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医养生几大原则包括哪些

来源:懂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03-27 10:14:17
文档

中医养生几大原则包括哪些

中医养生四大要素:1. 顺应自然:根据天气变化,春保肝、夏养心等,达到保健效果。2. 形神共养:静以养神,动以养形。修性怡神,保持乐观安静、心平气和的精神状态。3. 调养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调节饮食、药物调理、精神调摄、针灸推拿等方法健运脾胃,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4. 保精护肾:精为生长发育基础,精化气,气生神,神御形,通过保护精和肾,延缓身体衰老。
推荐度:
导读中医养生四大要素:1. 顺应自然:根据天气变化,春保肝、夏养心等,达到保健效果。2. 形神共养:静以养神,动以养形。修性怡神,保持乐观安静、心平气和的精神状态。3. 调养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调节饮食、药物调理、精神调摄、针灸推拿等方法健运脾胃,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4. 保精护肾:精为生长发育基础,精化气,气生神,神御形,通过保护精和肾,延缓身体衰老。

中医养生四大要素:

1. 顺应自然:根据天气变化,春保肝、夏养心等,达到保健效果。

2. 形神共养:静以养神,动以养形。修性怡神,保持乐观安静、心平气和的精神状态。

3. 调养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调节饮食、药物调理、精神调摄、针灸推拿等方法健运脾胃,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4. 保精护肾:精为生长发育基础,精化气,气生神,神御形,通过保护精和肾,延缓身体衰老。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是以“和为贵,通为本,收为先”为核心,指导人们如何保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首先是“和为贵”,强调万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是健康的基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协调内外、身心,避免过度消耗精气神,养成良好的情绪和行为习惯,从根本上保护身体健康。
其次是“通为本”,主张通达经脉,身心通畅,防止病邪侵入和发生。通常通过运动、按摩、针灸等方法来调整身体机能,促进气血畅通,增强免疫力。同时,中医注重调整饮食和作息习惯,保证营养均衡,规律作息,调整身体自身的节律,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最后是“收为先”,强调预防胜于治疗,重视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避免病情加重。要做好常规体检和自我观察,及时调整身体状况,预防可能出现的疾病。在疾病的治疗方面,中医强调基本调理、缓解症状、调整体质三者相结合,高度重视根据病人的个体情况进行治疗。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是一种综合性的理论体系,注重以人为本,强调自我调适和预防为主,同时辅以中药、针灸、按摩等医疗手段,从而达到身心健康、长寿延年的效果。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是以“和为贵,通为本,收为先”为核心,指导人们如何保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首先是“和为贵”,强调万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是健康的基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协调内外、身心,避免过度消耗精气神,养成良好的情绪和行为习惯,从根本上保护身体健康。
其次是“通为本”,主张通达经脉,身心通畅,防止病邪侵入和发生。通常通过运动、按摩、针灸等方法来调整身体机能,促进气血畅通,增强免疫力。同时,中医注重调整饮食和作息习惯,保证营养均衡,规律作息,调整身体自身的节律,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最后是“收为先”,强调预防胜于治疗,重视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避免病情加重。要做好常规体检和自我观察,及时调整身体状况,预防可能出现的疾病。在疾病的治疗方面,中医强调基本调理、缓解症状、调整体质三者相结合,高度重视根据病人的个体情况进行治疗。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是一种综合性的理论体系,注重以人为本,强调自我调适和预防为主,同时辅以中药、针灸、按摩等医疗手段,从而达到身心健康、长寿延年的效果。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是以“和为贵,通为本,收为先”为核心,指导人们如何保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首先是“和为贵”,强调万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是健康的基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协调内外、身心,避免过度消耗精气神,养成良好的情绪和行为习惯,从根本上保护身体健康。
其次是“通为本”,主张通达经脉,身心通畅,防止病邪侵入和发生。通常通过运动、按摩、针灸等方法来调整身体机能,促进气血畅通,增强免疫力。同时,中医注重调整饮食和作息习惯,保证营养均衡,规律作息,调整身体自身的节律,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最后是“收为先”,强调预防胜于治疗,重视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避免病情加重。要做好常规体检和自我观察,及时调整身体状况,预防可能出现的疾病。在疾病的治疗方面,中医强调基本调理、缓解症状、调整体质三者相结合,高度重视根据病人的个体情况进行治疗。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是一种综合性的理论体系,注重以人为本,强调自我调适和预防为主,同时辅以中药、针灸、按摩等医疗手段,从而达到身心健康、长寿延年的效果。

