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医 秋季养生保健

来源:懂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02-19 02:05:09
文档

中医 秋季养生保健

秋季中医养生建议:。1. 规律作息:调整作息,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保证肺部气息进行舒展。2. 调整饮食:多吃滋阴润肺的食物,如梨子、银耳羹等,多食用酸性食物如山楂、杏子、梅子,食用黑色食物保护肺部。3. 适量运动:选择散步、慢跑、打球等慢运动,提高肺活量,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提升正气。4. 疾病预防、收敛神气:规律生活习惯,若身体出现不适,及时就医。
推荐度:
导读秋季中医养生建议:。1. 规律作息:调整作息,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保证肺部气息进行舒展。2. 调整饮食:多吃滋阴润肺的食物,如梨子、银耳羹等,多食用酸性食物如山楂、杏子、梅子,食用黑色食物保护肺部。3. 适量运动:选择散步、慢跑、打球等慢运动,提高肺活量,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提升正气。4. 疾病预防、收敛神气:规律生活习惯,若身体出现不适,及时就医。

秋季中医养生建议:。1. 规律作息:调整作息,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保证肺部气息进行舒展。2. 调整饮食:多吃滋阴润肺的食物,如梨子、银耳羹等,多食用酸性食物如山楂、杏子、梅子,食用黑色食物保护肺部。3. 适量运动:选择散步、慢跑、打球等慢运动,提高肺活量,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提升正气。4. 疾病预防、收敛神气:规律生活习惯,若身体出现不适,及时就医。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秋季中医如何养生保健?

  九月养生防秋燥非常关键,人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往往会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面板干裂等。下面我给大家介绍秋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秋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初秋——溼热重,防暑降温要继续。

  俗语说“热在三伏”,而第三伏一般都在立秋之后。故在初秋时期,盛夏的余热未消,天气仍然十分炎热,故有”秋老虎“之说。天气以溼热并重为特点。这个时期称为“长夏”,而长夏“六淫”之邪的主气就是“溼”。所以,这个时期的养生仍需重视防暑降温,及时补充水分,还应特别注意防止溼热、寒溼之邪侵袭机体。

  中秋——养阴要防燥,润肺益肠胃。

  “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这个时期的气候特点是“燥”邪当令,而燥邪最容易伤肺伤胃,所以养生重点是养阴防煤,润肺益胃。这个时期人的汗液蒸发快,因而常出现面板干煤,皱纹增多,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甚至会毛发脱落和大便秘结等。所以,室内要保持一定溼度,同时注意补充水分,避免因剧烈运动、过度劳累等耗散精气津液。

  晚秋——防燥又防垛,情绪要乐观。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中秋节过后,秋风萧瑟,天气渐凉,甚至会气温突降,寒潮来临,最容易引发慢性气管炎、肺气肿、风寒溼痹关节疼痛等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也容易在这个时期诱发与加重。故养生重点除仍需要预防燥邪损伤外,还必须预防寒邪伤人,并重视耐寒锻炼。

  秋季养生五防

  1.防溼邪伤脾 俗话说,“秋瓜伤肚”。入秋以后继续生食大量瓜果容易引起胃肠道疾病。夏令大量食瓜果虽然不至于造成脾胃疫患,却已使肠胃抗病力有所下降,入秋后再大量食瓜果,势必更助溼邪,损伤脾阳,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溼,腹泻、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因此,入秋之后应少食瓜果,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

  2.防秋燥伤肺

  白露过后,气候逐渐变凉,一早一晚就更添寒意,如果这时再赤膊露体,就容易受凉,轻则易患感冒,重则易染肺疾。因秋气主燥,燥易伤肺,如因着凉而使免疫力下降,无力抵御外邪,则会出现肺及呼吸道疾病,如发烧、咳嗽等,若风邪侵犯经络筋骨,使筋络阻痹,还可出现四肢痹证。

