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国人民中医养生保健

来源:懂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03-27 10:54:50
文档

中国人民中医养生保健

简介:《中医养生保健研究》是2009年10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谭兴贵。本书详细的介绍了中医养生的知识和保健的方法。
推荐度:
导读简介:《中医养生保健研究》是2009年10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谭兴贵。本书详细的介绍了中医养生的知识和保健的方法。

简介:《中医养生保健研究》是2009年10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谭兴贵。本书详细的介绍了中医养生的知识和保健的方法。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医怎么养ǔ

1.中医首重养生保健

中医主张:“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也就是说,中医首重养生保健。中医养生保健理论可以说每个人都知道一点,如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这就是一种养生方法。过去讲:要想小孩安,三分饥和寒_-_要求小孩不要过饱和过暖,甚至要求*吃饭也不要过饱。这也是中医的养生方法。早晨起来打打太极拳,闲时听听古典音乐,练练书法,这些都是中医养生的方法。但像百米跑、跳栏、跳高等,虽然有的运动员可以获得世界冠军,可我们大多数运动员是一身伤、一身病。这样的运动于养生无益。

西医把传统医学称为替代医学,也有称传统医学为补充医学,就是西医治疗效果不好可让中医治疗。其实,西医才是真正的补充医学和替代医学。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四肢不行了换四肢,心脏不行了换心脏,肝脏不行了换肝脏。人体所有的器官都可以替代,现在除了大脑什么都可以替代。另一个就是补充。现在电视上天天可以见到补钙的广告,难道咱们中国人都缺钙?补充了钙就能解决问题吗?钙多了儿童的器官会发生钙化,体内血钙过高,想降低也降低不了。人体缺钙是人体机能出了问题,人体吸收运化不了食物中的钙,应该解决的是机能问题。所以有些骨质疏松患者服钙以后器官发生钙化,骨头还是疏松。补钙的方法实际上是一种错误做法。骨质疏松症按西医的理论单纯补钙是解决不好的,要解决的主要是钙的吸收转化问题。电视里曾报道某人服用蛋白粉后出现反复胃出血,医生查不出什么原因,于是问了他的饮食情况,那人说最近食用了两三个月的蛋白粉。医生让他暂时不要服用蛋白粉,果然两三个月后他痊愈了。所以人体不是越补越好,还是要讲究平衡的。中医理论讲究的是养生保健。中医的养生保健就像消防办公室,工作人员四处检查一遍,看似没什么功劳,却起着防患于未然的功效。西医就像消防队员,哪里失火哪里忙,个个烧得鼻青脸肿,功劳看似很大。有句成语: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是上宾。现实符合某些人的心理:中医“曲突徙薪无恩泽”,西医“焦头烂额是上宾”。可是如果平时重视养生保健,何苦非要进医院的急救室?

2.养生学的概念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自古以来,人们把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叫做“养生之道”。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此处的“道”,就是养生之道。能否健康长寿,不仅在于能否懂得养生之道,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否把养生之道贯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历代养生家由于各自的实践和体会不同,他们的养生之道在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及药饵等方面各有侧重,各有所长。从学术流派来看,又有道家养生、儒家养生、医家养生、释家养生和武术家养生之分,他们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养生理论和方法,丰富了养生学的内容。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如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例如,饮食养生强调食养、食节、食忌、食禁等;药物保健则注意药养、药治、药忌、药禁等;传统的运动养生更是种类繁多,如动功有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保健功等;静功有放松功、内养功、强壮功、意气功、真气运行法等;动静结合功有空劲功、形神桩等,无论选学哪种*,只要练功得法,持之以恒,都可收到健身防病、益寿延年之效。针灸、按摩、推拿、拔火罐等,亦都方便易行,效果显著。诸如此类的方法不仅深受中国人民喜爱,而且远传世界各地,为全人类的保健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3.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健康与长寿是人类永恒的命题,古往今来始终是人类的共同愿望与追求的目标。特别是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繁荣与进步,精神活动的丰富多彩,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渴望和对长寿的期盼越来越迫切,对“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追求愈来愈强烈。但是人们怎样实现健康,如何又能终其天年?唯一正确的途径就是学习并遵循养生之道。中医认为,养生的实质就是要做到“形体不蔽,精神不散”。养生的核心是要“调和阴阳”;养生的原则是协调脏腑,保阳益阴;畅通经络,调和气血;清静养神,节欲保精;调息养气,持之以恒。养生的途径是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饮食而慎起居、坚五脏而通经络、避虚邪而安正气。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具体概述如下:

(1)协调脏腑: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五脏是人体生命的根本,五脏阴阳是人体阴阳之本,五脏功能正常协调,脏腑形神得以充养,是健康的基本保障。五脏间的协调,即是通过互相依赖,相互制约,生克制化的关系来实现的。有生有制,则可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以保证生理活动顺利进行。

脏腑协调在生理上的重要意义决定了其在养生中的作用。从养生角度而言,协调脏腑是通过一系列养生措施来实现的。协调的含义大致有二:一是强化脏腑的协同作用,增强机体新陈代谢的活力。二是纠偏,当脏腑间偶有失和,及时予以调整,以纠正其偏差。这两方面内容,作为养生指导原则之一,贯彻在各种养生方法之中,如: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养肝、夏养心脾、秋养肺、冬养肾;精神养生中强调情志舒畅,避免五志过极伤害五脏;饮食养生中强调五味调和,不可过偏等等,都是遵循协调脏腑这一指导原则而具体实施的。又如:运动养生中的“六字诀”、“八段锦”、“五禽戏”等*,也都是以增强脏腑功能为目的而组编的。所以说,协调脏腑是养生学的指导原则之一,应予以足够重视。

(2)畅通经络: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只有经络通畅,气血才能川流不息的营运于全身。只有经络通畅,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从而养脏腑、生气血、布津液、传糟粕、御精神,以确保生命活动顺利进行,新陈代谢旺盛。所以说,经络以通为用,经络通畅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一旦经络阻滞,则影响脏腑协调,气血运行也受到阻碍。因此《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气血,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所以,通畅经络往往作为一条养生的指导原则,贯穿于各种养生方法之中。

畅通经络在养生方法中主要的作用形式有两种:一是活动筋骨,以求气血畅通。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都是用动作达到所谓“动行以达郁”的锻炼目的。活动筋骨,则促使气血周流,经络畅通。气血脏腑调和,则身健无病;二是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在气功导引法中,有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之说。任脉循行于胸、腹部正中线,总任一身之阴脉,可以调节阴经气血;督脉循行于背部正中线,总督一一身之阳脉,可以调节阳经气血。任督二脉的相互沟通,可以使阴经与阳经的气血周流,互相交贯。由于任督二脉循行于胸腹、背,二脉相通,可以促进真气的运行,气血运行如环周流,故在气功导引中称为“周天”。因其仅限于任督二脉,并非全身经脉,故称为“小周天”。在小周天开通的基础上,周身各经脉皆开通.则称为“大周天”。所以谓制之开通,是因为在气功、导引中,要通过意守、调息,以促使气血周流,打通经脉。一旦大、小周天能够通畅营运,则阴阳协调、气血平和、脏腑得养,精充、气足、神旺,所以身体健康而不病。

(3)清静养神:人的精神活动是极其复杂的,情志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中医将人的情志活动归纳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表现,简称为“七情”。七情的变化既可以改变人的行为活动方式,又可以改变人的脏腑机能状态,从而导致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在机体新陈代谢的过程中,各种生理功能都需要通过神来调节,故神极易耗伤而受损,因此,中医养生主张形、神俱养,首重养神。

神,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是生命存亡的根本。中医认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但调神摄生,首贵静养。《内经》说“静则神藏,躁则神亡”。因此,养神之道贵在一个“静”字,使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保持在淡泊宁静的状态,做到摒除杂念,内无所蓄,外无所逐。因为在这种状态下,有利于防病祛疾,促进健康;有利于抗衰防老,益寿延年。但是,清静养神的方法,并不是要人无知无欲、无理想、无抱负,也不是人为地过度地压抑思想或毫无精神寄托的闲散空虚,而是主张专心致志,保持精神静谧,“寡言语以养气,寡思虑以养神”,避免“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要做到少思寡欲,须有赖于思想的纯正,克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提倡知足者常乐;在生活中保持达观的处世态度,避免无原则的纠纷。要做到心神宁静,须注意闭目定志,眼为心灵之窗,闭目养神有利于心静神凝。尤其在人的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身心疲劳的情况下,闭目养神片刻,往往能使人心平气和,思绪冷静,精神内守,坦然舒畅。

(4)节欲保精:由于精在生命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使身体健康无病,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养精则是十分重要的内容。《类经》明确指出:“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保精的意义,于此可见。

