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春夏秋冬四季划分 养生

来源:懂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02-19 01:17:40
文档

春夏秋冬四季划分 养生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灵枢.本神》中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其中四时是指一年四季,而四时养生是根据一年四季生长收藏的规律,在饮食起居上做出调整,从而防止疾病发生,保持身体健康,基本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捂秋冻,慎避外邪。1、春季养生:春与肝相应,而怒伤肝,春季养生要顺应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人的精神、气血舒展畅达,生机盎然。在饮食方面,宜食辛甘发散的食物,不宜食酸涩食物,因为酸味入肝,且具收敛的特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2、夏季养生:要顺应阳盛于外的特点,精神要求神清气和,快乐欢畅。饮食不可过于寒凉,
推荐度:
导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灵枢.本神》中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其中四时是指一年四季,而四时养生是根据一年四季生长收藏的规律,在饮食起居上做出调整,从而防止疾病发生,保持身体健康,基本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捂秋冻,慎避外邪。1、春季养生:春与肝相应,而怒伤肝,春季养生要顺应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人的精神、气血舒展畅达,生机盎然。在饮食方面,宜食辛甘发散的食物,不宜食酸涩食物,因为酸味入肝,且具收敛的特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2、夏季养生:要顺应阳盛于外的特点,精神要求神清气和,快乐欢畅。饮食不可过于寒凉,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灵枢.本神》中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其中四时是指一年四季,而四时养生是根据一年四季生长收藏的规律,在饮食起居上做出调整,从而防止疾病发生,保持身体健康,基本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捂秋冻,慎避外邪。1、春季养生:春与肝相应,而怒伤肝,春季养生要顺应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人的精神、气血舒展畅达,生机盎然。在饮食方面,宜食辛甘发散的食物,不宜食酸涩食物,因为酸味入肝,且具收敛的特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2、夏季养生:要顺应阳盛于外的特点,精神要求神清气和,快乐欢畅。饮食不可过于寒凉,否则会伤脾胃,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为解渴消暑佳品,但不宜冰镇。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较弱,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一年四季的划分?

在中国,春季是3月到5月,夏季是6月到8月,秋季是9月到11月,冬季是12月到2月。

一、四季的划分

在天文上,季节划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轨道上位置确定的。当地球在一年中不同的时候,处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地球上各个地方受到的太阳光照是不一样的,接收到太阳的热量不同,产生季节的变化和冷热的差异。

地球上的四季不仅是温度的周期性变化,而且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周期性变化。它影响或者决定地球环境中很多事物的运动节律,尤其是生物适应最为明显。

二、春季

春季从中国的春分开始,到夏至结束。气象工作者就研究出一种尽量符合自然景象的四季划分标准,以5天平均气温为标准,把冬季以后五天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时开始进入春季,当温度高于22℃时意味着春季的结束夏季的开始。

在春季,地球的北半球开始倾向太阳,受到越来越多的太阳光直射,因而气温开始升高。随着冰雪消融,河流水位上涨。春季植物开始发芽生长,许多鲜花开放。冬眠的动物苏醒,许多以卵过冬的动物孵化,鸟类开始迁徙,离开越冬地向繁殖地进发。许多动物在这段时间里发情,因此中国也将春季称为“万物复苏”的季节。

三、夏季

在中国夏季从立夏(每年5月5日至7日之间)开始,到立秋结束;西方人则普遍称夏至至秋分为夏季。在南半球,一般12月、1月和2月被定为夏季。气候学意义上讲:连续五天平均温度超过22度算作夏季,直到五天平均温度低于22度算作秋季。

在北半球的夏季,各类生物已经恢复生机,大都开始旺盛的生命活动。很多生物会在夏季繁殖后代,各种动物选择夏季交配,生育;植物竞相开花结果。这主要是由于在夏季气候最热,各类食物丰富,而且对于卵生动物,卵更易于孵化。