  3.防脾虚失聚

  夏季天气发热,能量消耗较大。人们普遍食欲不振,造成体内热量供应不足。到了秋天,天气转凉,人们食欲大振,使热量的摄入大大增加。再加上气候宜人,使人睡眠充足,汗液减少。另外,为迎接寒冷冬季的到来,人体内还会积极地储存御寒的脂肪,稍不小心,体重就会大增。“肥人多溼”,如果溼邪困脾,就会减弱脾的运化功能,造成脾虚失聚。所以,肥胖者在秋季更应注意减肥。应注意饮食调节,多吃一些低热量的减肥食品,如赤小豆、萝卜、竹笋、薏米、海带、蘑菇等,并注意增加热量的消耗。

  4.防阳气损耗

  秋令时节坚持锻炼,不仅可以调养肺气,提高内脏器官的功能,而且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部寒冷 *** 的抵御能力。然而,由于秋季早晚温差大,要想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应防运动过度。秋天因人体 *** 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做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运动宜选轻松、平稳、缓慢、活动量不大的专案。如果运动过度,则极易造成肌肉、肌腱、韧带及关节的运动损伤。所以,每次运动前还要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5.防无病滥补

  中医历来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应注意不要无病进补和虚实不分滥补。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证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病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还要注意进补适量,忌以药代食,提倡食补。秋季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如乌骨鸡、猪肺、龟肉、燕窝、银耳、蜂蜜、芝麻、核桃、藕、秋梨等。这些食物与中药配伍,则功效更佳。

  秋季养生食谱推荐

  绿豆薏仁鸭汤

  鸭肉性寒,除可大补虚劳、滋阴养胃外,还可消毒热、利小便、退疮疖,这是多数温热性肉禽类所少见的。

  因此,秋初吃老鸭最有滋阴清热、利水消肿的作用。但专家提醒说,鸭肉性寒,故脾胃虚寒、腹部冷痛、大便泄泻、因寒痛经者不宜多食。

  芋头粉蒸排骨

  芋头富含淀粉,营养丰富,主要含有蛋白质、钙、磷、铁、多种维生素。它质地软滑,容易消化,有健胃作用,特别适宜脾胃虚弱、患肠道疾病、结核病和正处恢复期的病人食用,是婴幼儿和老年人的食用佳品。

  豆沙红薯饼

  红薯含有丰富的淀粉、维生素、纤维素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还含有丰富的镁、磷、钙等矿物元素和亚油酸等,能保持血管弹性,对防治老年人习惯性便秘十分有效。另外,红薯还是一种理想的减肥食品。

中医养生保健 秋冬滋补养生秘诀

导读: 时下已是立冬时节,虽然还可能还感觉不是很明显。讲究“四季五补”,即“升补”,夏季“清补”,秋季“平补”,冬季“”,四季宜“通补”。补不能乱补,下面就讲讲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同时介绍几种常喝的几种汤。

秋天如何

秋天是阴长阳消的时候,所以要养阴为主。秋天主收,万物收敛,肺气内应,养生应以养肺为主。收敛神气,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 (完谷不化的腹泻) ,奉藏者少 (降低了适应冬天的能力)。

所以《黄帝内经》说:秋三月,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与鸡一起作息),使志安宁,收敛神气。

冬天如何养生

冬天,大地收藏,万物皆伏,肾气内应而主藏,养生应以养肾为主,逆之则伤肾,春天会生痿。奉生者少 (降低了适应春天的能力)。

认为冬季是匿藏精气的时节,冬令进补以立冬后至立春前这段期间最为适宜。主要指通过饮食、睡眠药物等手段,达到保养精气、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时下已到立冬季节,进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进补知识却是许多人的不足。陕西省中医医院脾胃科主任李学武主任医师指出:进补还需因人而异,如果未能对自己身体状况有一个全面认识,可能错误进补、白白进补,甚至乱补造成不适。

养生做到六多六少

少吃肉多喝奶

进补之前,要把脾胃到适应进补的最佳状态才行,除了到医院找之外,我们要注意先进补一些富有营养,又容易消化的食物来加强脾胃的功能。然后再进补。

要多吃奶制品、豆类以及新鲜水果。多吃山药能补脾健胃。此外,菱角、板栗也是调胃的佳品。而烤肉、烤鸭、红烧肉不易,若多吃就会对胃肠功能减弱的老年人来说,常常不堪重负,尤其是患有肥胖、心脏、高血压等人更应少吃肉。