保精的另一方面含义,还在于保养肾精,也即狭义的“精”。祖国医学认为,人的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均由肾所主,故有“肾为先天之本”之说。肾在人体脏腑中极为重要,而且也是藏精之要地。“夫精者,身之本也”。精、气、神又是人身三宝,五脏之阴取之于肾阴,五脏之阳取之于肾阳。占人认为“若人房过度,则伤肾,’肾精耗伤,流失过多,下元亏虚,肾阴或肾阳偏亢,即阴阳失调,而阴阳失调则百病由生”。中医常把肾的功能衰减作为衰老的征象,所以养生把节制房事作为极其重要的防衰老措施,精足,则人之生源充足,生源足则防老抗衰有术。男女生殖之精,是人体先天生命之源泉,不宜过分泄漏,如果纵情泄欲,会使*枯竭,真气耗散而致未老先衰。《千金要方》中指出:“精竭则身惫。故欲不节则精耗,精耗则气衰,气衰则病至,病至则身危”。告戒人们宜保养肾精,这是关系到机体健康和生命安危的大事。足以说明,精不可耗伤,养精方可强身益寿,作为养生指导原则,其意义也在于此。

欲达到养精的目的,必须抓住两个关键环节。其一为节欲。所谓节欲,是指对于男女问*要有节制,自然,男女之欲是正常生理要求,欲不可绝,亦不能禁,但要注意适度,不使太过,做到既不绝对禁欲,也不纵欲过度,即是节欲的真正含义。节欲可以防止阴精的过分泄漏,保持精盈充盛,有利于身心健康。在中医养生法中,如房事保健、气功、导引等,均有节欲保精的具体措施。其二是保精,此指广义的精而言,精禀于先天,养于水谷而藏于丘脏,若后天充盛,五脏安和,则精自然得养,故保精即是通过养五脏以不使其过伤,调情志以不使其过极,忌劳伤以不使其过耗,来达到养精保精的目的。在传统养生法中,调摄情志、四时养生、起居养生等诸法中,均贯彻了这一养生原则。

(5)调息养气:养气主要从两个方面人手:保养元气和调畅气机。元气充足,则生命有活力,气机畅通,则机体健康。

保养正气,首先是顺四时、慎起居,如果人体能够顺应四时变化,则可使阳气得到保护,不致耗伤。《内经》所说:“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四时养生、起居保健诸法,均以保养元气为主。保养正气,多以培补后天,固护先天为基点,饮食营养以培补后天脾胃,使水谷精微充盛,以供养气。而节欲固精,避免劳伤,则是固护先天元气的方法措施。先天、后天充足,则正气得养,这是保养正气的又一方面。此外,调情志可以避免正气耗伤,省言语可使气不过散,都是保养正气的措施。

至于调畅气机,则多以调息为主。《类经》指出:“善养生者导息,此言养气当从呼吸也”。呼吸吐纳,可调理气息,畅通气机,宗气宣发,营卫周流,可促使气血流通.经脉通畅。故古有吐纳、胎息、气功诸法,重调息以养气。在调息的基础上,还有导引、按摩、健身术以及针灸诸法。都是通过不同的方法,活动筋骨、激发经气、通畅经络,以促进气血周流,达到增强真气运行的目的,以旺盛新陈代谢活力。《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强调气机失调是导致疾病乃至衰老的主要原因。而人体的气机调畅,又与肝之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肝主疏泄,具有调畅全身气机,调节精神情志,推动津血运行等作用。肝之疏泄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调和,经络通利,脏腑协调,阴阳平衡。若肝失疏泄,气郁不达,则气机失调,进而导致气滞血瘀,或痰气郁结,或气郁化火,或犯脾克胃,累及他脏而生百病。足以看出,在诸多养生方法中,都将养气作为一条基本原则之一,而具体予以实施,足见养气的重要。

(6)综合调养:人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无论哪一个环节发生了障碍,都会影响整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养生必须从整体全局着眼,注意到生命活动的各个环节,全面考虑,综合调养。综合调养的内容,不外乎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脏腑、经络、精神情志、气血等方面。具体说来,大致有:顺四时、慎起居、调饮食、戒色欲、调情志、动形体,以及针灸、推拿、按摩、药物养生等诸多方面内容。恰如李梃在《医学入门》中指出的:“避风寒以保其皮肤、六腑”,“节劳逸以保其筋骨五脏”,“戒色欲以养精,正思虑以养神”,“薄滋味以养血,寡言语以养气”。避风寒就是顺四时以养生,使机体内外功能协调;节劳逸就是指慎起居,防劳伤以养生,使脏腑协调。戒色欲、正思虑、薄滋味等,是指精、气、神的保养;动形体、针灸、推拿按摩,是调节经络、脏腑、气血,以使经络通畅、气血周流,脏腑协调;药物保健则足以药物为辅助作用.强壮身体、延年益寿。从上述各个不同方面,对机体进行全面调理保养,使机体内外协调,适应自然变化,增强抗病能力,避免出现失调、偏颇。达到人与自然、体内脏腑气血阴阳平衡统一,便是综合调养。

3.中医养生三大要点

综合调养作为养生的指导原则之一,主要是告戒人们养生要有整体观念,其要点大致如下,在具体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养宜适度:养生能使人增进健康,延年益寿。但在实际调养过程中,也要适度。无论哪种养生方法,适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所谓适度,就是要恰到好处。简言之,就是养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过分注意保养,则会瞻前顾后,不知所措,稍劳则怕耗气伤神;稍有寒暑之变,便闭门不出;以为食养可益寿,便强食肥鲜;恐惧肥甘厚腻,而节食少餐,如此等等,虽然意求养生,但自己却因为养之太过而受到约束,这也不敢,那也不行。不仅于健康无益,反而有害。所以,养生应该适度,按照生命活动的规律,做到合其常度,才能真正达到“尽终其天年”的目的。

(2)养勿过偏:综合调养应注意不要过偏。过偏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认为“补”即是养。于是,饮食则强调营养,食必进补;为求得延年益寿,还以补益药物为辅助;起居则强调安逸,以静养为第一措施;当然,食补、药补、静养都是养生的有效措施,但用之太偏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则也会影响健康。食补太过则营养过剩,药补太过则会发生阴阳偏盛,过分静养,只逸不劳则动静失调,都会使机体新陈代谢产生失调。另一种情况是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只强调“动则不衰”,而使机体超负荷运动,消耗大于供给,忽略了动静结合,劳逸适度,同样会使新陈代谢失调,虽然主观愿望是想养生益寿,但是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所以,综合调养主张动静结合、劳逸结合、补泻结合、形神共养,要从机体全身着眼,进行调养,不可失之过偏,过偏则失去了养生意义,虽有延年益寿的愿望,也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3)审因施养:综合调养在强调全面、协调、适度的同时,强调养宜有针对性。所谓审因施养,就是指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一般说来,可因人、因时、因地不同而分别施养。不能干人一面,统而论之。

4.养生要持之以恒

恒,就是持久、经常的意思。养生保健不仅要方法合适,而且要经常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不断改善体质。只有持之以恒的进行调摄,才能达到目的。主要要做到以下三点:

(1)养生贯穿一生:在人的一生中,各种因素都会影响最终寿命的长短,因此,养生必须贯穿人生的自始至终。中国古代养生家非常重视整体养生法。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刘完素提出一生“养、治、保、延”的摄生思想。明代张景岳特别强调胎孕养生保健和中年调理的重要性。他指出为人父母者,生命出生之前常为一生寿夭强弱的决定性时期,应当高度重视节欲节饮,以保全精血,造福后代。根据少年的生理特点,小儿要多补肾,通过后天作用补先天不足。保全真元之气对中年健壮,有重要意义。人在成年时期是一生之中的兴旺阶段,专家提出:“宜治病之药,当减其毒,以全其真”。这种“减毒”预防伤害人体正气的思想,对于预防早衰有重要作用。通过中年的调整修养,为进入老年期作好准备。人到老年,生理功能开始减退,应该内养精、气、神,外避六淫之邪,保其正气,济其衰弱。对于高龄之人,可视其阴阳气血之虚实,有针对性的采取保健措施,适当锻炼,辅助以药养和食疗,有益于延年益寿。古人的这种整体养生思想比较符合现代对人体生命和养生的认识。

(2)练功贵在精专: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很多,要根据自己各方面的情况,合理选择。一旦选定以后,就要专一、精练,切忌见异思迁,朝秦暮楚。因为每一种*都有自身规律,专一精练能强化生命运动的节律,提高生命运动的有序化程度。如果同时练几种*对每一*都学不深透,则起不到健身作用,而且各种*的规律不完全相同,互有干扰,会影响生命活动的有序化,身体健康水平不可能提高。

古人云:“药无贵贱,中病者良;法无优劣,契机者妙。”练功要想有益健康,就得遵循各种*的自身规律,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专心致志去练,不可急于求成,练得过多过猛。只要树立正确态度,做到“三心”,即信心、专心、恒心,掌握正确的方法,勤学苦练,细心体会,一定能取得强身健体的效果。

(3)养生重在生活化:提倡养生生活化,就是要积极主动的把养生方法溶化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为作、息、坐、卧、衣、食、住、行等等,必须符合人体生理特点,自然和社会的规律,才能给我们的工作、学习和健康带来更多的益处。养生是人类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日常生活中处处都可以养生,只要把养生保健的思想深深扎根于生活之中,掌握健身方法,就可以做到防病健身,祛病延年,提高健康水平。

