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医养生学的名词解释大全

来源:懂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03-27 11:31:42
文档

中医养生学的名词解释大全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推荐度:
导读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医养生学的概念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学的概念,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学的概念一、日月星辰和人体的关系

  人体的生物节律不仅受太阳的影响,而且还受月亮盈亏的影响。《素问·八正神明论》说:“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这说明人体生理的气血盛衰与月亮盈亏直接相关,故《素问·八正神明论》又指出:“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的原则。这是因为人体的大部分是由液体组成,月球吸引力就象引起海洋潮夕那样对人体中的体液发生作用,这就叫做生物潮。它随着月相的盈亏,对人体产生不同影响。满月时,人头部气血最充实,内分泌最旺盛,容易激动。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妇女的月经周期变化、体温、激素、性器官状态、免疫功能和心理状态等都以一月为周期。正如《妇人良方》中指出的:“经血盈亏,应时而下,常以三旬一见,以象月则盈亏也”。婴儿的出生也受月相影响,月圆出生率最高,新月前后最低。月相变化为何对人体产生影响呢?美国精神病学家利伯解释为:人体的每个细胞就象微型的太阳系,具有微弱的电磁场,月亮产生的强大的电磁力能影响人的荷尔蒙、体液和兴奋神经的电解质的复杂平衡,这就引起了人的情绪和生理相应变化。

  中医养生学的概念二、地理环境与人体的关系

  地理环境的不同和地区气候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例如,南方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若一旦易地而居,需要一个适应过程。《素问·异法方宜论》以:“东方之域……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西方者,……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北方者,……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火芮)。……南方者,……其民嗜酸而食(月付),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者,……其民食杂而不劳,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这些论述的基本精神是,由于地域环境的不同,人们的体质和疾病情况也不一样。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不同的处理。

  中医养生学的概念三、四时变化与人体的关系

  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对生物和人体的影响食最大的,而且是多方面的。

  1、四时与情志 人的情志变化是与四时变化密切相关的。所以《素问》有“四气调神”之论。《黄帝内经直解》指出:“四气调神者,随着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这就明确告诉人们,调摄精神,要遵照自然界生长 收藏 的变化规律,才能达到阴阳的相对平衡。

  2、四时与气血 《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天温日明,则人血津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说:“天暑腠理开故汗出……无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这说明,春夏阳气发泄,气血易趋向于表,故皮肤松弛,疏泄多汗等;秋冬阳气收藏,气血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溺等。

  3、 四时与脏腑经络 自然界四时阴阳与人体五脏在生理和病理上有密切关系。故《内经》有“肝旺于春”,“心旺于夏”,“脾旺于长夏”、“肺旺于秋”,“肾旺于冬”之治。《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又指出:“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说明经气运行随季节而发生变化。所以,要根据四时变化,五行生克制化之规律,保养五脏,进行针灸保健治疗。

  4 、四时与发病 四时气候有异,每一季节各有不同特点,因此除了一般疾病外,还有些季节性多发病。例如。春季多温病,秋季多疟疾等。《素问·金匮真言论》说:“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此外,某些慢性宿疾,往往与季节变化和节气交换发作或增剧。例如,心肌梗塞、冠心病、气管炎、肺气肿等常在秋末冬初和气候突变时发作,精神症易在春秋季发作,青光眼好发于冬季等。掌握和了解四季与疾病的关系以及疾病的流行情况,对防病保健是有一定价值的。

  中医养生学的概念四、昼夜晨昏与人体的关系

  一天之内随昼夜阴阳消长进退,人的新陈代谢也发生相应的改变。《灵枢·顺气一日分十四时》说:“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人为秋、夜半为冬”。虽然昼夜寒温变化的幅度并没有象四季那样明显,但对人体仍有一定的影响。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说明人体阳气白天多趋向于表,夜晚多趋向于里。由于人体阳气有昼夜的周期变化,所以对人体病理变化亦有直接影响。正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现代科学实践证明,正常小鼠血清溶菌酶含量和白细胞的总数,表现为白天逐渐升高,夜晚降低的昼夜节律性变化,这正是中医的生气通天说的内容之一。根据此理论,人们可以利用阳气的日节律,安排工作、学习,发挥人类的智慧和潜能,以求达到最佳的效果。同时,还可以指导人类的日常生活安排,提高人体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使之为人类养生服务。

