池穴

位置:颈项后枕骨下,与乳突下缘相平,项肌外侧凹陷处。

主治:袪风解表,清头明目,通脑活络。适用于颈项强痛,头痛眩晕、失眠健忘、高血压、风湿病等病症。对发热恶寒、热病汗不出、目赤痛、鼻塞、鼻衄、耳聋气闭、耳鸣、牙痛、中风昏迷、口眼歪斜等病的疗效也非常显著。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


3 完骨穴

位置:在耳后乳突后下方凹陷中,与风府穴平。

主治:常用于头痛、颈项强痛、口眼歪斜、牙痛、面颊肿痛等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1 太阳穴

位置: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移1寸凹陷处。

主治:醒脑明目,袪风镇痛,清堵除烦。适用于头痛头晕、偏头痛、神经衰弱、感冒、视物不清、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重按较痛,有时向四周发散。


2 下关穴

位置:颧弓下缘,下颚切迹之间的凹陷处,闭口取穴。

主治:下颚关节炎、面颊肌肤麻木、口眼歪斜、上牙痛、耳鸣耳聋等病症。


3 颊车穴

位置: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处,咬牙时,咬肌隆起处。

主治:适用于下牙痛、牙关紧闭、腮腺炎、口眼歪斜等病症。


4 翳风穴

位置:在耳后乳突前下方,平耳垂后下缘的凹陷处。

主治:常用于耳聋、耳鸣、牙痛、颞颌关节病、面神经麻痹等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5 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方,当下颌髁状突后缘凹陷中。

主治:耳部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1.若找到人体穴位图解中所提及的穴道,先压压、捏捏皮肤看看。若出现压痛/硬结/感觉敏感/色素沉淀/温度变化等反应,即可判断有穴道在。细节请参阅“寻找穴道的诀窍”。

2.另外,本站在穴道的找法中,频频出现“两指宽”、“三指宽”等字眼,这是计算穴道位置时的基准,有“同身尺寸”之说。例如,“一指宽”是指大拇指最粗部分的宽度;“两指宽”则是指食指与中指并列,第二关节(指尖算起的第二个关节)部分所量的宽度。

3.手指的大小、宽度,依年龄、体格、性别而有极大的不同。以此法确定人体穴位图解中所提及的穴道时,请以患者的指宽度来找。(另注:拇指同身寸:即患者拇指指关节的横纹作为1寸。)

人体头部23个穴位(高清图解),附取穴窍门!讲解得太细致了

头皮按摩,一个被广为认可的对头发很好的生活习惯。每天抽出十分钟,给头皮做一次大保健 ,或者去按摩馆让工作人员帮忙按一按,每次按摩结束都会让你感到舒适又畅爽。要坚持下去,效果肯定惊人,当然,找准穴位也是一大要点,若是胡乱地按一按,没有对准穴位,那是起不到太大作用。

1 印堂穴

位置: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健脑醒神,安神定志,明目开窍。适用于前头痛、目眩、眼疾、感冒、精神疲乏、失眠、鼻炎、高血压等病症。

感觉:按压有酸胀感。


2 迎香穴

位置:鼻翼外旁开5分,鼻唇沟内。

主治:清热散风,宣通鼻窍,预防感冒。适用于感冒、鼻炎、鼻塞、嗅觉不灵、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胀感。鼻子不闻香臭,经按压有“通气”感。


3 水沟穴(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点处。

主治:常用于小儿惊风、中暑、中风、面神经麻痹、急性腰扭伤的治疗与急救。


4 睛明穴

位置:目内眦旁上方0.1寸处。

主治:常用于目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5 攒竹穴

位置:在眉头,当眶上切迹处。

主治:常用于头痛、目眩、眉骨痛、目赤肿痛、视物不清、流泪、口眼歪斜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1 百会穴

位置:头顶正中,两耳尖直上与头正中线交叉点处。

主治:升阳固脱,振奋阳气,清热开窍,健脑通络。适用于健忘失眠、精神不振、头昏脑胀、目眩耳鸣、中气下陷、内脏垂脱、头痛、高血压、中风、久泄等病症,为人体阳气聚会之气。

感觉:局部按压有微胀感。


2 风池穴

位置:颈项后枕骨下,与乳突下缘相平,项肌外侧凹陷处。

主治:袪风解表,清头明目,通脑活络。适用于颈项强痛,头痛眩晕、失眠健忘、高血压、风湿病等病症。对发热恶寒、热病汗不出、目赤痛、鼻塞、鼻衄、耳聋气闭、耳鸣、牙痛、中风昏迷、口眼歪斜等病的疗效也非常显著。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


3 完骨穴

位置:在耳后乳突后下方凹陷中,与风府穴平。

主治:常用于头痛、颈项强痛、口眼歪斜、牙痛、面颊肿痛等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1 太阳穴

位置: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移1寸凹陷处。

主治:醒脑明目,袪风镇痛,清堵除烦。适用于头痛头晕、偏头痛、神经衰弱、感冒、视物不清、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重按较痛,有时向四周发散。


2 下关穴

位置:颧弓下缘,下颚切迹之间的凹陷处,闭口取穴。

主治:下颚关节炎、面颊肌肤麻木、口眼歪斜、上牙痛、耳鸣耳聋等病症。


3 颊车穴

位置: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处,咬牙时,咬肌隆起处。

主治:适用于下牙痛、牙关紧闭、腮腺炎、口眼歪斜等病症。


4 翳风穴

位置:在耳后乳突前下方,平耳垂后下缘的凹陷处。

主治:常用于耳聋、耳鸣、牙痛、颞颌关节病、面神经麻痹等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5 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方,当下颌髁状突后缘凹陷中。

主治:耳部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1.若找到人体穴位图解中所提及的穴道,先压压、捏捏皮肤看看。若出现压痛/硬结/感觉敏感/色素沉淀/温度变化等反应,即可判断有穴道在。细节请参阅“寻找穴道的诀窍”。

2.另外,本站在穴道的找法中,频频出现“两指宽”、“三指宽”等字眼,这是计算穴道位置时的基准,有“同身尺寸”之说。例如,“一指宽”是指大拇指最粗部分的宽度;“两指宽”则是指食指与中指并列,第二关节(指尖算起的第二个关节)部分所量的宽度。

3.手指的大小、宽度,依年龄、体格、性别而有极大的不同。以此法确定人体穴位图解中所提及的穴道时,请以患者的指宽度来找。(另注:拇指同身寸:即患者拇指指关节的横纹作为1寸。)

人体头部23个穴位(高清图解),附取穴窍门!讲解得太细致了

头皮按摩,一个被广为认可的对头发很好的生活习惯。每天抽出十分钟,给头皮做一次大保健 ,或者去按摩馆让工作人员帮忙按一按,每次按摩结束都会让你感到舒适又畅爽。要坚持下去,效果肯定惊人,当然,找准穴位也是一大要点,若是胡乱地按一按,没有对准穴位,那是起不到太大作用。

1 印堂穴

位置: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健脑醒神,安神定志,明目开窍。适用于前头痛、目眩、眼疾、感冒、精神疲乏、失眠、鼻炎、高血压等病症。

感觉:按压有酸胀感。


2 迎香穴

位置:鼻翼外旁开5分,鼻唇沟内。

主治:清热散风,宣通鼻窍,预防感冒。适用于感冒、鼻炎、鼻塞、嗅觉不灵、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胀感。鼻子不闻香臭,经按压有“通气”感。