2021医疗卫生中医学重点考点:中医基础理论之养生与寿夭


在中医事业单位考试中,中医基础理论约占中医学的13%,其中第十六章养生与寿夭在历年考试中考查较少,多为A1型题,喜欢考查:养生原则。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掌握本章的考查方式,的老师对中医基础理论第十六章养生与寿夭的常考知识点结合例题做了如下总结。

考点一:养生的原则

养生的原则包括:顺应自然、形神共养、保精护肾、调养脾胃。考查方式多和养生的方法相混淆。

例题:

1.下列哪项不属于养生的原则:

A.顺应自然 B.形神共养

C.保精固肾 D.锻炼身体

1.答案:D。

考点二:养生的方法

1.扶助机体正气:①顺应自然;②调畅情志;③饮食有节;④起居有常;⑤锻炼身体。

2.防止病邪侵害:①避其邪气;②药物预防。

该考点多和养生的原则相混淆,另外直接考查扶助机体正气及防止病邪侵害对应的具体养生方法。

例题:

1.下列哪项不属于养生方法:

A调畅情志 B.形神共养

C.饮食有节 D.锻炼身体

1.答案:B。

2.下列哪项不属于扶助机体正气的养生方法:

A.调畅情志 B.饮食有节

C.药物预防 D.锻炼身体

2.答案:C。

考点三:寿夭的规律

《灵枢·天年》:“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该考点常结合内经原文考查,让我们判断各年龄段生理情况。

例题:

1.《灵枢·天年》中提出“好趋”是哪个年龄段:

A.十岁 B.二十岁

C.三十岁 D.四十岁

1.答案:B。

2.《灵枢·天年》中提出六十岁的寿夭规律为:

A.肝气始衰 B.心气始衰

C.脾气虚 D.肺气衰

2.答案:B。

考点四:寿夭的发生和发展的机制

1.阴阳失调、五脏虚衰、精气不足为本。

2.情志失调、痰瘀毒内生为标。

该考点考查方式多为寿夭标和本对应的机制。

例题:

1.寿夭的发生和发展的机制分为表和本,下列不属于寿夭之本的是:

A.阴阳失调 B.五脏虚衰

C.精气不足 D.情志失调

1.答案:D。

2021医疗卫生中医学重点考点:中医基础理论之养生与寿夭


在中医事业单位考试中,中医基础理论约占中医学的13%,其中第十六章养生与寿夭在历年考试中考查较少,多为A1型题,喜欢考查:养生原则。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掌握本章的考查方式,的老师对中医基础理论第十六章养生与寿夭的常考知识点结合例题做了如下总结。

考点一:养生的原则

养生的原则包括:顺应自然、形神共养、保精护肾、调养脾胃。考查方式多和养生的方法相混淆。

例题:

1.下列哪项不属于养生的原则:

A.顺应自然 B.形神共养

C.保精固肾 D.锻炼身体

1.答案:D。

考点二:养生的方法

1.扶助机体正气:①顺应自然;②调畅情志;③饮食有节;④起居有常;⑤锻炼身体。

2.防止病邪侵害:①避其邪气;②药物预防。

该考点多和养生的原则相混淆,另外直接考查扶助机体正气及防止病邪侵害对应的具体养生方法。

例题:

1.下列哪项不属于养生方法:

A调畅情志 B.形神共养

C.饮食有节 D.锻炼身体

1.答案:B。

2.下列哪项不属于扶助机体正气的养生方法:

A.调畅情志 B.饮食有节

C.药物预防 D.锻炼身体

2.答案:C。

考点三:寿夭的规律

《灵枢·天年》:“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该考点常结合内经原文考查,让我们判断各年龄段生理情况。

例题:

1.《灵枢·天年》中提出“好趋”是哪个年龄段:

