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我国民事法律规定的民事主体主要是什么和法人。

来源:懂视网 责编:小采 时间:2023-11-08 03:08:32
文档

我国民事法律规定的民事主体主要是什么和法人。

推荐度:
导读

我国民事法律规定的民事主体主要是自然人和法人。
民事主体又称“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即民事法律关系的当事人。民事主体的资格由法律规定,在中国,根据法律规定,能够作为民事主体的有公民(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国家是民事法律关系的特殊主体,在一定情况下,需要国家直接参加民事活动时,国家以民事主体的资格参加民事法律关系,如发行公债、享有财产所有权、接受赠与、对外以政府名义签订贸易协定等。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的一方称权利主体,承担义务的一方称义务主体。
民事诉讼程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立案阶段:当一方民事主张受到侵害,需要通过诉讼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时,需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此阶段,法院将对诉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受理案件,并发出立案通知书;
2、审理前准备阶段:当案件立案后,法院将组织开展诉前调解,协调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如果无法达成和解,法院将组织开庭调解,并制定庭前准备程序,包括质证、举证、辩论等程序;
3、审理阶段:在此阶段,法院将召开庭审,听取双方当事人的陈述、质证、辩论等程序,查明案件事实,认定法律关系,并作出判决或裁定。庭审一般分为一审、二审、终审三个阶段。如果一审判决当事人不服,可以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进行二审。如还有上诉权,则可以向更高级别法院上诉,直至终审;
4、执行阶段:当判决生效后,如果判决的被告未履行判决或履行不完全,原告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强制执行包括财产执行和行政执行两种形式,主要是通过强制措施迫使被告履行判决。
综上所述,民事诉讼程序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存在差异,需要根据当地法律规定进行操作。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条
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文档

我国民事法律规定的民事主体主要是什么和法人。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