四、秋季

从气象意义上划分,北温带的秋季在8月23日(处暑)~11月20日(小雪);南温带的秋季在2月19日(北半球雨水)~5月21日(北半球小满)。

总体来讲,进入秋季,太阳高度角渐低,温度渐降;秋风送爽、炎暑顿消、硕果满枝、田野金黄。秋季最明显的变化在树木,城市开始清扫大量落叶,山区则涌进不少观赏枫红的游客。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很多植物在秋季成熟。在北半球带地区,相对于夏季,秋季的气温明显下降。随着气温的下降,许多落叶多年生植物的叶子会渐渐变色、枯萎、飘落,只留下枝干度过冬天。而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将会步入它们生命的终结,整个枯萎至死去。

五、冬季

中国习惯冬季指立冬到立春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十、十一(冬)、十二(腊)月”一共三个月。在南北半球所处的时间不同。按气象意义划分,在南半球温带及寒带,冬季在6、7、8月份(也可以按星座标准说是5月21日~8月22日),在北半球温带及寒带,冬季在12、1、2月份(也可以按星座标准说是11月21日~2月18日)。

按节气意义划分,冬季从立冬开始,到立春结束,西方人则普遍称冬至至春分为冬季。 从气候学上讲,平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10℃算作冬季。

冬季在很多地区都意味着沉寂和冷清。生物在寒冷来袭的时候会减少生命活动,很多植物会落叶,动物会选择休眠,有的称作冬眠。候鸟会飞到较为温暖的地方越冬。

扩展资料

四季养生注意点:

1、春季乍暖还寒,气候多变,要保暖防寒,不使阳气受遏。“春捂秋冻”就是顺应气候的养生保健经验。因为春季气候变化无常,忽冷忽热,加上人们穿着冬衣捂了一冬,代谢功能较弱,不能迅速调节体温,如果衣着单薄,稍有疏忽就易感染疾病。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中老年人,更应注意防寒保暖,以预防中风、心肌梗塞等病的发生。

2、夏季虽然气温较高,但仍要顾护人体的阳气。亦即常说的“春夏养阳”。阳气是人的动力,随季节和日月的交替变化而产生一定的波动,夏季阳气旺盛且常浮跃于外,反易被外邪折伤,如大汗则亡阳。换言之,在炎热的夏季,一般不宜进行大量运动, 运动之后应及时补充水分和营养物质。

3、秋季,是养生的最佳时节,宜吃蔬菜。蔬菜不仅养生,还辅助治疗一些疾病。入秋季后,天气干燥。容易出现阴虚肺燥的情况,胃肠蠕动缓慢的人很易发生便秘。因此,大家平时应多吃滋阴润燥、补脾健胃的食品。

4、冬季,气候寒冷,阴盛阳衰。人体受寒冷气温的影响,各项生理功能和食欲等均会发生变化。因此,合理地调整饮食,保证人体必需营养素的充足,对提高老人的耐寒能力和免疫功能,使之安全、顺利地越冬,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四季 (天文现象)

百度百科-春季

百度百科-夏季

百度百科-秋季

百度百科-冬季

春夏秋冬四季养生口诀是什么?

黄帝内经春夏秋冬四季养生口诀是春养肝,夏养神,秋润肺,冬护肾。一年有四季各自为一年四季,每一个时节各不相同,古代人依据其自然法则与人对当然的融入小结为春生,夏长,丰收,冬藏而为养育之道。每一个时节都是有其所相匹配的健康养生规律性。

现在的生活越来越丰富,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关注健康的养生方式,当然,从远古时代到现在,健康的养生方式是必不可少的。以秦始皇为例,在他一生中逐渐寻找它。生命的灵丹妙药,但从未找到;保持健康就是使您的身体逐渐健康。

养生的注意事项和重点须知:

春季运动应着重于恢复身体机能。这是因为长时间未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冬天过后,一旦身体没有完全放松,就应进行剧烈运动,这很可能造成伤害。其次,避免盲目追求运动量。盲目地增加运动量将导致大量汗水的流失,并容易引起感冒。夏季应适当补充水。

面对秋天,昼夜温差越来越大,我们需要更多地保护自己。在秋天的早晨运动之前,您应该喝一些糖水或吃一些水果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能量。当然,运动前要保持温暖和热身。在冬季应该选择更多的室内运动,不仅可以预防疾病的侵袭,而且还可以保持良好的身材。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养生

春夏秋冬是怎么划分的?