关于养生之道,中医有悠久的历史,经过历代医学家和养生学家对养生理论和实践的不断继承与创新,中医的养生学日臻成熟与完善,形成了丰富而系统的理论、博大而精深的内涵、独特而实用的经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的长寿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对世界保健康复医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引自延边人民出版社《防病高手》

中医怎么养ǔ

1.中医首重养生保健

中医主张:“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也就是说,中医首重养生保健。中医养生保健理论可以说每个人都知道一点,如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这就是一种养生方法。过去讲:要想小孩安,三分饥和寒_-_要求小孩不要过饱和过暖,甚至要求*吃饭也不要过饱。这也是中医的养生方法。早晨起来打打太极拳,闲时听听古典音乐,练练书法,这些都是中医养生的方法。但像百米跑、跳栏、跳高等,虽然有的运动员可以获得世界冠军,可我们大多数运动员是一身伤、一身病。这样的运动于养生无益。

西医把传统医学称为替代医学,也有称传统医学为补充医学,就是西医治疗效果不好可让中医治疗。其实,西医才是真正的补充医学和替代医学。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四肢不行了换四肢,心脏不行了换心脏,肝脏不行了换肝脏。人体所有的器官都可以替代,现在除了大脑什么都可以替代。另一个就是补充。现在电视上天天可以见到补钙的广告,难道咱们中国人都缺钙?补充了钙就能解决问题吗?钙多了儿童的器官会发生钙化,体内血钙过高,想降低也降低不了。人体缺钙是人体机能出了问题,人体吸收运化不了食物中的钙,应该解决的是机能问题。所以有些骨质疏松患者服钙以后器官发生钙化,骨头还是疏松。补钙的方法实际上是一种错误做法。骨质疏松症按西医的理论单纯补钙是解决不好的,要解决的主要是钙的吸收转化问题。电视里曾报道某人服用蛋白粉后出现反复胃出血,医生查不出什么原因,于是问了他的饮食情况,那人说最近食用了两三个月的蛋白粉。医生让他暂时不要服用蛋白粉,果然两三个月后他痊愈了。所以人体不是越补越好,还是要讲究平衡的。中医理论讲究的是养生保健。中医的养生保健就像消防办公室,工作人员四处检查一遍,看似没什么功劳,却起着防患于未然的功效。西医就像消防队员,哪里失火哪里忙,个个烧得鼻青脸肿,功劳看似很大。有句成语: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是上宾。现实符合某些人的心理:中医“曲突徙薪无恩泽”,西医“焦头烂额是上宾”。可是如果平时重视养生保健,何苦非要进医院的急救室?

2.养生学的概念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自古以来,人们把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叫做“养生之道”。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此处的“道”,就是养生之道。能否健康长寿,不仅在于能否懂得养生之道,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否把养生之道贯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历代养生家由于各自的实践和体会不同,他们的养生之道在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及药饵等方面各有侧重,各有所长。从学术流派来看,又有道家养生、儒家养生、医家养生、释家养生和武术家养生之分,他们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养生理论和方法,丰富了养生学的内容。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如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例如,饮食养生强调食养、食节、食忌、食禁等;药物保健则注意药养、药治、药忌、药禁等;传统的运动养生更是种类繁多,如动功有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保健功等;静功有放松功、内养功、强壮功、意气功、真气运行法等;动静结合功有空劲功、形神桩等,无论选学哪种*,只要练功得法,持之以恒,都可收到健身防病、益寿延年之效。针灸、按摩、推拿、拔火罐等,亦都方便易行,效果显著。诸如此类的方法不仅深受中国人民喜爱,而且远传世界各地,为全人类的保健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3.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健康与长寿是人类永恒的命题,古往今来始终是人类的共同愿望与追求的目标。特别是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繁荣与进步,精神活动的丰富多彩,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渴望和对长寿的期盼越来越迫切,对“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追求愈来愈强烈。但是人们怎样实现健康,如何又能终其天年?唯一正确的途径就是学习并遵循养生之道。中医认为,养生的实质就是要做到“形体不蔽,精神不散”。养生的核心是要“调和阴阳”;养生的原则是协调脏腑,保阳益阴;畅通经络,调和气血;清静养神,节欲保精;调息养气,持之以恒。养生的途径是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饮食而慎起居、坚五脏而通经络、避虚邪而安正气。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具体概述如下:

(1)协调脏腑: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五脏是人体生命的根本,五脏阴阳是人体阴阳之本,五脏功能正常协调,脏腑形神得以充养,是健康的基本保障。五脏间的协调,即是通过互相依赖,相互制约,生克制化的关系来实现的。有生有制,则可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以保证生理活动顺利进行。

脏腑协调在生理上的重要意义决定了其在养生中的作用。从养生角度而言,协调脏腑是通过一系列养生措施来实现的。协调的含义大致有二:一是强化脏腑的协同作用,增强机体新陈代谢的活力。二是纠偏,当脏腑间偶有失和,及时予以调整,以纠正其偏差。这两方面内容,作为养生指导原则之一,贯彻在各种养生方法之中,如: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养肝、夏养心脾、秋养肺、冬养肾;精神养生中强调情志舒畅,避免五志过极伤害五脏;饮食养生中强调五味调和,不可过偏等等,都是遵循协调脏腑这一指导原则而具体实施的。又如:运动养生中的“六字诀”、“八段锦”、“五禽戏”等*,也都是以增强脏腑功能为目的而组编的。所以说,协调脏腑是养生学的指导原则之一,应予以足够重视。

(2)畅通经络: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只有经络通畅,气血才能川流不息的营运于全身。只有经络通畅,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从而养脏腑、生气血、布津液、传糟粕、御精神,以确保生命活动顺利进行,新陈代谢旺盛。所以说,经络以通为用,经络通畅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一旦经络阻滞,则影响脏腑协调,气血运行也受到阻碍。因此《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气血,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所以,通畅经络往往作为一条养生的指导原则,贯穿于各种养生方法之中。

畅通经络在养生方法中主要的作用形式有两种:一是活动筋骨,以求气血畅通。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都是用动作达到所谓“动行以达郁”的锻炼目的。活动筋骨,则促使气血周流,经络畅通。气血脏腑调和,则身健无病;二是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在气功导引法中,有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之说。任脉循行于胸、腹部正中线,总任一身之阴脉,可以调节阴经气血;督脉循行于背部正中线,总督一一身之阳脉,可以调节阳经气血。任督二脉的相互沟通,可以使阴经与阳经的气血周流,互相交贯。由于任督二脉循行于胸腹、背,二脉相通,可以促进真气的运行,气血运行如环周流,故在气功导引中称为“周天”。因其仅限于任督二脉,并非全身经脉,故称为“小周天”。在小周天开通的基础上,周身各经脉皆开通.则称为“大周天”。所以谓制之开通,是因为在气功、导引中,要通过意守、调息,以促使气血周流,打通经脉。一旦大、小周天能够通畅营运,则阴阳协调、气血平和、脏腑得养,精充、气足、神旺,所以身体健康而不病。

(3)清静养神:人的精神活动是极其复杂的,情志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中医将人的情志活动归纳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表现,简称为“七情”。七情的变化既可以改变人的行为活动方式,又可以改变人的脏腑机能状态,从而导致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在机体新陈代谢的过程中,各种生理功能都需要通过神来调节,故神极易耗伤而受损,因此,中医养生主张形、神俱养,首重养神。

神,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是生命存亡的根本。中医认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但调神摄生,首贵静养。《内经》说“静则神藏,躁则神亡”。因此,养神之道贵在一个“静”字,使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保持在淡泊宁静的状态,做到摒除杂念,内无所蓄,外无所逐。因为在这种状态下,有利于防病祛疾,促进健康;有利于抗衰防老,益寿延年。但是,清静养神的方法,并不是要人无知无欲、无理想、无抱负,也不是人为地过度地压抑思想或毫无精神寄托的闲散空虚,而是主张专心致志,保持精神静谧,“寡言语以养气,寡思虑以养神”,避免“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要做到少思寡欲,须有赖于思想的纯正,克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提倡知足者常乐;在生活中保持达观的处世态度,避免无原则的纠纷。要做到心神宁静,须注意闭目定志,眼为心灵之窗,闭目养神有利于心静神凝。尤其在人的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身心疲劳的情况下,闭目养神片刻,往往能使人心平气和,思绪冷静,精神内守,坦然舒畅。

(4)节欲保精:由于精在生命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使身体健康无病,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养精则是十分重要的内容。《类经》明确指出:“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保精的意义,于此可见。