3 水沟穴(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点处。

主治:常用于小儿惊风、中暑、中风、面神经麻痹、急性腰扭伤的治疗与急救。


4 睛明穴

位置:目内眦旁上方0.1寸处。

主治:常用于目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5 攒竹穴

位置:在眉头,当眶上切迹处。

主治:常用于头痛、目眩、眉骨痛、目赤肿痛、视物不清、流泪、口眼歪斜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1 百会穴

位置:头顶正中,两耳尖直上与头正中线交叉点处。

主治:升阳固脱,振奋阳气,清热开窍,健脑通络。适用于健忘失眠、精神不振、头昏脑胀、目眩耳鸣、中气下陷、内脏垂脱、头痛、高血压、中风、久泄等病症,为人体阳气聚会之气。

感觉:局部按压有微胀感。


2 风池穴

位置:颈项后枕骨下,与乳突下缘相平,项肌外侧凹陷处。

主治:袪风解表,清头明目,通脑活络。适用于颈项强痛,头痛眩晕、失眠健忘、高血压、风湿病等病症。对发热恶寒、热病汗不出、目赤痛、鼻塞、鼻衄、耳聋气闭、耳鸣、牙痛、中风昏迷、口眼歪斜等病的疗效也非常显著。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


3 完骨穴

位置:在耳后乳突后下方凹陷中,与风府穴平。

主治:常用于头痛、颈项强痛、口眼歪斜、牙痛、面颊肿痛等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1 太阳穴

位置: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移1寸凹陷处。

主治:醒脑明目,袪风镇痛,清堵除烦。适用于头痛头晕、偏头痛、神经衰弱、感冒、视物不清、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重按较痛,有时向四周发散。


2 下关穴

位置:颧弓下缘,下颚切迹之间的凹陷处,闭口取穴。

主治:下颚关节炎、面颊肌肤麻木、口眼歪斜、上牙痛、耳鸣耳聋等病症。


3 颊车穴

位置: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处,咬牙时,咬肌隆起处。

主治:适用于下牙痛、牙关紧闭、腮腺炎、口眼歪斜等病症。


4 翳风穴

位置:在耳后乳突前下方,平耳垂后下缘的凹陷处。

主治:常用于耳聋、耳鸣、牙痛、颞颌关节病、面神经麻痹等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5 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方,当下颌髁状突后缘凹陷中。

主治:耳部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1.若找到人体穴位图解中所提及的穴道,先压压、捏捏皮肤看看。若出现压痛/硬结/感觉敏感/色素沉淀/温度变化等反应,即可判断有穴道在。细节请参阅“寻找穴道的诀窍”。

2.另外,本站在穴道的找法中,频频出现“两指宽”、“三指宽”等字眼,这是计算穴道位置时的基准,有“同身尺寸”之说。例如,“一指宽”是指大拇指最粗部分的宽度;“两指宽”则是指食指与中指并列,第二关节(指尖算起的第二个关节)部分所量的宽度。

3.手指的大小、宽度,依年龄、体格、性别而有极大的不同。以此法确定人体穴位图解中所提及的穴道时,请以患者的指宽度来找。(另注:拇指同身寸:即患者拇指指关节的横纹作为1寸。)

人体共409穴位,这15个穴位尤其重要,1分钟学会如何自治!

1. 养生没有捷径,但有方可循。按摩穴位是我们传统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延续了数千年,积累了一代又一代的经验。希望大家充分运用起来,至少给自己给家人收藏一份吧~
2. 印堂穴位于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按摩此穴能治疗失眠。
3. 听宫穴位于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按摩此穴能治疗耳鸣耳聋。
4. 百会穴位于人体额部,在两眉头的中间。按摩此穴能治疗鼻炎。
5. 风池穴位于头额后面大筋的两旁与耳垂平行处。按摩此穴能防治颈椎病、疏肝理气、治疗偏头痛。
6. 哑门穴位于颈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按摩此穴能治疗脑血管疾病、老年痴呆、治疗眼睛干涩。
7. 角孙穴,一分钟消肿(眼睛、耳朵)。其归属手少阳三焦经,能吸湿降浊,善治耳朵红肿,眼睛刺痛,脖子僵硬,可按摩操作也可艾炙。
8. 鱼际穴、太渊穴,一分钟平喘。“气为血帅”,人体喘症分虚实,气失疏畅,肺气郁闭,失于宣发,因而导致喘症发生。太渊、鱼际均属于肺经穴。
9. 攒竹穴,一分钟抑制打嗝。打嗝中医上说是“胃气上逆,动膈所致”,攒竹穴在面部,有和胃理气止嗝的功效。
10. 承山穴,一分钟治疗腿抽筋。承山穴主要作用“运化水湿,固化脾土”,腿痉挛抽筋一般原因为寒湿积累在腿内部不得宣发,风热之邪亦为同理。
11. 捏捏手指,预防大疾病。缓解高血压、预防糖尿病、预防眼疾、预防肾虚、预防乳房肿块。

人体共409穴位,这15个穴位尤其重要,1分钟学会如何自治!

1. 养生没有捷径,但有方可循。按摩穴位是我们传统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延续了数千年,积累了一代又一代的经验。希望大家充分运用起来,至少给自己给家人收藏一份吧~
2. 印堂穴位于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按摩此穴能治疗失眠。
3. 听宫穴位于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按摩此穴能治疗耳鸣耳聋。
4. 百会穴位于人体额部,在两眉头的中间。按摩此穴能治疗鼻炎。
5. 风池穴位于头额后面大筋的两旁与耳垂平行处。按摩此穴能防治颈椎病、疏肝理气、治疗偏头痛。
6. 哑门穴位于颈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按摩此穴能治疗脑血管疾病、老年痴呆、治疗眼睛干涩。
7. 角孙穴,一分钟消肿(眼睛、耳朵)。其归属手少阳三焦经,能吸湿降浊,善治耳朵红肿,眼睛刺痛,脖子僵硬,可按摩操作也可艾炙。
8. 鱼际穴、太渊穴,一分钟平喘。“气为血帅”,人体喘症分虚实,气失疏畅,肺气郁闭,失于宣发,因而导致喘症发生。太渊、鱼际均属于肺经穴。
9. 攒竹穴,一分钟抑制打嗝。打嗝中医上说是“胃气上逆,动膈所致”,攒竹穴在面部,有和胃理气止嗝的功效。
10. 承山穴,一分钟治疗腿抽筋。承山穴主要作用“运化水湿,固化脾土”,腿痉挛抽筋一般原因为寒湿积累在腿内部不得宣发,风热之邪亦为同理。
11. 捏捏手指,预防大疾病。缓解高血压、预防糖尿病、预防眼疾、预防肾虚、预防乳房肿块。

人体共409穴位,这15个穴位尤其重要,1分钟学会如何自治!