问题一:春夏秋冬怎么分 民间习惯上按照农历划分四季 ,农历一月到三月是春季,四月到六月是夏季,七月到九月是秋季,十月到十二月算做冬季。而气象学上以公历3月--5月为春,6--8月为夏,9--11月为秋,12月~第二年2月为冬。

再是按照节气来分:春分,即进入春季。 夏至,即进入夏季。 秋分,即进入秋季。 冬至,既进入冬季。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方向跨度大,气温也相差很大。如果按上述方法划分四季,各地的气温和自然景象在同一季节大不相同。所以,为了反映各地气候的真实情况,通常以日平均气温高低作为划分四季的标准;平均气温稳定在10摄氏度以下为冬,22摄氏度以上为夏,10~22摄氏度为春天或秋天。

气象学上,把五天的平均气温,作为季节的标志:低于5°C是冬季;高于20°C是夏季;5---20°C是春季或秋季。

按照阳历,一般是:3、4、5月,是春季;6、7、8耿是夏季;9、10、11月是秋季;12月、第二年1、2月是冬季。

问题二:春夏秋冬是怎么划分的 划分有不同的标准。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划分:

一、天文学上:以四个中气即二至二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分别作为四季的开始。它是按我国农历节气的一种分法.

二、中国古代:多用四立节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的开始,它也是按农历节气的一种分法.

三、在公历(格里历)一般以1月份为最冷月,7月份为最热月,故以公历3月、4月、5月份为春季,6月、7月、8月份为夏季,9月、10月、11月份为秋季,12月、1月、2月份为冬季。这种四季的分法,较适宜于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此分法适用性差。

四、在农历上还以农历的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七月、八月、九月为秋季,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冬季.这种划分方法也存在适用性差的问题.

第一种划分法和第二种划分法和第四种划分法都是按农历(含节气和农历月份)划分的.

问题三:春夏秋冬时间划分 第一种分类法:我国传统的四季划分方法,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以二分和二至作为中点的。如春季立春为始点,太阳黄经为315°,春分为中点,立夏为终点,太阳黄经变为45°,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了90°。这是一种传统的,常见的方法.

第二种分类法:天文学分类法(即西方分类法)四季划分更强调四季的气候意义,是以二分二至日作为四季的起始点的,如春季以春分为起始点,以夏至为终止点。这种四季比我国传统划分的四季分别迟了一个半月。

第三种分类法:为了准确地反映各地的实际气候情况,划分四季常采用气候上的方法既近代学者张宝坤分类法,采用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并且规定:候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22℃的时期为夏季,小于或等于10℃的时期为冬季,介于10℃~22℃之间的为春季或秋季。按此标准划分四季,中纬地区季节与气候相一致,低纬地区和极地附近春、夏、秋、冬的温度变化很不明显。同时,在中纬地区,各季的长度也不一样。这就是气候四季。例如,北京春季有55天,夏季103天,秋季50天,冬季157天。这种方法,可以结合各地的具体气候,农业,故运用较多.

第四种分类法:气候统计法,因为一般以1月份为最冷月,因此,春季,为3,4,5月.夏季,为6,7,8月.秋季,为9,10,11月.冬季,为12,1,2月.这种四季分类法,比较适用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

问题四:一年四季是怎么划分的,具体的就是说春夏秋冬各指 对四季的划分,有以下几种方法:

1.天文划分法 从天文现象看,四季变化就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在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就是夏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就是冬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就是春、秋两季。为此,天文划分四季法,就是以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1日)、秋分(9月21日)、冬至(12月21日)作为四季的开始。即:春分到夏至为春季,夏至到秋分为夏季,秋分到冬至为秋季,冬至到春分为冬季。