保精的另一方面含义,还在于保养肾精,也即狭义的“精”。祖国医学认为,人的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均由肾所主,故有“肾为先天之本”之说。肾在人体脏腑中极为重要,而且也是藏精之要地。“夫精者,身之本也”。精、气、神又是人身三宝,五脏之阴取之于肾阴,五脏之阳取之于肾阳。占人认为“若人房过度,则伤肾,’肾精耗伤,流失过多,下元亏虚,肾阴或肾阳偏亢,即阴阳失调,而阴阳失调则百病由生”。中医常把肾的功能衰减作为衰老的征象,所以养生把节制房事作为极其重要的防衰老措施,精足,则人之生源充足,生源足则防老抗衰有术。男女生殖之精,是人体先天生命之源泉,不宜过分泄漏,如果纵情泄欲,会使*枯竭,真气耗散而致未老先衰。《千金要方》中指出:“精竭则身惫。故欲不节则精耗,精耗则气衰,气衰则病至,病至则身危”。告戒人们宜保养肾精,这是关系到机体健康和生命安危的大事。足以说明,精不可耗伤,养精方可强身益寿,作为养生指导原则,其意义也在于此。

欲达到养精的目的,必须抓住两个关键环节。其一为节欲。所谓节欲,是指对于男女问*要有节制,自然,男女之欲是正常生理要求,欲不可绝,亦不能禁,但要注意适度,不使太过,做到既不绝对禁欲,也不纵欲过度,即是节欲的真正含义。节欲可以防止阴精的过分泄漏,保持精盈充盛,有利于身心健康。在中医养生法中,如房事保健、气功、导引等,均有节欲保精的具体措施。其二是保精,此指广义的精而言,精禀于先天,养于水谷而藏于丘脏,若后天充盛,五脏安和,则精自然得养,故保精即是通过养五脏以不使其过伤,调情志以不使其过极,忌劳伤以不使其过耗,来达到养精保精的目的。在传统养生法中,调摄情志、四时养生、起居养生等诸法中,均贯彻了这一养生原则。

(5)调息养气:养气主要从两个方面人手:保养元气和调畅气机。元气充足,则生命有活力,气机畅通,则机体健康。

保养正气,首先是顺四时、慎起居,如果人体能够顺应四时变化,则可使阳气得到保护,不致耗伤。《内经》所说:“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四时养生、起居保健诸法,均以保养元气为主。保养正气,多以培补后天,固护先天为基点,饮食营养以培补后天脾胃,使水谷精微充盛,以供养气。而节欲固精,避免劳伤,则是固护先天元气的方法措施。先天、后天充足,则正气得养,这是保养正气的又一方面。此外,调情志可以避免正气耗伤,省言语可使气不过散,都是保养正气的措施。

至于调畅气机,则多以调息为主。《类经》指出:“善养生者导息,此言养气当从呼吸也”。呼吸吐纳,可调理气息,畅通气机,宗气宣发,营卫周流,可促使气血流通.经脉通畅。故古有吐纳、胎息、气功诸法,重调息以养气。在调息的基础上,还有导引、按摩、健身术以及针灸诸法。都是通过不同的方法,活动筋骨、激发经气、通畅经络,以促进气血周流,达到增强真气运行的目的,以旺盛新陈代谢活力。《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强调气机失调是导致疾病乃至衰老的主要原因。而人体的气机调畅,又与肝之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肝主疏泄,具有调畅全身气机,调节精神情志,推动津血运行等作用。肝之疏泄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调和,经络通利,脏腑协调,阴阳平衡。若肝失疏泄,气郁不达,则气机失调,进而导致气滞血瘀,或痰气郁结,或气郁化火,或犯脾克胃,累及他脏而生百病。足以看出,在诸多养生方法中,都将养气作为一条基本原则之一,而具体予以实施,足见养气的重要。

(6)综合调养:人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无论哪一个环节发生了障碍,都会影响整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养生必须从整体全局着眼,注意到生命活动的各个环节,全面考虑,综合调养。综合调养的内容,不外乎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脏腑、经络、精神情志、气血等方面。具体说来,大致有:顺四时、慎起居、调饮食、戒色欲、调情志、动形体,以及针灸、推拿、按摩、药物养生等诸多方面内容。恰如李梃在《医学入门》中指出的:“避风寒以保其皮肤、六腑”,“节劳逸以保其筋骨五脏”,“戒色欲以养精,正思虑以养神”,“薄滋味以养血,寡言语以养气”。避风寒就是顺四时以养生,使机体内外功能协调;节劳逸就是指慎起居,防劳伤以养生,使脏腑协调。戒色欲、正思虑、薄滋味等,是指精、气、神的保养;动形体、针灸、推拿按摩,是调节经络、脏腑、气血,以使经络通畅、气血周流,脏腑协调;药物保健则足以药物为辅助作用.强壮身体、延年益寿。从上述各个不同方面,对机体进行全面调理保养,使机体内外协调,适应自然变化,增强抗病能力,避免出现失调、偏颇。达到人与自然、体内脏腑气血阴阳平衡统一,便是综合调养。

3.中医养生三大要点

综合调养作为养生的指导原则之一,主要是告戒人们养生要有整体观念,其要点大致如下,在具体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养宜适度:养生能使人增进健康,延年益寿。但在实际调养过程中,也要适度。无论哪种养生方法,适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所谓适度,就是要恰到好处。简言之,就是养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过分注意保养,则会瞻前顾后,不知所措,稍劳则怕耗气伤神;稍有寒暑之变,便闭门不出;以为食养可益寿,便强食肥鲜;恐惧肥甘厚腻,而节食少餐,如此等等,虽然意求养生,但自己却因为养之太过而受到约束,这也不敢,那也不行。不仅于健康无益,反而有害。所以,养生应该适度,按照生命活动的规律,做到合其常度,才能真正达到“尽终其天年”的目的。

(2)养勿过偏:综合调养应注意不要过偏。过偏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认为“补”即是养。于是,饮食则强调营养,食必进补;为求得延年益寿,还以补益药物为辅助;起居则强调安逸,以静养为第一措施;当然,食补、药补、静养都是养生的有效措施,但用之太偏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则也会影响健康。食补太过则营养过剩,药补太过则会发生阴阳偏盛,过分静养,只逸不劳则动静失调,都会使机体新陈代谢产生失调。另一种情况是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只强调“动则不衰”,而使机体超负荷运动,消耗大于供给,忽略了动静结合,劳逸适度,同样会使新陈代谢失调,虽然主观愿望是想养生益寿,但是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所以,综合调养主张动静结合、劳逸结合、补泻结合、形神共养,要从机体全身着眼,进行调养,不可失之过偏,过偏则失去了养生意义,虽有延年益寿的愿望,也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3)审因施养:综合调养在强调全面、协调、适度的同时,强调养宜有针对性。所谓审因施养,就是指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一般说来,可因人、因时、因地不同而分别施养。不能干人一面,统而论之。

4.养生要持之以恒

恒,就是持久、经常的意思。养生保健不仅要方法合适,而且要经常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不断改善体质。只有持之以恒的进行调摄,才能达到目的。主要要做到以下三点:

(1)养生贯穿一生:在人的一生中,各种因素都会影响最终寿命的长短,因此,养生必须贯穿人生的自始至终。中国古代养生家非常重视整体养生法。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刘完素提出一生“养、治、保、延”的摄生思想。明代张景岳特别强调胎孕养生保健和中年调理的重要性。他指出为人父母者,生命出生之前常为一生寿夭强弱的决定性时期,应当高度重视节欲节饮,以保全精血,造福后代。根据少年的生理特点,小儿要多补肾,通过后天作用补先天不足。保全真元之气对中年健壮,有重要意义。人在成年时期是一生之中的兴旺阶段,专家提出:“宜治病之药,当减其毒,以全其真”。这种“减毒”预防伤害人体正气的思想,对于预防早衰有重要作用。通过中年的调整修养,为进入老年期作好准备。人到老年,生理功能开始减退,应该内养精、气、神,外避六淫之邪,保其正气,济其衰弱。对于高龄之人,可视其阴阳气血之虚实,有针对性的采取保健措施,适当锻炼,辅助以药养和食疗,有益于延年益寿。古人的这种整体养生思想比较符合现代对人体生命和养生的认识。

(2)练功贵在精专: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很多,要根据自己各方面的情况,合理选择。一旦选定以后,就要专一、精练,切忌见异思迁,朝秦暮楚。因为每一种*都有自身规律,专一精练能强化生命运动的节律,提高生命运动的有序化程度。如果同时练几种*对每一*都学不深透,则起不到健身作用,而且各种*的规律不完全相同,互有干扰,会影响生命活动的有序化,身体健康水平不可能提高。

古人云:“药无贵贱,中病者良;法无优劣,契机者妙。”练功要想有益健康,就得遵循各种*的自身规律,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专心致志去练,不可急于求成,练得过多过猛。只要树立正确态度,做到“三心”,即信心、专心、恒心,掌握正确的方法,勤学苦练,细心体会,一定能取得强身健体的效果。

(3)养生重在生活化:提倡养生生活化,就是要积极主动的把养生方法溶化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为作、息、坐、卧、衣、食、住、行等等,必须符合人体生理特点,自然和社会的规律,才能给我们的工作、学习和健康带来更多的益处。养生是人类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日常生活中处处都可以养生,只要把养生保健的思想深深扎根于生活之中,掌握健身方法,就可以做到防病健身,祛病延年,提高健康水平。