1. 养生没有捷径,但有方可循。按摩穴位是我们传统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延续了数千年,积累了一代又一代的经验。希望大家充分运用起来,至少给自己给家人收藏一份吧~
2. 印堂穴位于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按摩此穴能治疗失眠。
3. 听宫穴位于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按摩此穴能治疗耳鸣耳聋。
4. 百会穴位于人体额部,在两眉头的中间。按摩此穴能治疗鼻炎。
5. 风池穴位于头额后面大筋的两旁与耳垂平行处。按摩此穴能防治颈椎病、疏肝理气、治疗偏头痛。
6. 哑门穴位于颈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按摩此穴能治疗脑血管疾病、老年痴呆、治疗眼睛干涩。
7. 角孙穴,一分钟消肿(眼睛、耳朵)。其归属手少阳三焦经,能吸湿降浊,善治耳朵红肿,眼睛刺痛,脖子僵硬,可按摩操作也可艾炙。
8. 鱼际穴、太渊穴,一分钟平喘。“气为血帅”,人体喘症分虚实,气失疏畅,肺气郁闭,失于宣发,因而导致喘症发生。太渊、鱼际均属于肺经穴。
9. 攒竹穴,一分钟抑制打嗝。打嗝中医上说是“胃气上逆,动膈所致”,攒竹穴在面部,有和胃理气止嗝的功效。
10. 承山穴,一分钟治疗腿抽筋。承山穴主要作用“运化水湿,固化脾土”,腿痉挛抽筋一般原因为寒湿积累在腿内部不得宣发,风热之邪亦为同理。
11. 捏捏手指,预防大疾病。缓解高血压、预防糖尿病、预防眼疾、预防肾虚、预防乳房肿块。

告别头痛必学!头部穴位按摩方法大公开

1

头部按摩

经常对头部重要的穴位进行按摩,能够提神醒脑,还能改善头部血液循环,从而改善大脑疲劳、紧张、焦虑感,还能提高记忆力等等一系列作用。特别是患有头痛的患者,更是不能只依靠药物止疼,中医教你按摩头部穴位,健康告别头痛。

2

太阳穴

太阳穴位于眉脚与眉梢外延交叉处的凹陷位置。经常用大拇指指面花圈按揉该穴位可以缓解头痛还能改善眼部疲劳,促进血液循环。

3

印堂穴

印堂我们都知道在哪,印堂穴就位于两个眉头之间。经常对印堂穴进行揪揉,可以起到醒脑开窍、疏风止痛的效果。具体揪揉办法是用微曲的拇指和食指轻轻揪,再配合轻揉动作,使印堂穴局部感到发胀即可。

4

安眠穴

顾名思义安眠穴是可以有效治疗失眠的。安眠穴的位置位于翳风穴(即耳垂后下方凹陷处)与风池穴(即后脑发际处抬头凹陷处)连线的中点位置。患有失眠或者是肩颈疼痛的人按压安眠穴时会有酸胀疼痛感。经常按压可以缓解失眠、后头痛和肩颈痛等症状。

告别头痛必学!头部穴位按摩方法大公开

1

头部按摩

经常对头部重要的穴位进行按摩,能够提神醒脑,还能改善头部血液循环,从而改善大脑疲劳、紧张、焦虑感,还能提高记忆力等等一系列作用。特别是患有头痛的患者,更是不能只依靠药物止疼,中医教你按摩头部穴位,健康告别头痛。

2

太阳穴

太阳穴位于眉脚与眉梢外延交叉处的凹陷位置。经常用大拇指指面花圈按揉该穴位可以缓解头痛还能改善眼部疲劳,促进血液循环。

3

印堂穴

印堂我们都知道在哪,印堂穴就位于两个眉头之间。经常对印堂穴进行揪揉,可以起到醒脑开窍、疏风止痛的效果。具体揪揉办法是用微曲的拇指和食指轻轻揪,再配合轻揉动作,使印堂穴局部感到发胀即可。

4

安眠穴

顾名思义安眠穴是可以有效治疗失眠的。安眠穴的位置位于翳风穴(即耳垂后下方凹陷处)与风池穴(即后脑发际处抬头凹陷处)连线的中点位置。患有失眠或者是肩颈疼痛的人按压安眠穴时会有酸胀疼痛感。经常按压可以缓解失眠、后头痛和肩颈痛等症状。

头部养生经络图

头部是指人体脖子(颈椎)以上的所有器官。头部按摩经络是常用的养生 方法 ,不妨和我一起来了解下头部养生经络图,学会如何给头部养生!
  头部养生经络穴位图
  按摩头部九宫的作用:可有效的防治顽固性头痛眩晕,高血压,低血压,失眠,中风,偏瘫,感冒,癫痫,颈项强直疼痛,恼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老年痴呆等心脑血管疾病。

  头部九穴位置:一宫风府穴在头颈后,用手指自头上方顺头后正中线往下摸到凹陷处即是。五宫百会穴是头顶最高点,在两个耳尖连线的中点。九宫神庭穴在前额上方、头正中线入发际半指(指拇指)或印堂穴(两眉中间)直上四指处。四宫(头左前额)和二宫(右前额)叫左右头维穴在额角发际直上半指处,或五指并拢成梅花指、将拇指对着太阳穴(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一指凹处),上面的中指尖处即是本穴。三宫和七宫叫左右承灵穴在耳尖直上四指再往前一指处,或神庭与头维之中点往头后约四指处。八宫和六宫是左右风池穴,在风府两侧大筋外凹处、与风府平行。

  一宫: 风府穴:督脉。行气活血开窍。适应于头痛、眩晕、咽喉肿痛、感冒、中风、癫狂、失音、颈部疾病、半身不遂、精神病。

  八及六宫:风池穴:胆经。调理气血,疏风解表,通窍明目。适应于头痛、中风、偏瘫、感冒、暑病、目眩、高血压、颈项强直、失眠、腰背痛、眼耳鼻病。

  五宫:百会穴。督脉。阳经之首,醒脑、升阳、镇静,调理脏腑。适于头痛、眩晕、神经衰弱、偏瘫、癫痫、高血压、低血压、脑充血、胃及子宫下垂、久泄、脱肛。

  九宫:神庭穴。督脉。活血止痛,安神养脑。适应于头痛、泪出、眩晕、癫痫、昏睡、失眠、惊悸、鼻流清涕、呕吐、精神病、躁狂。

  四及二宫:头维穴。胃经。头痛、眩晕、眼痛、中风、癫痫、鼻塞。

  三及七宫:承灵穴。胆经。头痛、眩晕、目痛、鼻病、脑病、恶风寒、喘息不利。

  简要按摩法:晚11时至上午11时由一宫开始按一二三到九的顺序按摩,其余时间由九宫开始到一宫的顺序按摩。按摩次数是凡单数(13579宫)是9的倍数,要顺时针旋转,2468宫是6的倍数逆时针转(按摩哪时想着在那挂着一块表),九个穴位按摩后,再在一宫处加按9次,最后在五宫(百会)处双手叠压顺转36次、逆转24次。按摩结束后要搓手欲面,在家时要用热水洗手。

  按摩手法:五指并拢成梅花指,这样按摩面积较大、很容易按摩到穴位上,要稍微用力、但不可用蛮力、有账、痛、酸、麻感为好。

  五、注意事项:自我按摩要每天坚持两次。头有外伤或皮肤病及幼儿不宜按摩。为他人按摩效果极为明显。
  眼部经络养生九宫按摩法
  按摩眼部九宫的作用:以眼球为中心进行“米”字型按摩可激活眼睛周围(四面八方)的组织细胞、打通相关经络、促使眼部血液循环畅通,坚持每日两次按摩,可有效的预防眼部的多种疾患;长期坚持按摩眼部穴位对已患的眼病可起到缓解及部分治疗作用。按摩后感觉眼睛明亮,可明显的消除眼睛的疲劳。