A.十岁 B.二十岁

C.三十岁 D.四十岁

1.答案:B。

2.《灵枢·天年》中提出六十岁的寿夭规律为:

A.肝气始衰 B.心气始衰

C.脾气虚 D.肺气衰

2.答案:B。

考点四:寿夭的发生和发展的机制

1.阴阳失调、五脏虚衰、精气不足为本。

2.情志失调、痰瘀毒内生为标。

该考点考查方式多为寿夭标和本对应的机制。

例题:

1.寿夭的发生和发展的机制分为表和本,下列不属于寿夭之本的是:

A.阴阳失调 B.五脏虚衰

C.精气不足 D.情志失调

1.答案:D。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如下:

1、顺应自然。

天人相应,是中医整体观念的集中体现。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以“天地之气,四时之法成”,因此必须顺应天时。春天保肝、夏天养心、长夏健脾、秋季润肺、冬季护肾,天人合一。这种根据四时气候变化而保健调摄的方法,就是天人相应,顺乎自然养生原则的体现。

2、形神共养。

中医养生学主张静以养神,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就是通过清净养神、修性怡神,气功练神等方法,以保持神气的宁静和“恬淡虚无”的精神境界,即摒除一切有害的情绪波动,保持乐观安静、心平气和的精神状态,动以养形是指通过形体锻炼、劳动、散步、引导、按摩等。

3、调养脾胃。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之健康和寿夭的重要因素。其中调养脾胃的关键是饮食调节,做到寒热适中,饥饱有度,营养全面,清洁卫生,既保护脾胃功能不受侵害,又保证人体所需营养物质充足平衡。

中医养生的意义:

1、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养生和生活的关系决定了养生观点的多面性。

2、中医学对众多疾病的治疗效果,成为其存在的疗效基础。中医学完整的体系,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这成为中医学存在的文化基础,或者说因为中医文化的存在。中西医结合,更主要的是表现在临床上中西医技术的同时独立使用。

3、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如下:

1、顺应自然。

天人相应,是中医整体观念的集中体现。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以“天地之气,四时之法成”,因此必须顺应天时。春天保肝、夏天养心、长夏健脾、秋季润肺、冬季护肾,天人合一。这种根据四时气候变化而保健调摄的方法,就是天人相应,顺乎自然养生原则的体现。

2、形神共养。

中医养生学主张静以养神,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就是通过清净养神、修性怡神,气功练神等方法,以保持神气的宁静和“恬淡虚无”的精神境界,即摒除一切有害的情绪波动,保持乐观安静、心平气和的精神状态,动以养形是指通过形体锻炼、劳动、散步、引导、按摩等。

3、调养脾胃。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之健康和寿夭的重要因素。其中调养脾胃的关键是饮食调节,做到寒热适中,饥饱有度,营养全面,清洁卫生,既保护脾胃功能不受侵害,又保证人体所需营养物质充足平衡。

中医养生的意义:

1、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养生和生活的关系决定了养生观点的多面性。

2、中医学对众多疾病的治疗效果,成为其存在的疗效基础。中医学完整的体系,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这成为中医学存在的文化基础,或者说因为中医文化的存在。中西医结合,更主要的是表现在临床上中西医技术的同时独立使用。

3、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如下:

1、顺应自然。

天人相应,是中医整体观念的集中体现。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以“天地之气,四时之法成”,因此必须顺应天时。春天保肝、夏天养心、长夏健脾、秋季润肺、冬季护肾,天人合一。这种根据四时气候变化而保健调摄的方法,就是天人相应,顺乎自然养生原则的体现。

2、形神共养。

中医养生学主张静以养神,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就是通过清净养神、修性怡神,气功练神等方法,以保持神气的宁静和“恬淡虚无”的精神境界,即摒除一切有害的情绪波动,保持乐观安静、心平气和的精神状态,动以养形是指通过形体锻炼、劳动、散步、引导、按摩等。

3、调养脾胃。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之健康和寿夭的重要因素。其中调养脾胃的关键是饮食调节,做到寒热适中,饥饱有度,营养全面,清洁卫生,既保护脾胃功能不受侵害,又保证人体所需营养物质充足平衡。