关于养生之道,中医有悠久的历史,经过历代医学家和养生学家对养生理论和实践的不断继承与创新,中医的养生学日臻成熟与完善,形成了丰富而系统的理论、博大而精深的内涵、独特而实用的经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的长寿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对世界保健康复医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引自延边人民出版社《防病高手》

中医怎么养ǔ

1.中医首重养生保健

中医主张:“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也就是说,中医首重养生保健。中医养生保健理论可以说每个人都知道一点,如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这就是一种养生方法。过去讲:要想小孩安,三分饥和寒_-_要求小孩不要过饱和过暖,甚至要求*吃饭也不要过饱。这也是中医的养生方法。早晨起来打打太极拳,闲时听听古典音乐,练练书法,这些都是中医养生的方法。但像百米跑、跳栏、跳高等,虽然有的运动员可以获得世界冠军,可我们大多数运动员是一身伤、一身病。这样的运动于养生无益。

西医把传统医学称为替代医学,也有称传统医学为补充医学,就是西医治疗效果不好可让中医治疗。其实,西医才是真正的补充医学和替代医学。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四肢不行了换四肢,心脏不行了换心脏,肝脏不行了换肝脏。人体所有的器官都可以替代,现在除了大脑什么都可以替代。另一个就是补充。现在电视上天天可以见到补钙的广告,难道咱们中国人都缺钙?补充了钙就能解决问题吗?钙多了儿童的器官会发生钙化,体内血钙过高,想降低也降低不了。人体缺钙是人体机能出了问题,人体吸收运化不了食物中的钙,应该解决的是机能问题。所以有些骨质疏松患者服钙以后器官发生钙化,骨头还是疏松。补钙的方法实际上是一种错误做法。骨质疏松症按西医的理论单纯补钙是解决不好的,要解决的主要是钙的吸收转化问题。电视里曾报道某人服用蛋白粉后出现反复胃出血,医生查不出什么原因,于是问了他的饮食情况,那人说最近食用了两三个月的蛋白粉。医生让他暂时不要服用蛋白粉,果然两三个月后他痊愈了。所以人体不是越补越好,还是要讲究平衡的。中医理论讲究的是养生保健。中医的养生保健就像消防办公室,工作人员四处检查一遍,看似没什么功劳,却起着防患于未然的功效。西医就像消防队员,哪里失火哪里忙,个个烧得鼻青脸肿,功劳看似很大。有句成语: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是上宾。现实符合某些人的心理:中医“曲突徙薪无恩泽”,西医“焦头烂额是上宾”。可是如果平时重视养生保健,何苦非要进医院的急救室?

2.养生学的概念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自古以来,人们把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叫做“养生之道”。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此处的“道”,就是养生之道。能否健康长寿,不仅在于能否懂得养生之道,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否把养生之道贯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历代养生家由于各自的实践和体会不同,他们的养生之道在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及药饵等方面各有侧重,各有所长。从学术流派来看,又有道家养生、儒家养生、医家养生、释家养生和武术家养生之分,他们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养生理论和方法,丰富了养生学的内容。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如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例如,饮食养生强调食养、食节、食忌、食禁等;药物保健则注意药养、药治、药忌、药禁等;传统的运动养生更是种类繁多,如动功有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保健功等;静功有放松功、内养功、强壮功、意气功、真气运行法等;动静结合功有空劲功、形神桩等,无论选学哪种*,只要练功得法,持之以恒,都可收到健身防病、益寿延年之效。针灸、按摩、推拿、拔火罐等,亦都方便易行,效果显著。诸如此类的方法不仅深受中国人民喜爱,而且远传世界各地,为全人类的保健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3.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健康与长寿是人类永恒的命题,古往今来始终是人类的共同愿望与追求的目标。特别是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繁荣与进步,精神活动的丰富多彩,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渴望和对长寿的期盼越来越迫切,对“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追求愈来愈强烈。但是人们怎样实现健康,如何又能终其天年?唯一正确的途径就是学习并遵循养生之道。中医认为,养生的实质就是要做到“形体不蔽,精神不散”。养生的核心是要“调和阴阳”;养生的原则是协调脏腑,保阳益阴;畅通经络,调和气血;清静养神,节欲保精;调息养气,持之以恒。养生的途径是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饮食而慎起居、坚五脏而通经络、避虚邪而安正气。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具体概述如下:

(1)协调脏腑: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五脏是人体生命的根本,五脏阴阳是人体阴阳之本,五脏功能正常协调,脏腑形神得以充养,是健康的基本保障。五脏间的协调,即是通过互相依赖,相互制约,生克制化的关系来实现的。有生有制,则可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以保证生理活动顺利进行。

脏腑协调在生理上的重要意义决定了其在养生中的作用。从养生角度而言,协调脏腑是通过一系列养生措施来实现的。协调的含义大致有二:一是强化脏腑的协同作用,增强机体新陈代谢的活力。二是纠偏,当脏腑间偶有失和,及时予以调整,以纠正其偏差。这两方面内容,作为养生指导原则之一,贯彻在各种养生方法之中,如: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养肝、夏养心脾、秋养肺、冬养肾;精神养生中强调情志舒畅,避免五志过极伤害五脏;饮食养生中强调五味调和,不可过偏等等,都是遵循协调脏腑这一指导原则而具体实施的。又如:运动养生中的“六字诀”、“八段锦”、“五禽戏”等*,也都是以增强脏腑功能为目的而组编的。所以说,协调脏腑是养生学的指导原则之一,应予以足够重视。

(2)畅通经络: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只有经络通畅,气血才能川流不息的营运于全身。只有经络通畅,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从而养脏腑、生气血、布津液、传糟粕、御精神,以确保生命活动顺利进行,新陈代谢旺盛。所以说,经络以通为用,经络通畅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一旦经络阻滞,则影响脏腑协调,气血运行也受到阻碍。因此《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气血,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所以,通畅经络往往作为一条养生的指导原则,贯穿于各种养生方法之中。

畅通经络在养生方法中主要的作用形式有两种:一是活动筋骨,以求气血畅通。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都是用动作达到所谓“动行以达郁”的锻炼目的。活动筋骨,则促使气血周流,经络畅通。气血脏腑调和,则身健无病;二是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在气功导引法中,有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之说。任脉循行于胸、腹部正中线,总任一身之阴脉,可以调节阴经气血;督脉循行于背部正中线,总督一一身之阳脉,可以调节阳经气血。任督二脉的相互沟通,可以使阴经与阳经的气血周流,互相交贯。由于任督二脉循行于胸腹、背,二脉相通,可以促进真气的运行,气血运行如环周流,故在气功导引中称为“周天”。因其仅限于任督二脉,并非全身经脉,故称为“小周天”。在小周天开通的基础上,周身各经脉皆开通.则称为“大周天”。所以谓制之开通,是因为在气功、导引中,要通过意守、调息,以促使气血周流,打通经脉。一旦大、小周天能够通畅营运,则阴阳协调、气血平和、脏腑得养,精充、气足、神旺,所以身体健康而不病。

(3)清静养神:人的精神活动是极其复杂的,情志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中医将人的情志活动归纳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表现,简称为“七情”。七情的变化既可以改变人的行为活动方式,又可以改变人的脏腑机能状态,从而导致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在机体新陈代谢的过程中,各种生理功能都需要通过神来调节,故神极易耗伤而受损,因此,中医养生主张形、神俱养,首重养神。

神,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是生命存亡的根本。中医认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但调神摄生,首贵静养。《内经》说“静则神藏,躁则神亡”。因此,养神之道贵在一个“静”字,使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保持在淡泊宁静的状态,做到摒除杂念,内无所蓄,外无所逐。因为在这种状态下,有利于防病祛疾,促进健康;有利于抗衰防老,益寿延年。但是,清静养神的方法,并不是要人无知无欲、无理想、无抱负,也不是人为地过度地压抑思想或毫无精神寄托的闲散空虚,而是主张专心致志,保持精神静谧,“寡言语以养气,寡思虑以养神”,避免“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要做到少思寡欲,须有赖于思想的纯正,克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提倡知足者常乐;在生活中保持达观的处世态度,避免无原则的纠纷。要做到心神宁静,须注意闭目定志,眼为心灵之窗,闭目养神有利于心静神凝。尤其在人的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身心疲劳的情况下,闭目养神片刻,往往能使人心平气和,思绪冷静,精神内守,坦然舒畅。

(4)节欲保精:由于精在生命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使身体健康无病,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养精则是十分重要的内容。《类经》明确指出:“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保精的意义,于此可见。

保精的另一方面含义,还在于保养肾精,也即狭义的“精”。祖国医学认为,人的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均由肾所主,故有“肾为先天之本”之说。肾在人体脏腑中极为重要,而且也是藏精之要地。“夫精者,身之本也”。精、气、神又是人身三宝,五脏之阴取之于肾阴,五脏之阳取之于肾阳。占人认为“若人房过度,则伤肾,’肾精耗伤,流失过多,下元亏虚,肾阴或肾阳偏亢,即阴阳失调,而阴阳失调则百病由生”。中医常把肾的功能衰减作为衰老的征象,所以养生把节制房事作为极其重要的防衰老措施,精足,则人之生源充足,生源足则防老抗衰有术。男女生殖之精,是人体先天生命之源泉,不宜过分泄漏,如果纵情泄欲,会使*枯竭,真气耗散而致未老先衰。《千金要方》中指出:“精竭则身惫。故欲不节则精耗,精耗则气衰,气衰则病至,病至则身危”。告戒人们宜保养肾精,这是关系到机体健康和生命安危的大事。足以说明,精不可耗伤,养精方可强身益寿,作为养生指导原则,其意义也在于此。

