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五脏六腑与四季养生的关系

来源:懂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02-19 01:56:18
文档

五脏六腑与四季养生的关系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四季养生和五脏的关系:。1. 四季养生直接影响五脏运行:不同季节需要养护不同的五脏。2. 春季养肝:吃酸性食物,保持乐观心态。3. 夏季养心:宣泄不良情绪,选择清凉、苦味食物。4. 秋季养肺:多喝温开水、冰糖雪梨水,吃润肺食物。5. 冬季养肾:保暖,选择滋补、产热食品。
推荐度:
导读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四季养生和五脏的关系:。1. 四季养生直接影响五脏运行:不同季节需要养护不同的五脏。2. 春季养肝:吃酸性食物,保持乐观心态。3. 夏季养心:宣泄不良情绪,选择清凉、苦味食物。4. 秋季养肺:多喝温开水、冰糖雪梨水,吃润肺食物。5. 冬季养肾:保暖,选择滋补、产热食品。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四季养生和五脏的关系:。1. 四季养生直接影响五脏运行:不同季节需要养护不同的五脏。2. 春季养肝:吃酸性食物,保持乐观心态。3. 夏季养心:宣泄不良情绪,选择清凉、苦味食物。4. 秋季养肺:多喝温开水、冰糖雪梨水,吃润肺食物。5. 冬季养肾:保暖,选择滋补、产热食品。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打开五脏谈养生~3五脏对四季》

 

  真正养生的生活方式是天人合一,《黄帝内经》 专门有一个篇章告诉我们怎样天人合一,那就是《四气调神大论》  ,四气指春夏秋冬四种气候变化。五脏和四季相对应

          1 肝对应春

肝对应的是春。春天是养肝最好的季节,同时春天也是肝病高发的季节。相信我们很多朋友都中过痘痘,种痘痘就是注射乙肝疫苗,注射乙肝疫苗是在什么时候呢?往往是在过了春节后到了学校,老师通知我们注射的,也就是在春季注射,他绝对不会放到夏季或者冬季去注射。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三月此谓发陈。就是讲春天是一个生发的季节,因此有一些人在春天的时候会有疹子,瘙痒,疙瘩,湿疹开始发出来,鼻炎,咳嗽,老人管这种现象叫发春毒,这就是经历了一个冬天封藏的状态,到了春天万物生发,内在的毒素也向外发出来,这个过程一定给自己一个排毒的途径。通过运动出汗,排肠毒,敲大肠经,胆经,把陈旧的毒素发出去,让阳气生发起来,人就会非常有活力!

          第二点心对应夏。

夏天是养心最好的季节,同时夏季也是心脏病高发的季节。为什么?夏天天气比较热,热胀冷缩,血液循环快一点,如果再喝点水作为载体,代谢就会更快,血液流通顺畅了,无形当中呢,就减轻了心脏的压力,那为什么说夏季就是心脏病高发的季节呢?大家想一想,天气炎热,出汗就会多,如果不能及时的补充水分,血液的粘稠度就会加大,血液流动的速度就会变慢,流速变慢了,自然也就加大了心脏的工作量,久而久之呢,就会引起心气虚。

  我们有很多注意养生的朋友,都有早上起来喝白开水的习惯,很多人认为,他仅仅是通电的水,其实它更重要的是救命水,因为一杯白开水喝进体内之后,十分钟之内就会进入血液,就会稀释血液,当然血液流动的速度就会加大,血液垃圾代谢就会加快,血栓也就难以形成,自然心脏的压力就会减小。特别是在夏季,最好在早上起床后喝一杯40到50度之间的白开水,就会让你收获健康。

夏天一定不要怕太阳热,因为有一句老话讲冬病夏治,因此夏天要多运动,多吃姜,多做艾灸,让体内的湿寒清理出去,人的身体才能轻松,心情愉悦!因此夏是心的相。

            3 脾对应长夏

什么是长夏呢?就是季节变换的那几个月,阳历三月是冬春交接之际,六月是春夏交接,九月是夏秋交接,12月呢,秋冬交接。在这四个月里,外面的气候变化非常剧烈,甚至有一日四季的情况出现,但是人体五脏六腑的调整速度并没有那么快,所以它就不能适应外面气候的变化,这样就会引起脾胃极不舒服。这也就告诉我们,养脾胃最好的季节是阳历的3、6、9、12。长夏少食过量的冷食,冷饮,虽然天气炎热,人的身体阳气浮于皮肤表皮,而脾胃脏器是相对较弱的,应多吃一些温暖的食物,所以长夏就是脾相。

