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是人类的基本属性,通过劳动,人类创造出了丰富的物质和文化财富。劳动的概念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早有记载,《三国志魏志华佗传》中提到的“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实际上是指体育活动,而《现代汉语词典》则将其定义为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特指体力劳动或进行体力劳动。马克思进一步将劳动划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劳动的内涵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在农业社会,劳动主要是体力劳动,而到了工业社会,劳动则以制造业和加工为主,社会分工逐渐明确。进入信息化社会后,管理劳动、科技劳动等脑力劳动变得尤为重要,体力劳动则成为市场底层的工作。
马克思认为,未来教育应当包括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这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式,也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劳动教育在《辞海》中被归为德育的一部分,而在《教育大辞典》中则侧重从实践出发,强调劳动教育即劳动、生产、技术和劳动素养方面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使学生获得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中国百科大辞典》将劳动技术教育定义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指出其由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部分组成。
2015年,《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从政策层面进一步阐释了劳动教育的内涵,指出劳动教育是一门学习生产技术、培养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的课程,同时也包括以兴趣小组、社团等方式进行的实践活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以及家务劳动。通过学校课程、实践活动、生活劳动等方式,使学生充分体验劳动过程,培养未来生活和工作中必备的劳动意识、技能、精神和习惯,从而培养学生成为尊重热爱劳动、自立自强的社会公民。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