  眼部穴位(及6、8、9按摩点)及防治眼病的机理:

  1、鱼腰:经外奇穴,眉毛中点。主治:角膜翳,结膜炎,眼睑下垂,眉棱骨痛。

  2、四白:胃经,目正视、瞳孔直下一指,颧骨上方凹陷中。主治:目赤痒痛,目翳,口眼歪斜,面神经麻痹。

  3、睛明 :膀胱经,内眼角。主治:目赤肿痛,近视,远视,散光,白内障,视神经萎缩。

  4、瞳子髎:胆经,外眼角。主治:屈光不正,角膜白斑,角膜炎,视神经萎缩。

  5、攒竹:膀胱经,眉毛内端。主治:视物不清,角膜白斑,流泪,口眼歪斜。

  6、按摩点:四白穴外侧约一指处(阿是穴)。

  7、丝竹空:三焦经,眉毛外端。主治:目眩,目赤,结膜炎。

  8、按摩点:四白穴内侧约一指处(阿是穴)。

  9、按摩点:眼球(阿是穴)。

  说明:以上穴位及按摩点是按照按摩的先后顺序排列的。以左眼为例,先按摩(米)字型的正的(十)字:1上端、2下端、3左端、4右端。再按交叉的(十)字:5左上、6右下、7右上、8左下。最后转眼球9是(米)字的中心。

  按摩方法:

  1、按摩由1至8时要同时用双手适当力度轻揉按压双眼并按顺序按摩。

  2、按摩1至8时要分别用双手的食指(或中指)按摩。

  3、按摩1(鱼腰)、按摩2(四白)、按摩3(内眼角)、按摩4(外眼角)、按摩5(内眉梢)、按摩6(四白穴外侧约一指处的按摩点)、按摩7(眉梢外端)、按摩8(四白穴内侧约一指处的按摩点)时都要用双手食指(或中指)同时按住两眼的穴位(或按摩点)并同时对着先向内转揉36次、再向外转揉24次。按摩9(眼球)时不是用双手手指按摩,而是要同时旋转双眼球、先向左旋转36次再向右旋转24次。按摩完之后用双手掌干洗脸9次(双手掌经鼻翼两侧由下到上经前额再向下),同法双手掌经双耳前由外向内干洗脸6次,最后由内向外用双手搓上额(脑门)6次。

头部养生经络相关 文章 :

1. 最快速打通经络的方法

2. 十二条经络养生知识

3. 24节气经络养生法

4. 拍打经络穴位养生保健法

5. 人体十二经络养生的方法

6. 人体经络与养生

头部养生经络图

头部是指人体脖子(颈椎)以上的所有器官。头部按摩经络是常用的养生 方法 ,不妨和我一起来了解下头部养生经络图,学会如何给头部养生!
  头部养生经络穴位图
  按摩头部九宫的作用:可有效的防治顽固性头痛眩晕,高血压,低血压,失眠,中风,偏瘫,感冒,癫痫,颈项强直疼痛,恼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老年痴呆等心脑血管疾病。

  头部九穴位置:一宫风府穴在头颈后,用手指自头上方顺头后正中线往下摸到凹陷处即是。五宫百会穴是头顶最高点,在两个耳尖连线的中点。九宫神庭穴在前额上方、头正中线入发际半指(指拇指)或印堂穴(两眉中间)直上四指处。四宫(头左前额)和二宫(右前额)叫左右头维穴在额角发际直上半指处,或五指并拢成梅花指、将拇指对着太阳穴(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一指凹处),上面的中指尖处即是本穴。三宫和七宫叫左右承灵穴在耳尖直上四指再往前一指处,或神庭与头维之中点往头后约四指处。八宫和六宫是左右风池穴,在风府两侧大筋外凹处、与风府平行。

  一宫: 风府穴:督脉。行气活血开窍。适应于头痛、眩晕、咽喉肿痛、感冒、中风、癫狂、失音、颈部疾病、半身不遂、精神病。

  八及六宫:风池穴:胆经。调理气血,疏风解表,通窍明目。适应于头痛、中风、偏瘫、感冒、暑病、目眩、高血压、颈项强直、失眠、腰背痛、眼耳鼻病。

  五宫:百会穴。督脉。阳经之首,醒脑、升阳、镇静,调理脏腑。适于头痛、眩晕、神经衰弱、偏瘫、癫痫、高血压、低血压、脑充血、胃及子宫下垂、久泄、脱肛。

  九宫:神庭穴。督脉。活血止痛,安神养脑。适应于头痛、泪出、眩晕、癫痫、昏睡、失眠、惊悸、鼻流清涕、呕吐、精神病、躁狂。

  四及二宫:头维穴。胃经。头痛、眩晕、眼痛、中风、癫痫、鼻塞。

  三及七宫:承灵穴。胆经。头痛、眩晕、目痛、鼻病、脑病、恶风寒、喘息不利。

  简要按摩法:晚11时至上午11时由一宫开始按一二三到九的顺序按摩,其余时间由九宫开始到一宫的顺序按摩。按摩次数是凡单数(13579宫)是9的倍数,要顺时针旋转,2468宫是6的倍数逆时针转(按摩哪时想着在那挂着一块表),九个穴位按摩后,再在一宫处加按9次,最后在五宫(百会)处双手叠压顺转36次、逆转24次。按摩结束后要搓手欲面,在家时要用热水洗手。

  按摩手法:五指并拢成梅花指,这样按摩面积较大、很容易按摩到穴位上,要稍微用力、但不可用蛮力、有账、痛、酸、麻感为好。

  五、注意事项:自我按摩要每天坚持两次。头有外伤或皮肤病及幼儿不宜按摩。为他人按摩效果极为明显。
  眼部经络养生九宫按摩法
  按摩眼部九宫的作用:以眼球为中心进行“米”字型按摩可激活眼睛周围(四面八方)的组织细胞、打通相关经络、促使眼部血液循环畅通,坚持每日两次按摩,可有效的预防眼部的多种疾患;长期坚持按摩眼部穴位对已患的眼病可起到缓解及部分治疗作用。按摩后感觉眼睛明亮,可明显的消除眼睛的疲劳。

  眼部穴位(及6、8、9按摩点)及防治眼病的机理:

  1、鱼腰:经外奇穴,眉毛中点。主治:角膜翳,结膜炎,眼睑下垂,眉棱骨痛。

  2、四白:胃经,目正视、瞳孔直下一指,颧骨上方凹陷中。主治:目赤痒痛,目翳,口眼歪斜,面神经麻痹。

  3、睛明 :膀胱经,内眼角。主治:目赤肿痛,近视,远视,散光,白内障,视神经萎缩。

  4、瞳子髎:胆经,外眼角。主治:屈光不正,角膜白斑,角膜炎,视神经萎缩。

  5、攒竹:膀胱经,眉毛内端。主治:视物不清,角膜白斑,流泪,口眼歪斜。

  6、按摩点:四白穴外侧约一指处(阿是穴)。

  7、丝竹空:三焦经,眉毛外端。主治:目眩,目赤,结膜炎。

  8、按摩点:四白穴内侧约一指处(阿是穴)。

  9、按摩点:眼球(阿是穴)。

  说明:以上穴位及按摩点是按照按摩的先后顺序排列的。以左眼为例,先按摩(米)字型的正的(十)字:1上端、2下端、3左端、4右端。再按交叉的(十)字:5左上、6右下、7右上、8左下。最后转眼球9是(米)字的中心。