                4 肺对应秋

秋天生的人肺功能相对较弱。秋天是养肺最好的季节,当然也是肺病高发的季节。因为秋天的空气比较干燥,百草枯树木凋零,身体易受秋天萧杀之气影响,好多人有悲秋的情绪,因此学会让自己一切都收敛,不要再像夏天那样去消耗了,不熬夜,不发脾气,一切慢下来。因为秋天就是肺的相。

              4 肾对应冬

冬天是养肾的最好季节,但同时也最容易伤肾。中国人有冬补的习惯。补什么呢?补肾。因为肾为先天之本,中医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如果具体到性生活上,那就是春天时候性生活次数可以相对多一些,夏天基本上就放开,到秋天就要收一点,而冬天一定要藏,藏什么呢?藏精。藏是为了春天有精气升发出来。如果冬天藏不住,那春天就会有气无力。所以我们也经常说,冬天进补来年打虎。冬天最重要的功课就是吃起来,因为冬天就是肾的相。你学会了吗?

  我们顺遂四季去养生,就能天人合一!

中医里的五脏怎么对应四季

古人以五行配四季,缺一,所以想出长夏来弥补,于是春夏秋冬加上长夏就合乎五数。   长夏是指在春夏秋冬换季的最后18天,这是中医学的范畴。《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脾者土也,治,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就是说脾主长夏,既每季的最后18天。正如著名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所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   “长夏应脾而变化”。湿为长夏主气,人体的脾脏与之相应,古人指出“长夏防湿”。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人阳气,尤其是脾阳。由于脾脏喜燥而恶湿,一旦受损,则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气机不畅。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低下,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淡无味、胸闷想吐、大便稀溏,甚至水肿。   又,长夏指阴历六月(农历六月),夏季最后一个月份。读音为cháng xià[1]。   《素问·六节藏象论》王冰次注云:“长夏者,六月也。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旺,故云长夏也。”《素问·藏气法时论》王冰次注云:“长夏,谓六月也。夏为土母,土长干中,以长而治,故云长夏。”   此时气候最为潮湿,乃因多阴雨而潮湿,空气中湿度大,大气压偏低,由脾所主。《中医大辞典》云:“长夏,农历六月。《素问·藏气法时论》:‘脾主长夏。’”   五时之长夏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之四时,依次序而循环,季节气候则由温、热而转寒、凉,自然界万物赖以生、长、收、藏。为何一年四时之中又有“五时(长夏)”之称呢?此乃出于理论需要,为了与天之五行、人之五脏等相配而构建的庞大的五大系统使然。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王冰注云:“四时之中,加之长夏,故谓得五行(五)时之胜也。”恽铁樵《群经见智录》:“《内经》言五行配以五藏,其来源于天之四时。藏有五,而时仅四,故以六月为长夏,以配脾。”   检阅先秦、汉之古籍,并未见“长夏”之名称,却有“季夏”之名称,如《礼记·明堂位》:“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于大庙。”战国时期的邹衍云:“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春秋繁露·五行对》:“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为冬,金为秋,土为季夏,火为夏,木为春。春主生,夏主长,季夏主养,秋主收,冬主藏。”四时中增加了季夏而成为五时。   长夏,首见于中医经典《内经》之《素问·金匮真言论》篇,并在《内经》全书见27次,却是由邹衍“季夏”一词演变而来。时贤孔德立《先秦诸子》说道:“‘季夏’的出现,是邹衍对阴阳五行学说的一个创举,解决了土德在四时中不占具体位置的缺陷。”   五行学说引进医学时,为了与脾、土、湿相配合,故《内经》的作者,将季夏换成了长夏,是五行学说引进医学成熟的标志。长夏的来源,实由五行学说推演派生而来,即为了配合自然界之五行---木、火、土、金、水,此完全是出于理论的需要,牵强附会明显。   长夏的词义当如王冰所云:“长夏者,六月也。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旺,故云长夏也。”(《六节藏象论》次注)又说道:“长夏,谓六月也。夏为土母,土长干中,以长而治,故云长夏。”(《藏气法时论》次注)即“长在夏中”。   长夏在五行属土,在五方属,在五气属湿,在五脏属脾,在五体属肌肉。《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脾主长夏。”《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脾王四季,六月是火王之处。盖以脾主,六月是十二月之中,一年之半,故脾主六月也。”   六月,指阴历六月,亦即农历六月,夏季最后一个月份,此时气候最为潮湿,乃因多阴雨而潮湿。空气中湿度大,大气压偏低,故由脾所主。   长夏虽由脾所主,但从时间来说却又不尽合理,时间搭配不均匀。长夏是从夏季分出的一个月,夏季则是二个月,而春、秋、冬则各为三个月。这样一来《内经》的作者,为了均衡这个时间,又云“脾不主时”,即在每季之末各匀出十八天由脾所主。18×4=72天,3个月-18天=72天,如此则每季皆系72天。《素问·太阴阳明论》:“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黄元御《四圣心源》:“土无专位,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时,则在六月之间。土合四象,是谓五行也。……土为四象之母,实生四象,曰火生土者,以其寄宫在六月火令之后,六月湿盛,湿为土气也。”   此“脾不主时”则是受当时阴阳、五行、五方、四时学说之影响嫁接而来。   《管子·五行》:“日至赌甲子木行御,天子出令,命左右士师内御……七十二日而毕。”、“赌丙子火行御,天子出令,命行人内御……七十二日而毕。”、“赌戊子土行御,天子出令,命左右司徒内御……七十二日而毕。”、“赌庚子金行御,天子出令,命祝宗选禽兽之禁……七十二日而毕。”、“赌壬子水行御,天子出令,命左右使人内御……七十二日而毕。”受此影响,邹衍则创立了“五行相生的四时教令思想”,推荐给当时的统治者。   《春秋繁露·五行之义》:“土居,为(谓)之天润。土者,天之股肱也,其德茂美,不可名以一时之事,故五行而四时者,土兼之也。金木水火虽各职,不因土,方不立,若酸咸辛苦不因甘肥不能成味也。甘者,五味之本也;土者,五行之主也。五行之主土气也,犹五味之有甘肥也,不得不成。是故圣人之行,莫贵于忠,土德之谓也。人官之大者,不名所职,相其是也;天关之大者,不名所生,土是矣。”   《春秋繁露·治水五行》:“日冬至,七十二日,木用事,其气燥浊而青;七十二日,火用事,其气惨阳而赤;七十二日,土用事,其气湿浊而黄;七十二日,金用事,其气惨淡而白;七十二日,水用事,其气清寒而黑。七十二日,复得木。”1. 《辞海(缩印版)》,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69页“长夏”词条