  中医养生学的概念五、顺应自然和主观能动作用

  天地、四时、万物对人的生命活动都要产生影响,使人体产生生理或病理的反应。在这个自然界的大系统中要想求得自身平衡,首先是顺应自然规律,利用各种条件为自身服务。顺应自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遵循自然界正常的变化规律,二是慎防异常自然变化的影响。

  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规律,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环节。故《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吕氏春秋·尽数》亦指出:“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寿长焉”。这就是说,顺应自然规律并非被动的适应,而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首先要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以期防御外邪的侵袭。因此,中医养生学的“天人相应”观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环境观念和生态观念的思想。它一方面强调适应自然,另一方面则强调天人相分,突出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古代哲学家最早揭示人的卓越位置的是老子。他在《道德经》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荀子更进一步指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有义”,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是人类所特有的,所以人“最为天下贵”。《素问·宝命全形论》亦说:“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灵枢·玉版》则指出:“人者,天地之镇也”。万物之中,只有人类最为宝贵,只有人类能够征服自然。它把《白虎通》听说的“天之为言镇也,居之理下,为人镇也”的观点做了明确的修正,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正是这种思想 文化 环境为养生实践提供了认识 方法 和思想基础。例如道教经典《太平经》反复论及重命养身、乐生恶死的主张。指出:“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壹生,不得重生也”,所以要珍惜生命。“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为此又提出了“自爱自好”的养生说,“人欲去凶而远害,得长寿者,本当保知自爱自好自亲,以此自养,乃可无凶害也”。只有通过自我养护和锻炼。才能得到长寿。应该承认,这是一种积极的养生观念。它与那种将生死寿夭归结为“天命”的观点比较起来,充满了可贵的奋斗精神,为中国养生学的发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道家很多经典著作中,都提出修身养性、延年益寿为第一要旨的思想。正是在这一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古代养生史上一个响亮的 口号 ——“我命在我不在天”(《抱朴子内篇·黄白》)。强调生命之存亡、年寿之长短,不是决定于天命,而是取决于自身。这一口号包含着一种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在养生史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后世的养生家在这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主动进取的精神去探索和追求人类的健康长寿,争取把握自身生命自由的思想影响下,促使他们多方采撷、创造了许多养生方术,如食养、服气、外丹、内丹、房中术等。尽管有时走入歧途,但为探索延年益寿积累了一定 经验 。以人为核心的生态观念,有一个鲜明的思想特征。即,事实上,人不仅可以认识自然,更可以利用、改造、保护自然,建立起更加有利于健康长寿的自然环境,造福于人类。

古方养生的中医养生解释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当代中医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医值得后人继续开发和研究。根据中医理论,运用调神、导引、四时调摄、食养、药养等方法的中国传统保健方法。所属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推拿学、养生学、康复学(二级学科)
广义的养生学:整个中医学说是基础。就是人类提高自组织、自康复能力的学问,或者说提高人的生命力,从而保养生命消除疾病的学问——因此有别于现代西方治疗疾病的“医学”。
狭义的养生学,是指通过非药物的方法达到提高自康复能力的学问。
神养 :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
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
气养: 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多涉及了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形养 :主要包括形体锻炼及体育健身活动。
食养: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内容包括了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
药养: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其制剂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也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
术养 :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拿、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疗法进行养生。

古方养生的中医养生解释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当代中医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医值得后人继续开发和研究。根据中医理论,运用调神、导引、四时调摄、食养、药养等方法的中国传统保健方法。所属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推拿学、养生学、康复学(二级学科)
广义的养生学:整个中医学说是基础。就是人类提高自组织、自康复能力的学问,或者说提高人的生命力,从而保养生命消除疾病的学问——因此有别于现代西方治疗疾病的“医学”。
狭义的养生学,是指通过非药物的方法达到提高自康复能力的学问。
神养 :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
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
气养: 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多涉及了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形养 :主要包括形体锻炼及体育健身活动。
食养: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内容包括了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
药养: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其制剂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也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
术养 :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拿、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疗法进行养生。

养生之道名词解释

养生之道,汉语词语,意思是指修养身心,以期保健延年的方法。

养生之道

[ yǎng shēng zhī dào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 yǎng shēng zhī dào ]

指修养身心,以期保健延年的方法。

养生,动词也,亦可为名词。原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

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现代意义的“养生”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保养,是指遵循生命法则,通过适度运动,加之外在护理等手段,让身体机能及外在皮肤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应有机能,这是养生的第一层面;

涵养,是指开阔视野、通达心胸、*博见,通过对自身的道德和素质的*和提升,让身心得到一种静养与修为,从而达到修心修神的目的;