欲达到养精的目的,必须抓住两个关键环节。其一为节欲。所谓节欲,是指对于男女问*要有节制,自然,男女之欲是正常生理要求,欲不可绝,亦不能禁,但要注意适度,不使太过,做到既不绝对禁欲,也不纵欲过度,即是节欲的真正含义。节欲可以防止阴精的过分泄漏,保持精盈充盛,有利于身心健康。在中医养生法中,如房事保健、气功、导引等,均有节欲保精的具体措施。其二是保精,此指广义的精而言,精禀于先天,养于水谷而藏于丘脏,若后天充盛,五脏安和,则精自然得养,故保精即是通过养五脏以不使其过伤,调情志以不使其过极,忌劳伤以不使其过耗,来达到养精保精的目的。在传统养生法中,调摄情志、四时养生、起居养生等诸法中,均贯彻了这一养生原则。

(5)调息养气:养气主要从两个方面人手:保养元气和调畅气机。元气充足,则生命有活力,气机畅通,则机体健康。

保养正气,首先是顺四时、慎起居,如果人体能够顺应四时变化,则可使阳气得到保护,不致耗伤。《内经》所说:“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四时养生、起居保健诸法,均以保养元气为主。保养正气,多以培补后天,固护先天为基点,饮食营养以培补后天脾胃,使水谷精微充盛,以供养气。而节欲固精,避免劳伤,则是固护先天元气的方法措施。先天、后天充足,则正气得养,这是保养正气的又一方面。此外,调情志可以避免正气耗伤,省言语可使气不过散,都是保养正气的措施。

至于调畅气机,则多以调息为主。《类经》指出:“善养生者导息,此言养气当从呼吸也”。呼吸吐纳,可调理气息,畅通气机,宗气宣发,营卫周流,可促使气血流通.经脉通畅。故古有吐纳、胎息、气功诸法,重调息以养气。在调息的基础上,还有导引、按摩、健身术以及针灸诸法。都是通过不同的方法,活动筋骨、激发经气、通畅经络,以促进气血周流,达到增强真气运行的目的,以旺盛新陈代谢活力。《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强调气机失调是导致疾病乃至衰老的主要原因。而人体的气机调畅,又与肝之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肝主疏泄,具有调畅全身气机,调节精神情志,推动津血运行等作用。肝之疏泄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调和,经络通利,脏腑协调,阴阳平衡。若肝失疏泄,气郁不达,则气机失调,进而导致气滞血瘀,或痰气郁结,或气郁化火,或犯脾克胃,累及他脏而生百病。足以看出,在诸多养生方法中,都将养气作为一条基本原则之一,而具体予以实施,足见养气的重要。

(6)综合调养:人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无论哪一个环节发生了障碍,都会影响整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养生必须从整体全局着眼,注意到生命活动的各个环节,全面考虑,综合调养。综合调养的内容,不外乎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脏腑、经络、精神情志、气血等方面。具体说来,大致有:顺四时、慎起居、调饮食、戒色欲、调情志、动形体,以及针灸、推拿、按摩、药物养生等诸多方面内容。恰如李梃在《医学入门》中指出的:“避风寒以保其皮肤、六腑”,“节劳逸以保其筋骨五脏”,“戒色欲以养精,正思虑以养神”,“薄滋味以养血,寡言语以养气”。避风寒就是顺四时以养生,使机体内外功能协调;节劳逸就是指慎起居,防劳伤以养生,使脏腑协调。戒色欲、正思虑、薄滋味等,是指精、气、神的保养;动形体、针灸、推拿按摩,是调节经络、脏腑、气血,以使经络通畅、气血周流,脏腑协调;药物保健则足以药物为辅助作用.强壮身体、延年益寿。从上述各个不同方面,对机体进行全面调理保养,使机体内外协调,适应自然变化,增强抗病能力,避免出现失调、偏颇。达到人与自然、体内脏腑气血阴阳平衡统一,便是综合调养。

3.中医养生三大要点

综合调养作为养生的指导原则之一,主要是告戒人们养生要有整体观念,其要点大致如下,在具体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养宜适度:养生能使人增进健康,延年益寿。但在实际调养过程中,也要适度。无论哪种养生方法,适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所谓适度,就是要恰到好处。简言之,就是养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过分注意保养,则会瞻前顾后,不知所措,稍劳则怕耗气伤神;稍有寒暑之变,便闭门不出;以为食养可益寿,便强食肥鲜;恐惧肥甘厚腻,而节食少餐,如此等等,虽然意求养生,但自己却因为养之太过而受到约束,这也不敢,那也不行。不仅于健康无益,反而有害。所以,养生应该适度,按照生命活动的规律,做到合其常度,才能真正达到“尽终其天年”的目的。

(2)养勿过偏:综合调养应注意不要过偏。过偏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认为“补”即是养。于是,饮食则强调营养,食必进补;为求得延年益寿,还以补益药物为辅助;起居则强调安逸,以静养为第一措施;当然,食补、药补、静养都是养生的有效措施,但用之太偏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则也会影响健康。食补太过则营养过剩,药补太过则会发生阴阳偏盛,过分静养,只逸不劳则动静失调,都会使机体新陈代谢产生失调。另一种情况是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只强调“动则不衰”,而使机体超负荷运动,消耗大于供给,忽略了动静结合,劳逸适度,同样会使新陈代谢失调,虽然主观愿望是想养生益寿,但是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所以,综合调养主张动静结合、劳逸结合、补泻结合、形神共养,要从机体全身着眼,进行调养,不可失之过偏,过偏则失去了养生意义,虽有延年益寿的愿望,也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3)审因施养:综合调养在强调全面、协调、适度的同时,强调养宜有针对性。所谓审因施养,就是指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一般说来,可因人、因时、因地不同而分别施养。不能干人一面,统而论之。

4.养生要持之以恒

恒,就是持久、经常的意思。养生保健不仅要方法合适,而且要经常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不断改善体质。只有持之以恒的进行调摄,才能达到目的。主要要做到以下三点:

(1)养生贯穿一生:在人的一生中,各种因素都会影响最终寿命的长短,因此,养生必须贯穿人生的自始至终。中国古代养生家非常重视整体养生法。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刘完素提出一生“养、治、保、延”的摄生思想。明代张景岳特别强调胎孕养生保健和中年调理的重要性。他指出为人父母者,生命出生之前常为一生寿夭强弱的决定性时期,应当高度重视节欲节饮,以保全精血,造福后代。根据少年的生理特点,小儿要多补肾,通过后天作用补先天不足。保全真元之气对中年健壮,有重要意义。人在成年时期是一生之中的兴旺阶段,专家提出:“宜治病之药,当减其毒,以全其真”。这种“减毒”预防伤害人体正气的思想,对于预防早衰有重要作用。通过中年的调整修养,为进入老年期作好准备。人到老年,生理功能开始减退,应该内养精、气、神,外避六淫之邪,保其正气,济其衰弱。对于高龄之人,可视其阴阳气血之虚实,有针对性的采取保健措施,适当锻炼,辅助以药养和食疗,有益于延年益寿。古人的这种整体养生思想比较符合现代对人体生命和养生的认识。

(2)练功贵在精专: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很多,要根据自己各方面的情况,合理选择。一旦选定以后,就要专一、精练,切忌见异思迁,朝秦暮楚。因为每一种*都有自身规律,专一精练能强化生命运动的节律,提高生命运动的有序化程度。如果同时练几种*对每一*都学不深透,则起不到健身作用,而且各种*的规律不完全相同,互有干扰,会影响生命活动的有序化,身体健康水平不可能提高。

古人云:“药无贵贱,中病者良;法无优劣,契机者妙。”练功要想有益健康,就得遵循各种*的自身规律,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专心致志去练,不可急于求成,练得过多过猛。只要树立正确态度,做到“三心”,即信心、专心、恒心,掌握正确的方法,勤学苦练,细心体会,一定能取得强身健体的效果。

(3)养生重在生活化:提倡养生生活化,就是要积极主动的把养生方法溶化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为作、息、坐、卧、衣、食、住、行等等,必须符合人体生理特点,自然和社会的规律,才能给我们的工作、学习和健康带来更多的益处。养生是人类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日常生活中处处都可以养生,只要把养生保健的思想深深扎根于生活之中,掌握健身方法,就可以做到防病健身,祛病延年,提高健康水平。

关于养生之道,中医有悠久的历史,经过历代医学家和养生学家对养生理论和实践的不断继承与创新,中医的养生学日臻成熟与完善,形成了丰富而系统的理论、博大而精深的内涵、独特而实用的经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的长寿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对世界保健康复医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引自延边人民出版社《防病高手》