养生排毒,可知春夏秋冬,不同季节最宜排哪种毒?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轮回,人的身体既要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精华,也难免遭遇自然界的种种考验。古人认为,人的五脏六腑与四季是相呼应的,每个季节都会积累不同的“毒”,将排毒与四季结合起来, 养生 可事半功倍。

春天:排肝胆毒

春天,对应的是肝胆,因此应抓紧时间排肝胆的毒。肝胆积毒,就会影响疏泄功能,表现为面斑、指甲发暗、乳腺增生等,饮食上可用春茶、春天的 蜂蜜、柠檬、竹笋、芦荟、以蒿子秆为代表的各种青菜来疏肝利胆,多喝水也有效果。肝气不舒的人,往往心情不愉快、脸色发暗,可以用茉莉花、玫瑰花瓣代茶 饮;面部有斑的人,可用逍遥丸;乳腺增生的女性,可吃加味逍遥丸;枸杞、桑葚泡水,也有助于排肝胆毒。排毒不单用药,更重要的是调节心情,要多笑,还可以按摩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脚趾和二趾之间的凹陷处)、行间穴(位于足背第一脚趾、二趾间红白肉分界处)。

夏天:排心火毒、热毒、血毒

炎炎夏日,对应的是心,排心火毒最重要。心火旺表现为口舌生疮、心烦、失眠,应该多吃点苦味食物,如苦菜、苦瓜;也可用竹叶5克或莲子心2~3 克泡水喝,目的是通过小肠经利尿,将火排出去。需注意的是,竹叶、莲子心的寒性大,不能喝太多,以免伤到脾胃。平时可按摩少府穴(握拳时,小指尖所指 处)、神门穴(即手腕内侧皱纹的小指一侧),也有效果。一天之中,心经的“值班时间”在午时,因此每天中午小睡一会儿有助于降心火。