2.气象划分法 在气象部门,通常以阳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来年2月为冬季,并且常常把1、4、7、10月作为冬、春、夏、秋季的代表月份。

3.古代划分法 以立春(2月4日或5日)作为春季开始,立夏(5月5日或6日)作为夏季开始,立秋(8月7日或8日)作为秋季开始,立冬(11月8日或9日)作为冬季开始。

4.农历划分法 我国民间习惯上用农历月份来划分四季。以每年阴历的1~3月为春季,4~6月为夏季,7~9月为秋季,10~12月为冬季。正月初一是全年的头一天,也是春天的头一天,所以又节。

问题五:春夏秋冬月份的划分? 对春夏秋冬四季的划分,有以下几种方法:

1.天文划分法 从天文现象看,四季变化就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在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就是夏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就是冬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就是春、秋两季。为此,天文划分四季法,就是以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1日)、秋分(9月21日)、冬至(12月21日)作为四季的开始。即:春分到夏至为春季,夏至到秋分为夏季,秋分到冬至为秋季,冬至到春分为冬季。

2.气象划分法 在气象部门,通常以阳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来年2月为冬季,并且常常把1、4、7、10月作为冬、春、夏、秋季的代表月份。

3.古代划分法 以立春(2月4日或5日)作为春季开始,立夏(5月5日或6日)作为夏季开始,立秋(8月7日或8日)作为秋季开始,立冬(11月8日或9日)作为冬季开始。

4.农历划分法 我国民间习惯上用农历月份来划分四季。以每年阴历的1~3月为春季,4~6月为夏季,7~9月为秋季,10~12月为冬季。正月初一是全年的头一天,也是春天的头一天,所以又节。

上述几种方法虽然简单方便,但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全国各地都在同一天进入同一个季节,这与我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是有很大差别的。例如,按照上述划分方法,3月份已属春季,这时的长江以南地区的确是桃红柳绿,春意正浓;而黑龙江的北部却是寒风凛冽,冰天雪地,毫无春意;海南岛的人们则已穿单衣过夏天了。为使四季划分能与各地的自然景象和人们生活节奏相吻合,气象部门采取了候温划分四季法。

5.候温划分法

这种划分法是以候(五天为一候)。平均气温作为划分四季的温度指标。当候平均气温稳定在22℃以上时为夏季开始,候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下时为冬季开始,候平均气温在10~22℃之间为春秋季。从10℃升到22℃是春季,从22℃降到10℃是秋季。

问题六:春夏秋冬是怎么分的?哪几个月? 等等

问题七: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季怎么划分? 气象学上有一个方法是把3月至5月划为春季,6月至8月划为夏季,9月至11月划为秋季,12月至下一年2月划为冬季。把1年平均分为四等分来划分四季

问题八:怎么区分春夏秋冬 目前,流行用天文法来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即:春分到夏至为春季;夏至到秋分为夏季;秋分到冬至为秋季;冬至到春分为冬季。

把1年平均分为四等分来划分四季,虽然简单易记,但各地农作物的生长和季节的来临早晚,显然不可能是那样整齐和同期出现。况且地表还不均匀地分布着海洋、陆地、山脉、沙漠等,用简单的平分法划分季节,肯定是不确切的。为此,我国气候学家提出用5天的平均温度(候温)为标准,并兼顾各地某些能反映季节来临的植物或动物的生长和活动规律来划分四季。即:当候温达到10℃以上、低于22℃时为春季;候温大于22℃为夏季;候温在22℃到10℃之间为秋季;候温在10℃以下时,则为冬季。

近年来气象学家又根据大范围天气形势的调整结合当地的具体天气、温度等的突然变化来划分四季,这叫“自然天气季节”。这种划分四季的方法比单纯用候温为标准来划分四季又前进了一步,也更符合实际情况。