少吃姜多喝蜜

古代先贤说“朝朝盐水、晚晚蜜汤”就是针对秋燥提出来的,就是说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喝点蜂蜜水可以补充水的丢失,是进补养生抗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秋燥引起的便秘,可以说是一举三得。

季节要少吃辛辣烧烤的食品,这些食品包括辣椒、花椒、桂皮、胡椒、生姜葱及白酒。因为这些食物属热性,食后容易上火,加重秋燥对人体的危害。

少用药多食物

很多人一提到进补,第一就想到人参、冬虫夏草、燕窝鱼翅等。药补不如食补,重药物轻食物是不可取的。因为药物和食物既有治疗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

如多吃芹菜可防治高血压;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健胃。日常服用的胡桃、花生、红枣、扁豆、藕等也都是补品中的佳品。

少抑郁多微笑

秋风落叶,凄风凄雨,容易诱发消极情绪,“心情差”,被认定是百病的“催化剂”。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大,使人们常常处于一种紧张不安的焦虑状态,进而直接导致体质下降。

如果进补是在这样的一种心境下,会大大影响养生效果。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及时疏解心里的烦恼和不快。改变思维方式,要认识到生活中并非所有事情都要求完美。多结交朋友,善于及时宣泄郁闷,取得有效的“社会支持”。对别人要宽容,也给自己“松弛”的机会。多晒太阳,不但对身体有好处,还可。

少宅家多

秋季要注重,如进行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以便养筋健骨、舒筋活络、畅通血脉、增强自身抵抗力。

出练前一定要选择好天气,并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如慢跑、擦面、浴鼻、叩齿、转腰、揉肾等健肾活动。此外,在寒冷的天气里一定要早些睡、晚点起,起床的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之后。早睡可以保养人体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而迟起可以养人体阴气。

多睡觉少熬夜

特别强调作息有律、起居有常。养生非常重视形体和精神的调养,认为“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良好的睡眠能补充能量、恢复精力,有“养阴培元”之效。

为了适应“冬藏”,此时应适当增加睡眠时间。提倡早睡,适当多睡,以达到养精蓄锐的目的。当然,在夜间保证8个小时睡眠的情况下,午睡可以适当减少。

4种秋冬季常喝的养生汤

想健康,多喝汤。尤其是在秋冬季节,各种汤成了不可缺少的美味。汤的种类不同,其功效也不同。给大家介绍4种秋冬季常喝的养生汤。

猪蹄汤养气血。

猪蹄性平味甘,入脾、胃、肾经,能强健腰腿、补血润燥、填肾益精。加入一些花生和猪蹄煲汤,尤其适合女性,民间还用于妇女产后阴血不足、乳汁缺少。

鱼汤健脾开胃。

鱼有健脾开胃、止咳平喘等功能,将它和冬瓜、葱白煮汤服食,可以减轻水肿。鱼汤含有全面而优质的蛋白质,还能、等精神因素导致的。

鸡汤抗感冒。

鸡汤特别是老母鸡汤有很好的补虚功效。它能缓解感冒的症状以及改善人体的免疫机能。秋冬季多喝些鸡汤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将流感病毒拒之门外。但鸡汤有温补作用,有炎症的人要少喝。

排骨汤抗衰老。

排骨除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外,还含有大量磷酸钙、骨胶原、骨粘蛋白等,可为幼儿和老人提供钙质。骨汤中的特殊养分以及胶原蛋白可促进微循环,尤其是50—59岁的人,骨骼老化速度快,多喝骨头汤可强壮骨骼,减少身体老化速度。在排骨汤中加入冬瓜、海带或者莲藕,还能起到清热、补气的作用。体虚力乏,腰酸腿疼的人尤其适合。

温馨提示: 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生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事实证明,冬季多参与室外活动,使身体受到适当的寒冷 *** ,可使心脏跳动加快,呼吸加深,体内新陈代谢加强,身体产生的热量增加,有益健康。 食补的同时,也要多做运动。

中医秋季养生常用知识有哪些?