  按摩方法:

  1、按摩由1至8时要同时用双手适当力度轻揉按压双眼并按顺序按摩。

  2、按摩1至8时要分别用双手的食指(或中指)按摩。

  3、按摩1(鱼腰)、按摩2(四白)、按摩3(内眼角)、按摩4(外眼角)、按摩5(内眉梢)、按摩6(四白穴外侧约一指处的按摩点)、按摩7(眉梢外端)、按摩8(四白穴内侧约一指处的按摩点)时都要用双手食指(或中指)同时按住两眼的穴位(或按摩点)并同时对着先向内转揉36次、再向外转揉24次。按摩9(眼球)时不是用双手手指按摩,而是要同时旋转双眼球、先向左旋转36次再向右旋转24次。按摩完之后用双手掌干洗脸9次(双手掌经鼻翼两侧由下到上经前额再向下),同法双手掌经双耳前由外向内干洗脸6次,最后由内向外用双手搓上额(脑门)6次。

头部养生经络相关 文章 :

1. 最快速打通经络的方法

2. 十二条经络养生知识

3. 24节气经络养生法

4. 拍打经络穴位养生保健法

5. 人体十二经络养生的方法

6. 人体经络与养生

头部养生经络图

头部是指人体脖子(颈椎)以上的所有器官。头部按摩经络是常用的养生 方法 ,不妨和我一起来了解下头部养生经络图,学会如何给头部养生!
  头部养生经络穴位图
  按摩头部九宫的作用:可有效的防治顽固性头痛眩晕,高血压,低血压,失眠,中风,偏瘫,感冒,癫痫,颈项强直疼痛,恼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老年痴呆等心脑血管疾病。

  头部九穴位置:一宫风府穴在头颈后,用手指自头上方顺头后正中线往下摸到凹陷处即是。五宫百会穴是头顶最高点,在两个耳尖连线的中点。九宫神庭穴在前额上方、头正中线入发际半指(指拇指)或印堂穴(两眉中间)直上四指处。四宫(头左前额)和二宫(右前额)叫左右头维穴在额角发际直上半指处,或五指并拢成梅花指、将拇指对着太阳穴(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一指凹处),上面的中指尖处即是本穴。三宫和七宫叫左右承灵穴在耳尖直上四指再往前一指处,或神庭与头维之中点往头后约四指处。八宫和六宫是左右风池穴,在风府两侧大筋外凹处、与风府平行。

  一宫: 风府穴:督脉。行气活血开窍。适应于头痛、眩晕、咽喉肿痛、感冒、中风、癫狂、失音、颈部疾病、半身不遂、精神病。

  八及六宫:风池穴:胆经。调理气血,疏风解表,通窍明目。适应于头痛、中风、偏瘫、感冒、暑病、目眩、高血压、颈项强直、失眠、腰背痛、眼耳鼻病。

  五宫:百会穴。督脉。阳经之首,醒脑、升阳、镇静,调理脏腑。适于头痛、眩晕、神经衰弱、偏瘫、癫痫、高血压、低血压、脑充血、胃及子宫下垂、久泄、脱肛。

  九宫:神庭穴。督脉。活血止痛,安神养脑。适应于头痛、泪出、眩晕、癫痫、昏睡、失眠、惊悸、鼻流清涕、呕吐、精神病、躁狂。

  四及二宫:头维穴。胃经。头痛、眩晕、眼痛、中风、癫痫、鼻塞。

  三及七宫:承灵穴。胆经。头痛、眩晕、目痛、鼻病、脑病、恶风寒、喘息不利。

  简要按摩法:晚11时至上午11时由一宫开始按一二三到九的顺序按摩,其余时间由九宫开始到一宫的顺序按摩。按摩次数是凡单数(13579宫)是9的倍数,要顺时针旋转,2468宫是6的倍数逆时针转(按摩哪时想着在那挂着一块表),九个穴位按摩后,再在一宫处加按9次,最后在五宫(百会)处双手叠压顺转36次、逆转24次。按摩结束后要搓手欲面,在家时要用热水洗手。

  按摩手法:五指并拢成梅花指,这样按摩面积较大、很容易按摩到穴位上,要稍微用力、但不可用蛮力、有账、痛、酸、麻感为好。

  五、注意事项:自我按摩要每天坚持两次。头有外伤或皮肤病及幼儿不宜按摩。为他人按摩效果极为明显。
  眼部经络养生九宫按摩法
  按摩眼部九宫的作用:以眼球为中心进行“米”字型按摩可激活眼睛周围(四面八方)的组织细胞、打通相关经络、促使眼部血液循环畅通,坚持每日两次按摩,可有效的预防眼部的多种疾患;长期坚持按摩眼部穴位对已患的眼病可起到缓解及部分治疗作用。按摩后感觉眼睛明亮,可明显的消除眼睛的疲劳。

  眼部穴位(及6、8、9按摩点)及防治眼病的机理:

  1、鱼腰:经外奇穴,眉毛中点。主治:角膜翳,结膜炎,眼睑下垂,眉棱骨痛。

  2、四白:胃经,目正视、瞳孔直下一指,颧骨上方凹陷中。主治:目赤痒痛,目翳,口眼歪斜,面神经麻痹。

  3、睛明 :膀胱经,内眼角。主治:目赤肿痛,近视,远视,散光,白内障,视神经萎缩。

  4、瞳子髎:胆经,外眼角。主治:屈光不正,角膜白斑,角膜炎,视神经萎缩。

  5、攒竹:膀胱经,眉毛内端。主治:视物不清,角膜白斑,流泪,口眼歪斜。

  6、按摩点:四白穴外侧约一指处(阿是穴)。

  7、丝竹空:三焦经,眉毛外端。主治:目眩,目赤,结膜炎。

  8、按摩点:四白穴内侧约一指处(阿是穴)。

  9、按摩点:眼球(阿是穴)。

  说明:以上穴位及按摩点是按照按摩的先后顺序排列的。以左眼为例,先按摩(米)字型的正的(十)字:1上端、2下端、3左端、4右端。再按交叉的(十)字:5左上、6右下、7右上、8左下。最后转眼球9是(米)字的中心。

  按摩方法:

  1、按摩由1至8时要同时用双手适当力度轻揉按压双眼并按顺序按摩。

  2、按摩1至8时要分别用双手的食指(或中指)按摩。

  3、按摩1(鱼腰)、按摩2(四白)、按摩3(内眼角)、按摩4(外眼角)、按摩5(内眉梢)、按摩6(四白穴外侧约一指处的按摩点)、按摩7(眉梢外端)、按摩8(四白穴内侧约一指处的按摩点)时都要用双手食指(或中指)同时按住两眼的穴位(或按摩点)并同时对着先向内转揉36次、再向外转揉24次。按摩9(眼球)时不是用双手手指按摩,而是要同时旋转双眼球、先向左旋转36次再向右旋转24次。按摩完之后用双手掌干洗脸9次(双手掌经鼻翼两侧由下到上经前额再向下),同法双手掌经双耳前由外向内干洗脸6次,最后由内向外用双手搓上额(脑门)6次。