问题九:一年四季是怎么划分的,具体的就是说春夏秋冬各 就是春夏秋冬

问题十:春夏秋冬怎么分 民间习惯上按照农历划分四季 ,农历一月到三月是春季,四月到六月是夏季,七月到九月是秋季,十月到十二月算做冬季。而气象学上以公历3月--5月为春,6--8月为夏,9--11月为秋,12月~第二年2月为冬。

再是按照节气来分:春分,即进入春季。 夏至,即进入夏季。 秋分,即进入秋季。 冬至,既进入冬季。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方向跨度大,气温也相差很大。如果按上述方法划分四季,各地的气温和自然景象在同一季节大不相同。所以,为了反映各地气候的真实情况,通常以日平均气温高低作为划分四季的标准;平均气温稳定在10摄氏度以下为冬,22摄氏度以上为夏,10~22摄氏度为春天或秋天。

气象学上,把五天的平均气温,作为季节的标志:低于5°C是冬季;高于20°C是夏季;5---20°C是春季或秋季。

按照阳历,一般是:3、4、5月,是春季;6、7、8耿是夏季;9、10、11月是秋季;12月、第二年1、2月是冬季。

春夏秋冬怎么养生

春夏秋冬,不同季节对应的养生方式各有不同:

1、春季:春季锻炼应以恢复身体机能为主。这是因为,长期没有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在经过冬季之后,一旦身体没有完全放松就进行剧烈运动,容易造成损伤。其次,切忌盲目追求运动量。盲目加大运动量会造成大量汗液的流失,易引发感冒。初春时节,早晚温差大,14点到20点是健身的最佳时间段。如果条件允许,运动前可以饮用一杯温开水,以帮助身体及时补充水分。

2、夏季:夏季补水要适量,建议运动前半小时喝两杯水。如果是户外运动,一定要带上水瓶,还可在水中加入一些生理盐,及时补充身体流失的盐分。饮水时,一次不能饮用太多,应尽量通过增加喝水频次来补充水分。二是尽量选择室内运动,如游泳、瑜伽等。这些室内运动不仅可以避免中暑,还可以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3、秋季:面对昼夜温差越来越大的秋季,我们更需要保护自己。秋季晨练前,应先喝点糖水或吃些水果,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能量。当然,还要注意保暖,运动前进行热身。

4、冬季:冬季应该更多地选择室内运动,这样不仅能防止疾病的侵扰,还能帮助保持良好的身材。每周增加的运动量及运动时间不要超过原有基础的10%。一旦运动量太大或运动速度太快,极易发生腱炎、肌肉拉伤等问题。

拓展资料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从中医讲温、夏热、秋凉、冬寒,不同的季节对人,对生物也不一样,叫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一年四季都可进补,本处所说的“补”,主要包涵有修补、补充、补益和滋补的意思。不论哪个季节的进补,都可根据季节的特点,并结合人的体质和食物、药物的性味等实行,以达到调整人体阴阳,使之恢复动态平衡的目的。

四季食补各有侧重:春要促其生,夏必助其长,秋须守其收,冬务保其藏。

1、春三月,此谓发陈,阳气生发,万物复苏。

2、夏三月,此谓蕃秀,阳气旺盛,万物繁茂。

3、秋三月,此谓容平,阳气开始收敛,万物开始静止收获。

4、冬三月,此谓闭藏,阴气极盛,万物生理功能低下,阳气、精气内藏等。

参考资料人民网 春夏秋冬四季锻炼小常识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文档

春夏秋冬四季划分 养生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灵枢.本神》中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其中四时是指一年四季,而四时养生是根据一年四季生长收藏的规律,在饮食起居上做出调整,从而防止疾病发生,保持身体健康,基本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捂秋冻,慎避外邪。1、春季养生:春与肝相应,而怒伤肝,春季养生要顺应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人的精神、气血舒展畅达,生机盎然。在饮食方面,宜食辛甘发散的食物,不宜食酸涩食物,因为酸味入肝,且具收敛的特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2、夏季养生:要顺应阳盛于外的特点,精神要求神清气和,快乐欢畅。饮食不可过于寒凉,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