对于中医养生的方法,人们总是赞不绝口,因为中医是以人体的经络穴位以及各个器官之间的联络为蓝图!那么,秋季中医养生知识有哪些呢?下面我整理了中医秋季养生常识以供大家阅读。

  中医秋季养生知识

  笑语欢歌 宣畅肺气

  当人在纵情的欢笑和唱歌的时候,胸廓就会扩张,胸肌也会伸展,这样可以有效的促进肺部的运动,从而是增加肺活量,也可以使呼吸变得更加的通畅,更好的吐故纳新,抵御秋燥的伤害。

  腹式呼吸 锻炼肺泡

做腹式深呼吸时,舌上颚,用鼻缓缓吸气后,再将气慢慢从口中拨出。如此反复30次,每天坚持,可使肺泡在气体交换中得到锻炼,从而改善肺功能,增强肺部免疫细胞对尘埃和病菌的吞噬与清除能力。

  轻捶脊背 宽胸益肺

  捶背时要坐姿端正,全身放松。家人两手握成空心拳,先捶脊背,再捶左右两侧,从下向上,再从上到下,各捶30次。捶背可以疏通背部经脉,舒畅胸中之气,散发肺脏郁热。

  主动咳嗽 净化气道

  每天早上和傍晚的时候,都要坚持喝一杯温开水,然后再去室外空气比较清新的地方进行一些户外的运动。

  做运动之前,先做深呼吸运动,吸气时将双臂缓缓抬起,在主动进行咳嗽的同时咳出痰液。反复做10遍左右,有利于清洁气道,通畅呼吸。

  坚持运动 强身健肺

  坚持适度的有氧运动和耐寒锻炼,能有效改善和增强心肺功能,延缓肺组织的弹性衰退,提高对秋燥气候的适应能力和抵抗力,防范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

  喝白开水 清肺防燥

  每天要多喝白开水,尤其是25℃左右的凉白开,可稀释血液,畅通血流,加快新陈代谢,促使体内代谢废物和毒素的排泄,维护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并能保持咽喉、气管与肺脏的正常溼润度,抵御燥邪侵袭,还能稀释患者气管内的黏稠分泌物,使痰液咳出。

  饮食清淡 养阴润肺

  秋天的饮食一定要注意营养的均衡,千万不要大补特补,如果非常进补,可以选择温补的食物。

  这个时期宜吃泥鳅、白鸭肉、芝麻、核桃、百合、花生、鲜山药、鲜藕、白木耳、荸荠、广柑、白果、梨、鲜枣、蜂蜜等清补柔润之品,以滋阴养血,生津润肺。

  中医秋季养生食谱

  1、五香牛肉

  配料:牛肉2500克,食盐90克,白糖24克,红酱油60克,姜块2块,葱结只,料酒、茴香、桂皮、红米汁各适量。

  做法:

  1.选用牛肘子部位的全瘦肉,先按肌肉纤维用叮直切开后,切成500克左右的块,然后用刀根戳出一排非刀洞,四面戳到。板上先撤上少许食盐,将肉块放在上面反复推擦,擦至盐粒溶化***俗称出汗***,然后放在缸内腌3—4天***夏季腌一天***,经过多次翻动,腌至肉红、硬、香;

  2.将锅内加水适量,用大火烧滚***水要多***,投入肉块,上下翻动几次,捞出刷洗干净;

  3.在锅底先放锅垫,垫上放牛肉块,加入茴香,桂皮、葱结、姜块、料酒、白糖、酱油和红米汁,在大火上烧滚,·至牛肉变红色时,再加入白汤淹没牛肉,放入适量食盐,试味后,加盖烧至沸滚,再移小火上焖煮2小时左右,等用筷子能戳进牛肉时,捞出。冷透后,按其肌肉纤维横向切片即成。

  2、清蒸人参鸡

  配料:人参15克,母鸡1只,火腿10克,水发玉兰片10克,水发香菇15克,精盐、味精、葱、生姜、鸡汤各适量。

  做法:

  1.将母鸡宰杀后,退毛去净内脏,放入开水锅里烫一下,用凉水洗净;将火腿、玉兰片、香菇,葱、生姜均切片;

