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日是D(1)=1461*y(D4)+365*y(M4)月份的确定计算前一年冬至的积日F(0),并用F(0)计算冬至所在的朔月m及其朔日M(0),就可以推算冬至的农历
为了方便,阴历把历月分成大月和小月两种,逢单的月是大月30天,逢双的月是小月29天,一年计有354天。
子月是夏太阴历十一月,也叫冬月,(但在周太阴历中是首月。)冬至通常在每年的这个月,而按前面提到的那个传说,干支计时系统的原点就规定在一个冬至的子时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每年冬月...
这说的是日期。而时间用的是天干地支配合的计时方法,比如子时,就是24时计时法的晚上23时到1时,两个小时。也就是说,农历阴历是计日期的,天干地支12时辰计时法,才是计时的,二者有联系,不完全一样。
十二时段计时法:这种方法是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各时段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夜半”相当于“子时”,就是23点至1点;...
每400年就要多算3天2小时53分20秒(44分56秒×100),所以每400年应少增加3天.为了便于计算,就作了"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规定.我国目前使用的有公历(又叫阳历)和农历(又叫阴历)两种....
同时,从中国传统的十二时计时法和西方的24小时计时法来看,也有恰当的对应关系。正因为如此,两者才能融合为一。在许多先秦的史籍中,可以看到夏朝的许多帝王都是以十干命名的,像孔甲、胤甲、履癸(即夏桀)等。而商朝的三十一个帝王均以...
一天24小时,24小时制23点到24点当然属于当天,农历过去讲时辰,子时开始,基本对应23点到次日1点,这样算就属于农历次日了
阴历说的只是农历,按以前的计时法11.06是子时,应该算是6月29日。但是现在并不按以前的12个时辰计时,所以12点以前都是6月29日。不过如果是排八字,你就会按6月29日的子时算了。
农历是中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农历是中国目前与格里历(即公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