中医养生的意义:

1、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养生和生活的关系决定了养生观点的多面性。

2、中医学对众多疾病的治疗效果,成为其存在的疗效基础。中医学完整的体系,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这成为中医学存在的文化基础,或者说因为中医文化的存在。中西医结合,更主要的是表现在临床上中西医技术的同时独立使用。

3、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中医养生的七个基本原则是什么

摘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历代养生家和医家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其养生之道在顺应、养性、动形、静神、温补、培元、调气、药饵、食养等方面各有所长,从而形成了各有侧重、自成体系的诸多学术流派。这些养生流派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构建起了传统养生学的文化宝库。中医养生九大流派有哪些?中医养生的七个基本原则是什么?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中医养生九大流派有哪些
一、食养学派:饮食有节药膳调养。
食养学派主张食养、食补、食疗,通过研究食物的性能,以合理饮食来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内经》较早记载了食养的概念:“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并认识到饮食营养的重要性:“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说明饮食为人体必不可缺的营养物质。历代医家非常重视饮食保健,孙思邈奠定了我国食养学基础,提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药性刚烈,犹若御兵”;“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疾者,可谓良工”。这一思想对后世食疗学派的医家、养生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孙思邈的弟子孟诜堪称世界食疗的鼻祖,其所著《食疗本草》是我国和世界现存最早的一部食疗专著,“药补不如食补”,“是药三分毒”。孟诜提倡“祛邪用药,补养用食”。强调食疗既可避免药物偏性,又可维护身体健康。南唐陈士良对其继承和发展,写成《食性本草》。继之,忽思慧的《饮膳正要》、贾铭的《饮食须知》、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等食养著作都丰富了食养学派的饮食养生内容,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食养学派的历代医家都主张药疗不如食疗,并强调饮食养生保健应意谨和五味、按时节量、避免偏嗜、宜清洁忌厚味,才能保证机体健康,防止疾病发生,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二、养性学派:修养道德调摄精神。
养性学派是西汉以后,历代儒生把孔孟学说中的道德修养及中和观等思想与中医养生方法相结合而逐渐形成的。该学派强调精神调摄、主张饮食调养,重视起居护养,为历代养生家和医家所遵循。
孔子最先提出“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的观点,并且提出君子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孟子将其具体化提出要“善养吾浩然之气”,“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都是强调养生首要养心并调摄精神减少*。
董仲舒将养生与中庸思想结合,强调养气与中和:“循天之道,以养其身,中者??能以中和养身者,其寿极命”(《春秋繁露》)。《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所以能年皆度百岁。”
孙思邈继承和发展《内经》治未病思想,在《千金要方·养性序》中反复强调“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可见养性的目的是为了祛病延年。故后世凡重视道德修养的养生家无不推崇孔、孟与孙思邈而形成一派。继之,经过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补充发挥,儒家养生学说更加盛行。
三、药饵学派:药物养生轻身延年。
药饵学派的养生思想萌发于《山海经》,启发于《神农本草经》。该学派认为药物养生应当采用立方平和、量体选药、重在脾肾、因时药养、因人调养等合理的辨证施养原则,才能祛病强身,益寿延年。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系统总结了我国汉代以前的药物理论和治病、养生保健的用药经验。宋金元时期,有关药物养生的理论有了重要的发展,如著名医学家陈直、邹铉明确指出,老年药物养生应着眼于培补先、后天之本,观其书中常用之品如地黄、枸杞、胡桃肉、首乌等,皆为补肾益精、健脾理气之药,为后世抗衰延寿方药研究留下了宝贵遗产。