  2.将人参用开水泡开,上笼蒸30分钟取出;

  3.将母鸡洗净,放在盆内,置入人参、火腿、玉兰片、香菇、葱、生姜、精盐、料酒、味精,添入鸡汤***淹没过鸡***,上笼,在大火上蒸至烂熟;

  4.将蒸熟的鸡放在大碗内,将人参切碎,与火腿、玉兰片、香菇摆在鸡肉上,将蒸鸡的汤倒在勺里,烧开,撇去沫子,调好口味,浇在鸡肉上即成。

  3、白果萝卜粥

  配料:白果6粒,白萝卜100克,糯米100克,白糖50克。

  做法:萝卜洗净切丝,放入热水焯熟备用。先将白果洗净与糯米同煮,待米开花时倒入白糖文火再煮10分钟,拌入萝卜丝即可出锅食之。

  4、归参山药猪腰

  配料:当归10克,党参10克,山药10克,猪腰500克,酱油、醋、姜丝、蒜末、香油各适量。

  做法:

  1.将猪腰切开,剔去筋膜臊腺,洗净,放入铝锅内;

  2.将当归、党参、山药装入纱布袋内,扎紧口,放入铝锅内;

  3.在铝锅内加适量水,清炖至猪腰熟透,捞出猪腰,冷却后,切成薄片,放在盘子里;

  4.将酱油、醋、姜丝、蒜末、香油等与猪腰片拌匀即成。

  5、荔枝肉

  配料:猪腿肉300克,鲜荔枝肉***净***100克,2个鸡蛋的蛋清,水淀粉25克,白糖60克,白醋30克,食用红色素一滴,精盐、料酒各适量,植物油1000克***实耗50克***。

  做法:

  1.把猪腿肉切成2块。用刀背敲松后改刀成四方小块***24块***,加入盐、食用红色素少许,蛋清,水淀粉15克,拌匀备用。把鲜荔枝肉一切两半;

  2.烧热锅放入植物油,待油烧至六七成热时,把猪腿肉一块块下油锅炸至内熟外脆呈捞出,将锅中的油倒去,加入料酒、水100克,白糖、白醋、精盐,下水淀粉勾芡,倒入炸好的肉和鲜荔枝肉翻匀,淋上少许熟油,起锅装盘即可。

  6、花生米大枣烧猪蹄

  配料:猪蹄1000克,花生米***带皮***100克,大枣40枚,料酒25克,酱油60克,白糖30克,葱段20克,生姜10克,味精、花椒、八角、小茴香各少许,盐适量。

  做法:

  1.花生米、大枣置碗内用清水洗净、浸润;

  2.将猪蹄出毛洗净,煮四成熟捞出,用酱油拌匀;

  3.锅内放油,上火烧七成热,将猪蹄炸至金捞出,放在炒锅内,注入清水,同时放入备好的花生米、大枣及调料,烧开后用小火炖烂即可。

  7、银耳粥

  配料:银耳20克、粳米150克、冰糖20克。

  做法:

  1.将银耳用温水发透,除去硬蒂、杂质,撕成瓣状。粳米洗净。

  2.将粳米、银耳同放锅内,加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再用文火煮30分钟,加入冰糖,搅匀即成。

  有滋阴、润燥、生津、止渴等功效,有养肺、益气和血、补脑强心的作用。 的人

1.秋季养生小常识

2.秋季养生小常识大全

3.秋季保健养生小知识

4.中医秋季养生

5.中医教你怎么秋季养生

6.秋冬季养生的10个小常识

7.秋季养生标语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文档

中医 秋季养生保健

秋季中医养生建议:。1. 规律作息:调整作息,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保证肺部气息进行舒展。2. 调整饮食:多吃滋阴润肺的食物,如梨子、银耳羹等,多食用酸性食物如山楂、杏子、梅子,食用黑色食物保护肺部。3. 适量运动:选择散步、慢跑、打球等慢运动,提高肺活量,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提升正气。4. 疾病预防、收敛神气:规律生活习惯,若身体出现不适,及时就医。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