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天的起止时间每年都有所不同,通常落在七月中旬至八月中旬之间。从夏至后的第三、四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和中伏的开始;而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则标志着末伏的起始。这里的“伏”象征着阴气在阳气的压迫下,被迫潜伏在地下的状态。
每年有三次这样的“伏”,共同构成了三伏天,这也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从夏至开始计算,第三个庚日即为初伏的起点;紧接着的第四个庚日,则是中伏的开始;至于末伏,则是从立秋起,第一个庚日即为它的首日。末伏通常持续十天。
“庚日”的“庚”字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中排第七位,因此庚日每十天循环一次。正是由于这种周期性的出现,使得伏天的起止时间每年都有所变动,但大致都集中在七月中旬至八月中旬这个区间。
那么,三伏天究竟是如何计算的呢?在我国传统的“干支纪日法”中,人们通过天干与地支的配对,组成了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录日子。而每逢带有“庚”字的日子,就被称为庚日。这种独特的计算方法,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也为我们今天理解三伏天的起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