到了明代,进入药饵学派养生思想发展的全盛时期,以赵献可、张景岳为代表的温补学派,主张用温补药物峻补真火。李时珍推崇李东恒脾胃之说,其著作《本草纲目》尖锐地批判了服用金石长生不老之谬误,推崇动植物药养生,同时强调动植物药的养生功用,如芡实“其功胜于乳石也”;鹿则“纯阳多寿之物,能通督脉,又食草,故其肉有益无损”。清代养生家继承历代药饵养生的经验,如徐大椿强调了当审体质盛衰、阴阳消长、择和平纯粹之品、“稍为资助”的药饵原则。
四、动形学派:动以养形动则不衰。
动形学派是主张适度运动的养生学派。动形以养生的思想始于《吕氏春秋》,其学派形成于汉唐,后世不断创新和发展。动形学派认为,形体的动静盛衰关系着精、气、神的衰旺存亡。形体动则脾胃健运、精气周流,生命力旺盛而不衰。
以动养形始于庄子。老庄认为静可以长生,但道家意守丹田的养生方法,实是静中有动,以达到运行气血、和调阴阳的目的。后世各派气功多源于老庄。《素问·上古天真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论述正是对养生基本原则的概括,导引术则是“和于术数”养生法之一。
张仲景进一步阐述了导引在养生防病上的意义,指出“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勿令九窍闭塞”(《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华佗养生有道,“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后汉书·华佗传》)。他创立的“五禽戏”,把导引术向前推进了一步,并从理论上进一步阐述了动形养生的道理。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论述道:“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劳勿过极”。继之,宋代创立“八段锦”,明清太极拳盛行,以及近年兴起的各种运动、舞蹈、体操等锻炼形体的方法,都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养形之法。
五、培元学派:养元节欲固本培元。
培元学派强调治病防病要注重元气的培补,认为元气禀于先天,若后天充盛五脏安和,则精得养。故惜元、保元即是通过养五脏不使其过伤,调情志不使其过极,忌劳伤不使其过耗,以达到固护元气、养生长寿的目的。
“元气流行者寿,元气滞者夭(《医学入门·诸气门》)”。历代医家强调惜元存精,十分重视元气与寿命的关系。《内经》指出:“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素问·痿论》)。”欲求健康长寿,宜从慎起居、节房事做起。后世医家多从《内经》之旨,主张节欲养元。葛洪将保元作为长寿的一条养生法则:“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保精(《抱朴子内篇》)。”培补元气是延缓衰老的基础,明代祁门名医汪机主张培元固本、扶正防邪,并发明“营卫一气说”,使朱丹溪的养阴与李皋的补气在理论和治疗上达到统一,其《石山医案》中的参、芪不仅补阳亦能补阴的观点,补充扩大了培补元气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意义。
徐春甫亦强调治病必须保重脾胃元气,著《古今医统大全》等,提出“治病不查脾胃之虚实,不足以为太医”。此外,慎用药物也是固护元气的重要方面,张景岳提出“有是病而用是药,则病受之矣;无是病而用是药,则元气受之矣(《景岳全书》)”。龚廷贤则提出“惜元气”的三字箴言,指出元气与衰老的关系,著有《寿世保元》。
六、顺应学派:顺应自然因时养生。
顺应学派是主张顺应四时自然规律变化而养生的学派。顺应学派认为只有主动掌握外界变化规律防御外邪侵袭,以养生、养长、养收、养藏,才能养生防病,延年益寿。
老庄首先提出“顺乎自然”的养生理论和方法。《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避邪不至,长生久视。”说明了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的重要性。朱丹溪亦指出:“善摄养者??各自珍摄,以保天和(《格致余论》)。”故养老之法,必然要依天和、顾四时变化而摄养。此外,邱处机深通医术、精于养生,其养生专著《摄生消息论》从不同角度对四时精神调养、起居调摄、饮食保健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万全亦认为,天地万物阴阳和则平,阴阳失调便不和,“如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凡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宜避之,不可恃其强健而不畏也(《养生四要·法时》)”。皆是主张起居规律应随季节不同变更,以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的消长保持协调统一。
七、温补学派:温养阳气补益脾土。
温补学派的养生思想源于《内经》,其所确立的防病治病原则为历代医家临证所取法。该学派医家结合自己的临床诊治经验,阐述脾肾命门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指出养身防病要从“先天命门水火”及“后天脾胃”着手。
温补学派主张防病治病立足于先后天之本,是善用甘温补益之法为特色的医学流派。《内经》提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灵枢·脉度》)”;“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衰者补之??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这些有关温补的祛病养生原则为后世医家所发挥。李东垣《脾胃论·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认为脾胃功能正常元气就充沛,脏腑组织功能健旺人体就健康。