夏天气温高、日头毒,灼热之下人容易积累热毒,表现为心烦、出汗、小便少等,建议吃西瓜、绿豆汤来应对。

一到夏天,人们爱在外就餐,经常在街边、大排档就把晚饭解决了。平时吃得太杂、太乱,摄入了太多食品添加剂,就会在身体里积累血毒,出现头昏、 恶心等症状,这些都是轻微中毒的表现,尤其是肝脏解毒功能差的人,就更明显。建议多吃葡萄、西瓜、绿豆、绿茶等来解毒。平时还可以按摩少府穴。

   

长夏:排湿毒、脾胃毒、汗毒、虫毒

长夏,就是仲夏时节,暑热和雨雾交织,潮湿的空气加上持续高温,人几乎天天在“蒸桑拿”,这样的季节最重要的是排湿毒。湿毒重的人,感觉恶心、 苔腻、口气重、食欲差、大便不爽,应多喝丝瓜汤、冬瓜汤、薏仁粥、绿豆汤。如果恶心严重,可以将薄荷、生姜凉拌着吃,如果还不行要用藿香正气水。

长夏对应的脏腑是脾胃,排脾胃的毒也很重要。仲夏季节湿气重,若吃得太多太好,体内易形成湿热,表现为严重的口臭、大便臭且不爽。这时要吃利湿 的食物,绿豆汤、青菜最好。可按摩足三里(外膝眼下三寸)、丰隆穴(位于外踝尖上八寸)。脾胃“值班时间”在上午,一般7~9点,可在早饭后用山楂、陈 皮、薏仁泡水喝,有助于消食化湿。

炎热的天气里,人稍微一活动就会大汗淋漓,此时排汗对身体是好事,如果汗排不出来,积累在体内,反倒变成一种毒。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的白领一族最要注意。排汗毒的方法包括适当运动、洗温水澡、泡温水浴,也可以适当吃点辛辣的食物,帮助身体把汗发出来。

长夏还是排虫毒的季节。小孩子吃东西不讲卫生,肚子里难免有蛲虫、蛔虫,建议家长去小儿科请医生开药驱虫。

   

秋季:排肺毒、痰毒、肠毒、皮肤毒

秋天对应的是肺,排肺毒最当令,也叫气毒,表现为呼吸不畅、胸闷、咳痰,应多做深呼吸,以排出肺内的浊气。清晨天刚亮,正是肺经“值班”的时 间,这时站在阳台上,舒展肢体的同时做做深呼吸,很有益处。有的人喜欢早晨走出家门,到空气新鲜的地方去喊山、喊河,涤荡肺腑之气,也是不错的办法。平时 按摩合谷穴(位于手背的虎口处,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凹陷处)、太渊穴(手腕横纹上,拇指根部即是),对排肺毒也大有好处。

秋季排痰毒也很重要,痰多、痰稠的人要多吃萝卜、百合、杏仁、银耳、梨(雪花梨最好),有助于润燥、排痰。

肺与大肠相表里,秋季也要排肠毒。肠毒表现为便秘、口臭、脸上起痘、牙痛、口腔溃疡,饮食上应以蔬菜、萝卜为主,以达到大便通畅的目的。大肠经 的“值班时间”是早晨5~7点,正是起床的时间,这时喝一杯温水,能很好地起到通大便、排肠毒的作用。此时若无大便,可按摩天枢穴(位于肚脐两侧旁开 1.5寸)。

肺主皮毛,秋天容易皮肤痒、干燥,因此要排皮肤毒。方法有:适当出汗、洗温水澡、喝绿豆汤。如果皮肤痒得很厉害,可以用荆芥5克泡水代茶饮,能止皮肤痒,而且很安全。严重者可服用荆防败毒散或防风通圣散。

   

冬天:排肾毒、寒毒、脂毒

冬天与肾相对应,要排肾毒。肾是产生尿液的脏器,排肾毒就是排尿毒。由于天气寒冷,人一般懒得动、喝水少,容易积累尿毒,表现为小便少且颜色 深。傍晚5~7点是肾经“值班”的时段,这段时间必须喝水,以冲洗膀胱、肾这个“生理马桶”,能预防泌尿系统结石,还可按摩涌泉(足心前部凹陷处)、三阴 交(脚内踝上3寸),敲打肾腧穴(在后背,位置与肚脐平,脊柱旁开1.5寸)。