滋养,是指通过适时适地适人,遵循天地四时之规律,调配合宜食疗,以滋养调理周身,达到治未病而延年的目的。

实质上,养生就是保养五脏,使生命得以绵长的意思。

养生学是一门涉及诸多学科的综合科学,它包括中华中医学、康复学、营养学、美学、心理学、国学、物理学、化学、艺术、烹饪、运动学、道学等等。

现代养生的涵义:

以中、西医学理论为指导,用健康科学的图文、音乐、行为、活动、药械、饮食等等,通过调节个人生活习惯、生活环境及心理状态,来调理身心,达到未病先防、不适消除、已病促愈、病后复原之保健目的。

养生之道名词解释

养生之道,汉语词语,意思是指修养身心,以期保健延年的方法。

养生之道

[ yǎng shēng zhī dào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 yǎng shēng zhī dào ]

指修养身心,以期保健延年的方法。

养生,动词也,亦可为名词。原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

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现代意义的“养生”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保养,是指遵循生命法则,通过适度运动,加之外在护理等手段,让身体机能及外在皮肤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应有机能,这是养生的第一层面;

涵养,是指开阔视野、通达心胸、*博见,通过对自身的道德和素质的*和提升,让身心得到一种静养与修为,从而达到修心修神的目的;

滋养,是指通过适时适地适人,遵循天地四时之规律,调配合宜食疗,以滋养调理周身,达到治未病而延年的目的。

实质上,养生就是保养五脏,使生命得以绵长的意思。

养生学是一门涉及诸多学科的综合科学,它包括中华中医学、康复学、营养学、美学、心理学、国学、物理学、化学、艺术、烹饪、运动学、道学等等。

现代养生的涵义:

以中、西医学理论为指导,用健康科学的图文、音乐、行为、活动、药械、饮食等等,通过调节个人生活习惯、生活环境及心理状态,来调理身心,达到未病先防、不适消除、已病促愈、病后复原之保健目的。

养生之道名词解释

养生之道,汉语词语,意思是指修养身心,以期保健延年的方法。

养生之道

[ yǎng shēng zhī dào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 yǎng shēng zhī dào ]

指修养身心,以期保健延年的方法。

养生,动词也,亦可为名词。原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

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现代意义的“养生”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保养,是指遵循生命法则,通过适度运动,加之外在护理等手段,让身体机能及外在皮肤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应有机能,这是养生的第一层面;

涵养,是指开阔视野、通达心胸、*博见,通过对自身的道德和素质的*和提升,让身心得到一种静养与修为,从而达到修心修神的目的;

滋养,是指通过适时适地适人,遵循天地四时之规律,调配合宜食疗,以滋养调理周身,达到治未病而延年的目的。

实质上,养生就是保养五脏,使生命得以绵长的意思。

养生学是一门涉及诸多学科的综合科学,它包括中华中医学、康复学、营养学、美学、心理学、国学、物理学、化学、艺术、烹饪、运动学、道学等等。

现代养生的涵义:

以中、西医学理论为指导,用健康科学的图文、音乐、行为、活动、药械、饮食等等,通过调节个人生活习惯、生活环境及心理状态,来调理身心,达到未病先防、不适消除、已病促愈、病后复原之保健目的。

养生之道名词解释

养生之道,汉语词语,意思是指修养身心,以期保健延年的方法。

养生之道

[ yǎng shēng zhī dào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 yǎng shēng zhī dào ]

指修养身心,以期保健延年的方法。

养生,动词也,亦可为名词。原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

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现代意义的“养生”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保养,是指遵循生命法则,通过适度运动,加之外在护理等手段,让身体机能及外在皮肤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应有机能,这是养生的第一层面;

涵养,是指开阔视野、通达心胸、*博见,通过对自身的道德和素质的*和提升,让身心得到一种静养与修为,从而达到修心修神的目的;

滋养,是指通过适时适地适人,遵循天地四时之规律,调配合宜食疗,以滋养调理周身,达到治未病而延年的目的。

实质上,养生就是保养五脏,使生命得以绵长的意思。

养生学是一门涉及诸多学科的综合科学,它包括中华中医学、康复学、营养学、美学、心理学、国学、物理学、化学、艺术、烹饪、运动学、道学等等。

现代养生的涵义:

以中、西医学理论为指导,用健康科学的图文、音乐、行为、活动、药械、饮食等等,通过调节个人生活习惯、生活环境及心理状态,来调理身心,达到未病先防、不适消除、已病促愈、病后复原之保健目的。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文档

中医养生学的名词解释大全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