头部养生经络相关 文章 :

1. 最快速打通经络的方法

2. 十二条经络养生知识

3. 24节气经络养生法

4. 拍打经络穴位养生保健法

5. 人体十二经络养生的方法

6. 人体经络与养生

常按这6个穴位,养身又益寿

从中医角度讲,经络是人体的支撑,经络一旦不通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因此,我们平时生活中要注重经络 养生 。常常揉按以下这些穴位,可调理经络,达到养身保健、延年益寿的效果。

合谷穴

如果把我们拇指和食指想象为两座高高耸立的大山,那两山之间相合处有一山谷,此即为“合谷”这个穴位的名字由来,此处为大肠经气血的会聚地,经常按揉可起到补充大肠经整条经脉气血的作用。此外,中医说“面口合谷收”,意思是合谷穴有清热、止痛作用,可用于治疗头面部疾病。

穴位位置:拇、食指合拢,在肌肉的最高处即是。

按摩手法:以右手拇指按压左手合谷穴,拇指指腹需朝向第二掌骨侧,以旋转揉压方式按至酸胀,可早中晚各按压30次,多按效果更佳。

三阴交穴

本穴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三条阴经交会之处,故应用广泛,除可健脾益血,也可调肝补肾,对消化不良、妇科疾病甚有疗效。

穴位位置:正坐屈膝成直角,除大拇指之外的其余四指并拢,横着放在足内侧踝骨最高的地方,小腿中线与手指的交叉点就是三阴交穴。

按摩手法:用拇指先向下按压再揉,每次1分钟左右,停歇10秒后再进行。或顺时针按揉此穴也可。注意,孕妇要避免按揉三阴交穴。

涌泉穴

涌泉穴是肾经的第一个穴位,每天坚持按揉刺激该穴,能改善神经衰弱、有助睡眠,且可增强人体的防病能力。

穴位位置:位于足底,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

按摩手法:每天洗脚后,用双手大拇指摩擦两足底涌泉穴10分钟左右。神经衰弱者可将按摩时间延长为20分钟。

关元穴

关元顾名思义是把元气关住,使其不外泄。关元是足三阴、任脉交汇穴,经常按揉能够起到补元气、温肾、祛寒等作用。

穴位位置:肚脐下方约四指的距离。

按摩手法:搓热手掌,以关元穴为中心摩擦小腹100 200圈,直至小腹发热为止。

足三里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全身补益要穴,经常按揉能够起到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穴位位置:膝盖骨外侧下方凹陷往下约4指宽处。

按摩手法:用大拇指指腹按揉100 200次,直至有酸胀感为止(如能配合艾灸,效果更好)。艾灸时将艾条缓慢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动,使局部皮肤发红,以不烧伤局部皮肤为度,每周1 2次,每次15 20分钟。

风池穴

风池是足少阳胆经的重要穴位,也是胆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凡因受风邪所致的疾病,皆为本穴主治范畴。经常按揉本穴能够起到祛风抗邪、壮阳益气的作用。

穴位位置:头后面大筋的两旁与耳垂平行处。

按摩手法:按揉风池穴前要先搓热手掌,然后用大拇指指腹边按边揉,约3 4分钟,直至感到酸胀痛为止。

作者: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医肿瘤治疗中心住院医师 黄 颖

文章选自《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21年5月刊

常按这6个穴位,养身又益寿

从中医角度讲,经络是人体的支撑,经络一旦不通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因此,我们平时生活中要注重经络 养生 。常常揉按以下这些穴位,可调理经络,达到养身保健、延年益寿的效果。

合谷穴

如果把我们拇指和食指想象为两座高高耸立的大山,那两山之间相合处有一山谷,此即为“合谷”这个穴位的名字由来,此处为大肠经气血的会聚地,经常按揉可起到补充大肠经整条经脉气血的作用。此外,中医说“面口合谷收”,意思是合谷穴有清热、止痛作用,可用于治疗头面部疾病。

穴位位置:拇、食指合拢,在肌肉的最高处即是。

按摩手法:以右手拇指按压左手合谷穴,拇指指腹需朝向第二掌骨侧,以旋转揉压方式按至酸胀,可早中晚各按压30次,多按效果更佳。

三阴交穴

本穴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三条阴经交会之处,故应用广泛,除可健脾益血,也可调肝补肾,对消化不良、妇科疾病甚有疗效。

穴位位置:正坐屈膝成直角,除大拇指之外的其余四指并拢,横着放在足内侧踝骨最高的地方,小腿中线与手指的交叉点就是三阴交穴。

按摩手法:用拇指先向下按压再揉,每次1分钟左右,停歇10秒后再进行。或顺时针按揉此穴也可。注意,孕妇要避免按揉三阴交穴。

涌泉穴

涌泉穴是肾经的第一个穴位,每天坚持按揉刺激该穴,能改善神经衰弱、有助睡眠,且可增强人体的防病能力。

穴位位置:位于足底,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

按摩手法:每天洗脚后,用双手大拇指摩擦两足底涌泉穴10分钟左右。神经衰弱者可将按摩时间延长为20分钟。

关元穴

关元顾名思义是把元气关住,使其不外泄。关元是足三阴、任脉交汇穴,经常按揉能够起到补元气、温肾、祛寒等作用。

穴位位置:肚脐下方约四指的距离。

按摩手法:搓热手掌,以关元穴为中心摩擦小腹100 200圈,直至小腹发热为止。

足三里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全身补益要穴,经常按揉能够起到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穴位位置:膝盖骨外侧下方凹陷往下约4指宽处。

按摩手法:用大拇指指腹按揉100 200次,直至有酸胀感为止(如能配合艾灸,效果更好)。艾灸时将艾条缓慢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动,使局部皮肤发红,以不烧伤局部皮肤为度,每周1 2次,每次15 20分钟。

风池穴

风池是足少阳胆经的重要穴位,也是胆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凡因受风邪所致的疾病,皆为本穴主治范畴。经常按揉本穴能够起到祛风抗邪、壮阳益气的作用。

穴位位置:头后面大筋的两旁与耳垂平行处。

按摩手法:按揉风池穴前要先搓热手掌,然后用大拇指指腹边按边揉,约3 4分钟,直至感到酸胀痛为止。

作者: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医肿瘤治疗中心住院医师 黄 颖

文章选自《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21年5月刊

头部正反面的穴位

头部的可以缓解头部的症状或者治疗头部症,那么,头部的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对于头部正反面的叙述,以及与穴位的相关症,希望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学习下。

正面:

头维穴

一般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此穴在头侧部发际里,位于发际点向上一指宽,嘴动时肌肉也会动之处(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主治病征:头维穴的主治病征为:指压头维可以治疗脸部痉挛、疼痛等面部。

阳白穴

取穴时患者一般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的姿势,阳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离眉毛上缘约二厘米处。

主治病征:阳白穴的主治病征为:对于、等病征的治疗都有显著的效果。

印堂穴

取穴时,可以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于面部,两眉头连线中点即是。

主治:印堂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前头痛、失眠、高血压、鼻塞、流鼻水、鼻炎、鼻部疾病、目眩、眼部疾病等。

攒竹穴

取穴时应要求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攒竹穴在面部,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即是。