冬季天寒地冻,寒气袭人,需要排寒毒。体内有寒毒,主要表现为怕冷、肚子疼、腹泻。有两个应对方法,一是做菜多放点姜、肉桂,二是临睡前用热水泡脚或洗个热水澡。

秋冬两季营养超标,运动又少,难免引起血脂升高、体重增长,这时就要注意排脂毒。山楂、黑木耳、黄瓜、西红柿、白菜、萝卜以及各种粗粮都是排脂毒的好食物。

春夏秋冬如何去调养自己的五脏六腑。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我见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语,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是:“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对于文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语,历代医家认识不一。其主要观点有四:一是马莳、高世栻为代表,认为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二是以王冰为代表,认为养即制也,春夏阳盛,故宜食寒凉以制其亢阳;秋冬阴盛,故宜食温热以抑其盛阴。三是以张介宾为代表,认为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四是以张志聪明为代表,认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

以上四种解释,从不同角度阐发了原文精神,扩大了养生的思路.但每一种解释都未能真正道出经旨.首先是马莳、高世栻的说法,“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那么,这里的所谓养阳养阴更抽象化了,还不如说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更具体.而且,未从文理上讲透此语.其二、王冰认为,“养,制也”。遍查古汉语工具书,“养”,没有“制”的意思。与文理不通.“春夏阳盛,宜食寒凉以制其亢阳。”春是春,夏是夏。寒凉食品只适宜于夏天,而不宜于春天。同样,“秋冬阴盛,故宜食温热以抑其盛阴”。温热食品,冬天用之,固然适宜,而秋燥之时,未必妥当。春与夏、秋与冬不能相提并论。其三、张介宾“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更是让人难以琢磨。他是感觉春夏阳盛之时养阳不妥,于是说,“是为了秋冬养阴”,而养阳对春夏有什么影响?却避之不答;也没回答春夏为什么养阳?怎么养阳?秋冬为什么养阴?怎么养阴?其四、张志聪“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阳盛于外,应该滋阴敛阳。而对于“阳盛于外”,又“养其内虚之阳”是什么意思?“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阴盛于外”,还要“养其内虚之阴”?阳盛养阳,阴盛养阴,这不是犯虚虚实实之戒吗?医理难通!

其实,“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一个互文。所谓互文,即上下文各言一语,其义互备。如《七法》:“越女侍前,齐姬奉后,往来游醼”。上文言“越女”,下文说“齐姬”,而上下文皆有“越女”、“齐姬”之意。即为越女齐姬侍奉前后。而绝非“越女侍前”不“奉后”,“齐姬奉后”不“侍前”。如《标幽赋》说针灸:“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杨继洲说:“言针能调脏腑之疾,有寒则温之,热则清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椐此,以上两句当意为,可平五脏六腑之寒热,能调五脏六腑之虚实。上句只讲“五脏”,下句唯举“六腑”,而“五脏”与“六腑”之意上下皆备。如果理解为针灸“可平五脏之寒热”,不平六腑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不调五脏之虚实,那就太可笑了!又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高等医药院校第五版《内经讲义》注:“此句为互文。意为大筋、小筋或者收缩变短,或者松弛变长”。又是一个互文的例证。再如,“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这一保健谚语,也是一个互文.意思是,一年四季,多吃点萝卜、生姜有利于健康。一九九六年,某省青年中医知识竞赛答案,把“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这一保健谚语,作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依据。谓生姜性热可以养阳,萝卜性凉可以养阴。其实是忽略了互文知识导致的误解.难道夏天就不能吃萝卜,冬天就不能吃姜?春秋季节就不能吃点萝卜和生姜?同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一个互文。上文言春夏,下文说秋冬,春夏秋冬皆备;上文言养阳,下文说养阴,养阳养阴皆备。并非春夏养阳不养阴,秋冬养阴不养阳。把春夏强并,秋冬强合,把春夏与秋冬割裂或对立的理解,都是错误的。它就是说,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更具体一点:“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养生之道也;”“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养长之道也”;“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养藏之道也”。它只涉及起居,没涉及吃什么,或治疗原则的养阳、养阴问题!。简言之,“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说,圣人根据四时调理阴阳!正如<<灵枢.本神论>>所言:“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文档

五脏六腑与四季养生的关系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四季养生和五脏的关系:。1. 四季养生直接影响五脏运行:不同季节需要养护不同的五脏。2. 春季养肝:吃酸性食物,保持乐观心态。3. 夏季养心:宣泄不良情绪,选择清凉、苦味食物。4. 秋季养肺:多喝温开水、冰糖雪梨水,吃润肺食物。5. 冬季养肾:保暖,选择滋补、产热食品。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