中医怎么养ǔ

1.中医首重养生保健

中医主张:“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也就是说,中医首重养生保健。中医养生保健理论可以说每个人都知道一点,如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这就是一种养生方法。过去讲:要想小孩安,三分饥和寒_-_要求小孩不要过饱和过暖,甚至要求*吃饭也不要过饱。这也是中医的养生方法。早晨起来打打太极拳,闲时听听古典音乐,练练书法,这些都是中医养生的方法。但像百米跑、跳栏、跳高等,虽然有的运动员可以获得世界冠军,可我们大多数运动员是一身伤、一身病。这样的运动于养生无益。

西医把传统医学称为替代医学,也有称传统医学为补充医学,就是西医治疗效果不好可让中医治疗。其实,西医才是真正的补充医学和替代医学。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四肢不行了换四肢,心脏不行了换心脏,肝脏不行了换肝脏。人体所有的器官都可以替代,现在除了大脑什么都可以替代。另一个就是补充。现在电视上天天可以见到补钙的广告,难道咱们中国人都缺钙?补充了钙就能解决问题吗?钙多了儿童的器官会发生钙化,体内血钙过高,想降低也降低不了。人体缺钙是人体机能出了问题,人体吸收运化不了食物中的钙,应该解决的是机能问题。所以有些骨质疏松患者服钙以后器官发生钙化,骨头还是疏松。补钙的方法实际上是一种错误做法。骨质疏松症按西医的理论单纯补钙是解决不好的,要解决的主要是钙的吸收转化问题。电视里曾报道某人服用蛋白粉后出现反复胃出血,医生查不出什么原因,于是问了他的饮食情况,那人说最近食用了两三个月的蛋白粉。医生让他暂时不要服用蛋白粉,果然两三个月后他痊愈了。所以人体不是越补越好,还是要讲究平衡的。中医理论讲究的是养生保健。中医的养生保健就像消防办公室,工作人员四处检查一遍,看似没什么功劳,却起着防患于未然的功效。西医就像消防队员,哪里失火哪里忙,个个烧得鼻青脸肿,功劳看似很大。有句成语: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是上宾。现实符合某些人的心理:中医“曲突徙薪无恩泽”,西医“焦头烂额是上宾”。可是如果平时重视养生保健,何苦非要进医院的急救室?

2.养生学的概念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自古以来,人们把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叫做“养生之道”。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此处的“道”,就是养生之道。能否健康长寿,不仅在于能否懂得养生之道,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否把养生之道贯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历代养生家由于各自的实践和体会不同,他们的养生之道在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及药饵等方面各有侧重,各有所长。从学术流派来看,又有道家养生、儒家养生、医家养生、释家养生和武术家养生之分,他们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养生理论和方法,丰富了养生学的内容。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如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例如,饮食养生强调食养、食节、食忌、食禁等;药物保健则注意药养、药治、药忌、药禁等;传统的运动养生更是种类繁多,如动功有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保健功等;静功有放松功、内养功、强壮功、意气功、真气运行法等;动静结合功有空劲功、形神桩等,无论选学哪种*,只要练功得法,持之以恒,都可收到健身防病、益寿延年之效。针灸、按摩、推拿、拔火罐等,亦都方便易行,效果显著。诸如此类的方法不仅深受中国人民喜爱,而且远传世界各地,为全人类的保健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3.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健康与长寿是人类永恒的命题,古往今来始终是人类的共同愿望与追求的目标。特别是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繁荣与进步,精神活动的丰富多彩,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渴望和对长寿的期盼越来越迫切,对“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追求愈来愈强烈。但是人们怎样实现健康,如何又能终其天年?唯一正确的途径就是学习并遵循养生之道。中医认为,养生的实质就是要做到“形体不蔽,精神不散”。养生的核心是要“调和阴阳”;养生的原则是协调脏腑,保阳益阴;畅通经络,调和气血;清静养神,节欲保精;调息养气,持之以恒。养生的途径是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饮食而慎起居、坚五脏而通经络、避虚邪而安正气。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具体概述如下:

(1)协调脏腑: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五脏是人体生命的根本,五脏阴阳是人体阴阳之本,五脏功能正常协调,脏腑形神得以充养,是健康的基本保障。五脏间的协调,即是通过互相依赖,相互制约,生克制化的关系来实现的。有生有制,则可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以保证生理活动顺利进行。

脏腑协调在生理上的重要意义决定了其在养生中的作用。从养生角度而言,协调脏腑是通过一系列养生措施来实现的。协调的含义大致有二:一是强化脏腑的协同作用,增强机体新陈代谢的活力。二是纠偏,当脏腑间偶有失和,及时予以调整,以纠正其偏差。这两方面内容,作为养生指导原则之一,贯彻在各种养生方法之中,如: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养肝、夏养心脾、秋养肺、冬养肾;精神养生中强调情志舒畅,避免五志过极伤害五脏;饮食养生中强调五味调和,不可过偏等等,都是遵循协调脏腑这一指导原则而具体实施的。又如:运动养生中的“六字诀”、“八段锦”、“五禽戏”等*,也都是以增强脏腑功能为目的而组编的。所以说,协调脏腑是养生学的指导原则之一,应予以足够重视。

(2)畅通经络: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只有经络通畅,气血才能川流不息的营运于全身。只有经络通畅,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从而养脏腑、生气血、布津液、传糟粕、御精神,以确保生命活动顺利进行,新陈代谢旺盛。所以说,经络以通为用,经络通畅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一旦经络阻滞,则影响脏腑协调,气血运行也受到阻碍。因此《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气血,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所以,通畅经络往往作为一条养生的指导原则,贯穿于各种养生方法之中。

畅通经络在养生方法中主要的作用形式有两种:一是活动筋骨,以求气血畅通。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都是用动作达到所谓“动行以达郁”的锻炼目的。活动筋骨,则促使气血周流,经络畅通。气血脏腑调和,则身健无病;二是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在气功导引法中,有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之说。任脉循行于胸、腹部正中线,总任一身之阴脉,可以调节阴经气血;督脉循行于背部正中线,总督一一身之阳脉,可以调节阳经气血。任督二脉的相互沟通,可以使阴经与阳经的气血周流,互相交贯。由于任督二脉循行于胸腹、背,二脉相通,可以促进真气的运行,气血运行如环周流,故在气功导引中称为“周天”。因其仅限于任督二脉,并非全身经脉,故称为“小周天”。在小周天开通的基础上,周身各经脉皆开通.则称为“大周天”。所以谓制之开通,是因为在气功、导引中,要通过意守、调息,以促使气血周流,打通经脉。一旦大、小周天能够通畅营运,则阴阳协调、气血平和、脏腑得养,精充、气足、神旺,所以身体健康而不病。

(3)清静养神:人的精神活动是极其复杂的,情志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中医将人的情志活动归纳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表现,简称为“七情”。七情的变化既可以改变人的行为活动方式,又可以改变人的脏腑机能状态,从而导致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在机体新陈代谢的过程中,各种生理功能都需要通过神来调节,故神极易耗伤而受损,因此,中医养生主张形、神俱养,首重养神。

神,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是生命存亡的根本。中医认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但调神摄生,首贵静养。《内经》说“静则神藏,躁则神亡”。因此,养神之道贵在一个“静”字,使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保持在淡泊宁静的状态,做到摒除杂念,内无所蓄,外无所逐。因为在这种状态下,有利于防病祛疾,促进健康;有利于抗衰防老,益寿延年。但是,清静养神的方法,并不是要人无知无欲、无理想、无抱负,也不是人为地过度地压抑思想或毫无精神寄托的闲散空虚,而是主张专心致志,保持精神静谧,“寡言语以养气,寡思虑以养神”,避免“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要做到少思寡欲,须有赖于思想的纯正,克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提倡知足者常乐;在生活中保持达观的处世态度,避免无原则的纠纷。要做到心神宁静,须注意闭目定志,眼为心灵之窗,闭目养神有利于心静神凝。尤其在人的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身心疲劳的情况下,闭目养神片刻,往往能使人心平气和,思绪冷静,精神内守,坦然舒畅。

(4)节欲保精:由于精在生命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使身体健康无病,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养精则是十分重要的内容。《类经》明确指出:“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保精的意义,于此可见。

保精的另一方面含义,还在于保养肾精,也即狭义的“精”。祖国医学认为,人的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均由肾所主,故有“肾为先天之本”之说。肾在人体脏腑中极为重要,而且也是藏精之要地。“夫精者,身之本也”。精、气、神又是人身三宝,五脏之阴取之于肾阴,五脏之阳取之于肾阳。占人认为“若人房过度,则伤肾,’肾精耗伤,流失过多,下元亏虚,肾阴或肾阳偏亢,即阴阳失调,而阴阳失调则百病由生”。中医常把肾的功能衰减作为衰老的征象,所以养生把节制房事作为极其重要的防衰老措施,精足,则人之生源充足,生源足则防老抗衰有术。男女生殖之精,是人体先天生命之源泉,不宜过分泄漏,如果纵情泄欲,会使*枯竭,真气耗散而致未老先衰。《千金要方》中指出:“精竭则身惫。故欲不节则精耗,精耗则气衰,气衰则病至,病至则身危”。告戒人们宜保养肾精,这是关系到机体健康和生命安危的大事。足以说明,精不可耗伤,养精方可强身益寿,作为养生指导原则,其意义也在于此。