主治疾病:迎风流泪(俗称漏风眼)、眼睛充血眼部常见疾病、等。在学生的中,其中有一节就是指压 *** 此穴,可见其效果非同一般。

睛明穴

找寻此穴道时患者应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睛明穴位于眼部内侧,内眼角稍上方凹陷处。

主治疾病:睛明穴的主治疾病为:迎风流泪、偏头痛、结膜炎、睑缘炎眼部疾病近视等。此穴同样是治疗眼部疾病常用的穴道之一,尤其对于经常用眼的人士来讲,更应该熟练准确的掌握此穴的取穴方法,只要简单的 *** 一两分钟,就可以明显的缓解眼部疲劳,对于学生而言,更是不可多得的的穴道之一,此外,还有攒竹穴、四白穴、太阳穴、承泣穴、鱼腰穴等眼部重要穴道一起配合来做,效果会更佳。

瞳子髎

取穴时可以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瞳子髎穴位于面部,眼睛外侧一厘米处(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主治病征:瞳子髎穴的主治病征为:指压此穴,可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治疗常见的眼部疾病,并可以去除眼角。

承泣穴

定位此穴时通常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的姿势,承泣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下方,眼球与下眼眶边缘之间。参看:图.

主治疾病:承泣穴的主治疾病为:近视、夜盲、眼颤动、眼睑痉挛、角膜炎、视神经萎缩、眼睛疲劳、迎风流泪、老花眼、白内障等常见的多种眼部疾病,当然需要采用其他相关穴道一同治疗才能取得显著效果。此穴是穴道疗法中治疗眼疾非常重要的穴道之一。

四白穴

取穴时通常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四白穴位于面部,双眼平视时,瞳孔正*下约二厘米处(或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主治病症:四白穴的主治病症为:指压该穴道,能提高眼睛机能,对于近视、色盲等眼部疾病很有疗效。

迎香穴

取穴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仰卧姿势,迎香穴位于面部,在鼻翼旁开约一厘米中(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主治疾病:迎香穴的主治疾病为:鼻炎、鼻塞、鼻窦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尤其是当您上齿牙痛时,指压迎香穴,可以快速止痛

发际穴、鱼腰穴、外明穴、丝竹空、球 *** 、人中穴、地仓穴、承浆穴。

补充:前顶、通天、上星、神庭、承光、当阳、五处、曲差、眉冲、素髎、兑端、龈交、上迎香。

背面:

百会穴

位置:头顶正中,两耳尖直上与头正中线交叉点处。

主治:升阳固脱,振奋阳气,清热开窍,健脑通络。适用于健忘失眠、精神不振、头昏脑胀、目眩耳鸣、中气下陷、内脏垂脱、头痛、高血压、中风、久泄等病症,为人体阳气聚会之气。

感觉:局部按压有微胀感。

风池穴

位置:颈项后枕骨下,与乳突下缘相平,项肌外侧凹陷处。

主治:祛风解表,清头明目,通脑活络。适用于颈项强痛,头痛眩晕、失眠健忘、高血压、风湿病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

风府穴

位置:位于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

解剖:在项韧带和项肌中,深部为环枕后膜和小脑延髓池;有枕动、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丛;布有第三颈神经和枕大神经支。

主治:癫狂,痫证,癔病,中风不语,悲恐惊悸,半身不遂,眩晕,颈项强痛,咽喉肿痛,目痛,鼻衄。 *** 此穴道对于治疗多种颈部疾病、头部疾病都很有疗效,是人体督脉上重要的穴道之一。

配伍:配腰俞穴治足不仁;配昆仑穴治癫狂、多言;配二间穴、迎香穴治鼽衄;配金津穴、玉液穴、廉泉穴治舌强难言。

别名:舌本穴,鬼穴。

名解:风府穴。风,指穴内气血为风气也。府,府宅也。风府穴名意指督脉之气在此吸湿化风。本穴物质为哑门穴传来的天部阳气,至本穴后,此气散热吸湿并化为天部横行的风气,本穴为天部风气的重要生发之源,故名风府穴。

以上是对于头部穴位正反面的叙述,更多有关头部,或者的相关功效与作用等方面的内容,请关注频道,或者在站内搜索可以知道更多。

【头部穴位】、【】、【】

    头部正反面的穴位

    头部的可以缓解头部的症状或者治疗头部症,那么,头部的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对于头部正反面的叙述,以及与穴位的相关症,希望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学习下。

    正面:

    头维穴

    一般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此穴在头侧部发际里,位于发际点向上一指宽,嘴动时肌肉也会动之处(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主治病征:头维穴的主治病征为:指压头维可以治疗脸部痉挛、疼痛等面部。

    阳白穴

    取穴时患者一般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的姿势,阳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离眉毛上缘约二厘米处。

    主治病征:阳白穴的主治病征为:对于、等病征的治疗都有显著的效果。

    印堂穴

    取穴时,可以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于面部,两眉头连线中点即是。

    主治:印堂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前头痛、失眠、高血压、鼻塞、流鼻水、鼻炎、鼻部疾病、目眩、眼部疾病等。

    攒竹穴

    取穴时应要求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攒竹穴在面部,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即是。

    主治疾病:迎风流泪(俗称漏风眼)、眼睛充血眼部常见疾病、等。在学生的中,其中有一节就是指压 *** 此穴,可见其效果非同一般。

    睛明穴

    找寻此穴道时患者应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睛明穴位于眼部内侧,内眼角稍上方凹陷处。

    主治疾病:睛明穴的主治疾病为:迎风流泪、偏头痛、结膜炎、睑缘炎眼部疾病近视等。此穴同样是治疗眼部疾病常用的穴道之一,尤其对于经常用眼的人士来讲,更应该熟练准确的掌握此穴的取穴方法,只要简单的 *** 一两分钟,就可以明显的缓解眼部疲劳,对于学生而言,更是不可多得的的穴道之一,此外,还有攒竹穴、四白穴、太阳穴、承泣穴、鱼腰穴等眼部重要穴道一起配合来做,效果会更佳。

    瞳子髎

    取穴时可以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瞳子髎穴位于面部,眼睛外侧一厘米处(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主治病征:瞳子髎穴的主治病征为:指压此穴,可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治疗常见的眼部疾病,并可以去除眼角。

    承泣穴

    定位此穴时通常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的姿势,承泣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下方,眼球与下眼眶边缘之间。参看:图.

    主治疾病:承泣穴的主治疾病为:近视、夜盲、眼颤动、眼睑痉挛、角膜炎、视神经萎缩、眼睛疲劳、迎风流泪、老花眼、白内障等常见的多种眼部疾病,当然需要采用其他相关穴道一同治疗才能取得显著效果。此穴是穴道疗法中治疗眼疾非常重要的穴道之一。

    四白穴

    取穴时通常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四白穴位于面部,双眼平视时,瞳孔正*下约二厘米处(或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主治病症:四白穴的主治病症为:指压该穴道,能提高眼睛机能,对于近视、色盲等眼部疾病很有疗效。

    迎香穴

    取穴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仰卧姿势,迎香穴位于面部,在鼻翼旁开约一厘米中(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主治疾病:迎香穴的主治疾病为:鼻炎、鼻塞、鼻窦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尤其是当您上齿牙痛时,指压迎香穴,可以快速止痛

    发际穴、鱼腰穴、外明穴、丝竹空、球 *** 、人中穴、地仓穴、承浆穴。

    补充:前顶、通天、上星、神庭、承光、当阳、五处、曲差、眉冲、素髎、兑端、龈交、上迎香。

    背面:

    百会穴

    位置:头顶正中,两耳尖直上与头正中线交叉点处。

    主治:升阳固脱,振奋阳气,清热开窍,健脑通络。适用于健忘失眠、精神不振、头昏脑胀、目眩耳鸣、中气下陷、内脏垂脱、头痛、高血压、中风、久泄等病症,为人体阳气聚会之气。

    感觉:局部按压有微胀感。

    风池穴

    位置:颈项后枕骨下,与乳突下缘相平,项肌外侧凹陷处。

    主治:祛风解表,清头明目,通脑活络。适用于颈项强痛,头痛眩晕、失眠健忘、高血压、风湿病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

    风府穴

    位置:位于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

    解剖:在项韧带和项肌中,深部为环枕后膜和小脑延髓池;有枕动、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丛;布有第三颈神经和枕大神经支。

    主治:癫狂,痫证,癔病,中风不语,悲恐惊悸,半身不遂,眩晕,颈项强痛,咽喉肿痛,目痛,鼻衄。 *** 此穴道对于治疗多种颈部疾病、头部疾病都很有疗效,是人体督脉上重要的穴道之一。

    配伍:配腰俞穴治足不仁;配昆仑穴治癫狂、多言;配二间穴、迎香穴治鼽衄;配金津穴、玉液穴、廉泉穴治舌强难言。

    别名:舌本穴,鬼穴。

    名解:风府穴。风,指穴内气血为风气也。府,府宅也。风府穴名意指督脉之气在此吸湿化风。本穴物质为哑门穴传来的天部阳气,至本穴后,此气散热吸湿并化为天部横行的风气,本穴为天部风气的重要生发之源,故名风府穴。

    以上是对于头部穴位正反面的叙述,更多有关头部,或者的相关功效与作用等方面的内容,请关注频道,或者在站内搜索可以知道更多。

    【头部穴位】、【】、【】

      头部正反面的穴位

      头部的可以缓解头部的症状或者治疗头部症,那么,头部的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对于头部正反面的叙述,以及与穴位的相关症,希望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学习下。

      正面:

      头维穴

      一般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此穴在头侧部发际里,位于发际点向上一指宽,嘴动时肌肉也会动之处(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主治病征:头维穴的主治病征为:指压头维可以治疗脸部痉挛、疼痛等面部。

      阳白穴

      取穴时患者一般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的姿势,阳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离眉毛上缘约二厘米处。

      主治病征:阳白穴的主治病征为:对于、等病征的治疗都有显著的效果。

      印堂穴

      取穴时,可以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于面部,两眉头连线中点即是。

      主治:印堂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前头痛、失眠、高血压、鼻塞、流鼻水、鼻炎、鼻部疾病、目眩、眼部疾病等。

      攒竹穴

      取穴时应要求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攒竹穴在面部,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即是。

      主治疾病:迎风流泪(俗称漏风眼)、眼睛充血眼部常见疾病、等。在学生的中,其中有一节就是指压 *** 此穴,可见其效果非同一般。

      睛明穴

      找寻此穴道时患者应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睛明穴位于眼部内侧,内眼角稍上方凹陷处。

      主治疾病:睛明穴的主治疾病为:迎风流泪、偏头痛、结膜炎、睑缘炎眼部疾病近视等。此穴同样是治疗眼部疾病常用的穴道之一,尤其对于经常用眼的人士来讲,更应该熟练准确的掌握此穴的取穴方法,只要简单的 *** 一两分钟,就可以明显的缓解眼部疲劳,对于学生而言,更是不可多得的的穴道之一,此外,还有攒竹穴、四白穴、太阳穴、承泣穴、鱼腰穴等眼部重要穴道一起配合来做,效果会更佳。

      瞳子髎

      取穴时可以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瞳子髎穴位于面部,眼睛外侧一厘米处(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主治病征:瞳子髎穴的主治病征为:指压此穴,可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治疗常见的眼部疾病,并可以去除眼角。

      承泣穴

      定位此穴时通常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的姿势,承泣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下方,眼球与下眼眶边缘之间。参看:图.

      主治疾病:承泣穴的主治疾病为:近视、夜盲、眼颤动、眼睑痉挛、角膜炎、视神经萎缩、眼睛疲劳、迎风流泪、老花眼、白内障等常见的多种眼部疾病,当然需要采用其他相关穴道一同治疗才能取得显著效果。此穴是穴道疗法中治疗眼疾非常重要的穴道之一。

      四白穴

      取穴时通常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四白穴位于面部,双眼平视时,瞳孔正*下约二厘米处(或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主治病症:四白穴的主治病症为:指压该穴道,能提高眼睛机能,对于近视、色盲等眼部疾病很有疗效。

      迎香穴

      取穴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仰卧姿势,迎香穴位于面部,在鼻翼旁开约一厘米中(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主治疾病:迎香穴的主治疾病为:鼻炎、鼻塞、鼻窦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尤其是当您上齿牙痛时,指压迎香穴,可以快速止痛

      发际穴、鱼腰穴、外明穴、丝竹空、球 *** 、人中穴、地仓穴、承浆穴。

      补充:前顶、通天、上星、神庭、承光、当阳、五处、曲差、眉冲、素髎、兑端、龈交、上迎香。

      背面:

      百会穴

      位置:头顶正中,两耳尖直上与头正中线交叉点处。

      主治:升阳固脱,振奋阳气,清热开窍,健脑通络。适用于健忘失眠、精神不振、头昏脑胀、目眩耳鸣、中气下陷、内脏垂脱、头痛、高血压、中风、久泄等病症,为人体阳气聚会之气。

      感觉:局部按压有微胀感。

      风池穴

      位置:颈项后枕骨下,与乳突下缘相平,项肌外侧凹陷处。

      主治:祛风解表,清头明目,通脑活络。适用于颈项强痛,头痛眩晕、失眠健忘、高血压、风湿病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

      风府穴

      位置:位于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

      解剖:在项韧带和项肌中,深部为环枕后膜和小脑延髓池;有枕动、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丛;布有第三颈神经和枕大神经支。

      主治:癫狂,痫证,癔病,中风不语,悲恐惊悸,半身不遂,眩晕,颈项强痛,咽喉肿痛,目痛,鼻衄。 *** 此穴道对于治疗多种颈部疾病、头部疾病都很有疗效,是人体督脉上重要的穴道之一。

      配伍:配腰俞穴治足不仁;配昆仑穴治癫狂、多言;配二间穴、迎香穴治鼽衄;配金津穴、玉液穴、廉泉穴治舌强难言。

      别名:舌本穴,鬼穴。

      名解:风府穴。风,指穴内气血为风气也。府,府宅也。风府穴名意指督脉之气在此吸湿化风。本穴物质为哑门穴传来的天部阳气,至本穴后,此气散热吸湿并化为天部横行的风气,本穴为天部风气的重要生发之源,故名风府穴。

      以上是对于头部穴位正反面的叙述,更多有关头部,或者的相关功效与作用等方面的内容,请关注频道,或者在站内搜索可以知道更多。

      【头部穴位】、【】、【】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文档

        中医头部穴位养生图例

        简介:《图说全身简易按摩速查手册》是2010年中国人口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王彤。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