欲达到养精的目的,必须抓住两个关键环节。其一为节欲。所谓节欲,是指对于男女问*要有节制,自然,男女之欲是正常生理要求,欲不可绝,亦不能禁,但要注意适度,不使太过,做到既不绝对禁欲,也不纵欲过度,即是节欲的真正含义。节欲可以防止阴精的过分泄漏,保持精盈充盛,有利于身心健康。在中医养生法中,如房事保健、气功、导引等,均有节欲保精的具体措施。其二是保精,此指广义的精而言,精禀于先天,养于水谷而藏于丘脏,若后天充盛,五脏安和,则精自然得养,故保精即是通过养五脏以不使其过伤,调情志以不使其过极,忌劳伤以不使其过耗,来达到养精保精的目的。在传统养生法中,调摄情志、四时养生、起居养生等诸法中,均贯彻了这一养生原则。

(5)调息养气:养气主要从两个方面人手:保养元气和调畅气机。元气充足,则生命有活力,气机畅通,则机体健康。

保养正气,首先是顺四时、慎起居,如果人体能够顺应四时变化,则可使阳气得到保护,不致耗伤。《内经》所说:“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四时养生、起居保健诸法,均以保养元气为主。保养正气,多以培补后天,固护先天为基点,饮食营养以培补后天脾胃,使水谷精微充盛,以供养气。而节欲固精,避免劳伤,则是固护先天元气的方法措施。先天、后天充足,则正气得养,这是保养正气的又一方面。此外,调情志可以避免正气耗伤,省言语可使气不过散,都是保养正气的措施。

至于调畅气机,则多以调息为主。《类经》指出:“善养生者导息,此言养气当从呼吸也”。呼吸吐纳,可调理气息,畅通气机,宗气宣发,营卫周流,可促使气血流通.经脉通畅。故古有吐纳、胎息、气功诸法,重调息以养气。在调息的基础上,还有导引、按摩、健身术以及针灸诸法。都是通过不同的方法,活动筋骨、激发经气、通畅经络,以促进气血周流,达到增强真气运行的目的,以旺盛新陈代谢活力。《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强调气机失调是导致疾病乃至衰老的主要原因。而人体的气机调畅,又与肝之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肝主疏泄,具有调畅全身气机,调节精神情志,推动津血运行等作用。肝之疏泄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调和,经络通利,脏腑协调,阴阳平衡。若肝失疏泄,气郁不达,则气机失调,进而导致气滞血瘀,或痰气郁结,或气郁化火,或犯脾克胃,累及他脏而生百病。足以看出,在诸多养生方法中,都将养气作为一条基本原则之一,而具体予以实施,足见养气的重要。

(6)综合调养:人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无论哪一个环节发生了障碍,都会影响整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养生必须从整体全局着眼,注意到生命活动的各个环节,全面考虑,综合调养。综合调养的内容,不外乎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脏腑、经络、精神情志、气血等方面。具体说来,大致有:顺四时、慎起居、调饮食、戒色欲、调情志、动形体,以及针灸、推拿、按摩、药物养生等诸多方面内容。恰如李梃在《医学入门》中指出的:“避风寒以保其皮肤、六腑”,“节劳逸以保其筋骨五脏”,“戒色欲以养精,正思虑以养神”,“薄滋味以养血,寡言语以养气”。避风寒就是顺四时以养生,使机体内外功能协调;节劳逸就是指慎起居,防劳伤以养生,使脏腑协调。戒色欲、正思虑、薄滋味等,是指精、气、神的保养;动形体、针灸、推拿按摩,是调节经络、脏腑、气血,以使经络通畅、气血周流,脏腑协调;药物保健则足以药物为辅助作用.强壮身体、延年益寿。从上述各个不同方面,对机体进行全面调理保养,使机体内外协调,适应自然变化,增强抗病能力,避免出现失调、偏颇。达到人与自然、体内脏腑气血阴阳平衡统一,便是综合调养。

3.中医养生三大要点

综合调养作为养生的指导原则之一,主要是告戒人们养生要有整体观念,其要点大致如下,在具体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养宜适度:养生能使人增进健康,延年益寿。但在实际调养过程中,也要适度。无论哪种养生方法,适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所谓适度,就是要恰到好处。简言之,就是养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过分注意保养,则会瞻前顾后,不知所措,稍劳则怕耗气伤神;稍有寒暑之变,便闭门不出;以为食养可益寿,便强食肥鲜;恐惧肥甘厚腻,而节食少餐,如此等等,虽然意求养生,但自己却因为养之太过而受到约束,这也不敢,那也不行。不仅于健康无益,反而有害。所以,养生应该适度,按照生命活动的规律,做到合其常度,才能真正达到“尽终其天年”的目的。

(2)养勿过偏:综合调养应注意不要过偏。过偏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认为“补”即是养。于是,饮食则强调营养,食必进补;为求得延年益寿,还以补益药物为辅助;起居则强调安逸,以静养为第一措施;当然,食补、药补、静养都是养生的有效措施,但用之太偏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则也会影响健康。食补太过则营养过剩,药补太过则会发生阴阳偏盛,过分静养,只逸不劳则动静失调,都会使机体新陈代谢产生失调。另一种情况是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只强调“动则不衰”,而使机体超负荷运动,消耗大于供给,忽略了动静结合,劳逸适度,同样会使新陈代谢失调,虽然主观愿望是想养生益寿,但是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所以,综合调养主张动静结合、劳逸结合、补泻结合、形神共养,要从机体全身着眼,进行调养,不可失之过偏,过偏则失去了养生意义,虽有延年益寿的愿望,也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3)审因施养:综合调养在强调全面、协调、适度的同时,强调养宜有针对性。所谓审因施养,就是指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一般说来,可因人、因时、因地不同而分别施养。不能干人一面,统而论之。

4.养生要持之以恒

恒,就是持久、经常的意思。养生保健不仅要方法合适,而且要经常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不断改善体质。只有持之以恒的进行调摄,才能达到目的。主要要做到以下三点:

(1)养生贯穿一生:在人的一生中,各种因素都会影响最终寿命的长短,因此,养生必须贯穿人生的自始至终。中国古代养生家非常重视整体养生法。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刘完素提出一生“养、治、保、延”的摄生思想。明代张景岳特别强调胎孕养生保健和中年调理的重要性。他指出为人父母者,生命出生之前常为一生寿夭强弱的决定性时期,应当高度重视节欲节饮,以保全精血,造福后代。根据少年的生理特点,小儿要多补肾,通过后天作用补先天不足。保全真元之气对中年健壮,有重要意义。人在成年时期是一生之中的兴旺阶段,专家提出:“宜治病之药,当减其毒,以全其真”。这种“减毒”预防伤害人体正气的思想,对于预防早衰有重要作用。通过中年的调整修养,为进入老年期作好准备。人到老年,生理功能开始减退,应该内养精、气、神,外避六淫之邪,保其正气,济其衰弱。对于高龄之人,可视其阴阳气血之虚实,有针对性的采取保健措施,适当锻炼,辅助以药养和食疗,有益于延年益寿。古人的这种整体养生思想比较符合现代对人体生命和养生的认识。

(2)练功贵在精专: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很多,要根据自己各方面的情况,合理选择。一旦选定以后,就要专一、精练,切忌见异思迁,朝秦暮楚。因为每一种*都有自身规律,专一精练能强化生命运动的节律,提高生命运动的有序化程度。如果同时练几种*对每一*都学不深透,则起不到健身作用,而且各种*的规律不完全相同,互有干扰,会影响生命活动的有序化,身体健康水平不可能提高。

古人云:“药无贵贱,中病者良;法无优劣,契机者妙。”练功要想有益健康,就得遵循各种*的自身规律,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专心致志去练,不可急于求成,练得过多过猛。只要树立正确态度,做到“三心”,即信心、专心、恒心,掌握正确的方法,勤学苦练,细心体会,一定能取得强身健体的效果。

(3)养生重在生活化:提倡养生生活化,就是要积极主动的把养生方法溶化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为作、息、坐、卧、衣、食、住、行等等,必须符合人体生理特点,自然和社会的规律,才能给我们的工作、学习和健康带来更多的益处。养生是人类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日常生活中处处都可以养生,只要把养生保健的思想深深扎根于生活之中,掌握健身方法,就可以做到防病健身,祛病延年,提高健康水平。

关于养生之道,中医有悠久的历史,经过历代医学家和养生学家对养生理论和实践的不断继承与创新,中医的养生学日臻成熟与完善,形成了丰富而系统的理论、博大而精深的内涵、独特而实用的经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的长寿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对世界保健康复医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引自延边人民出版社《防病高手》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文档

中国人民中医养生保健

简介:《中医养生保健研究》是2009年10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谭兴贵。本书详细的介绍了中医养生的知识和保健的方法。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