明代薛己主张脾肾并重,以脾胃为主;赵献可倡肾命水火说,由于“命门无形之火,在两肾有形之中(《医贯·内经十二官论》)”,故习用六味地黄丸及八味地黄丸,补肾水命火;孙一奎认为肾间动气为生生不息之根,三焦相火为元气之别使,故温养阳气就显得十分重要。清代叶天士亦认为“脾胃为病,最详李东垣”,提出“补肾不如补脾”,并在继承李杲“温养脾胃之气”的治法基础上,增加了“养胃阴”的治法。
八、静神学派:静以养神无欲则安。
静神学派是以长生不老为养生目的,以返璞归真、清静无为、无欲则安为养生指导思想,主张贵柔,提倡导引调气、形神兼养的静态养生派。
静神学派主张养生以静养精神为主,清静无为,静中有动。老、庄道家一派“深根固抵,长生久视”的思想对静神学派影响直接,他们崇尚自然,要求返璞归真,顺应自然,以静为主。老子《道德经》说:“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将为不死药。”指出思想要安静、清闲,不要有过多*,才能使神志健全,精气内守而益寿延年。庄子继承老子思想,阐述了静以养神、养精的道理,“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庄子·天道》)”。后来《内经》中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素问·上古天真论》)”等静养原则都是由此发展而来。
中医养生流派始于道家分流,许多信奉老庄思想的学者方士,一方面大力提倡导引、吐纳等养生方法,另一方面又从防病强身的实际出发,将老庄养生思想加以整理提高。如嵇康的《养生论》指出:“智上于恬,性足于和。”认为物欲为养生之大碍,从而提出“养之以和”。之后,万全《养生四要》首列寡欲为养生学之第一要义,强调“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可谓知养生矣(《养生四要·寡欲第一》)”。其《养生四要·慎动》中亦强调“??故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七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故历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养神,有“太上养神,其次养形”之说。
九、调气学派:调摄真气保养生命。
调气以养生的思想始萌于《管子》,其学派则形成于汉唐,发展于后世诸家。调气学派认为,气贵运行不息,升降有常,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及寿夭的关键。
最早倡导调气以养生的管仲主张调养内气,使之聚则精不散。《管子》云:“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指出了气是人体生成及生命活动的基础。《内经》指出:“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说明真气与人体的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孙思邈则在《千金方》中对调气进行了专篇论述,引用彭祖之语“行气不已,亦可得长年”来说明调气可以延年,并记载了彭祖的“和神导气之法”。
刘完素则注重气、精的保养,尤其重视元气,在养生方法上主张养气和调气。养生家还认为调气最忌暴怒,如曹庭栋“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心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老年人虽身值可怒,当思事与身孰重,一转念间,可以涣然冰释”。指出了怒则气机逆乱且伤气伤身。
中医养生的七个基本原则是什么
1、调阴阳,使阴阳调和,阴平阳秘,即可使人体筋脉和顺,骨髓坚固,气血畅顺,内外就能协调,邪气不能侵袭,耳聪目明。
2、和脏腑,是指使人体五脏六腑功能相对稳定和协调,由于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以五脏为主体的功能的综合反映,所以,养生首先要协调脏腑的生理功能,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充分发挥其生理功能。
3、通经络,是要使人体的经脉之气畅通无阻。人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由于经脉纵横交错,出入表里,贯通上下,内联五脏六腑,外至皮肤肌肉。通过经络的沟通和联系,人体的气血才能流通,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倘若气血不流通,脏_之间的各种联系就要发生障碍,疾病即可发生。
4、保阴精,在精气神三者之间,精是生命的基础,因为“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若精亏则体弱神衰,脏腑机能失调,百邪易侵。
5、重养神,《黄帝内经》明确指出:“得神着昌,失神者亡”,中医学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它统御精气,是生命存亡的根本。在生命过程中,神易于动而至耗,难于静而内守。因此,历代养生家有不少人都主张以静养安神来健身防病,抗袁老。
6、顺天时,所顺天时,就是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使之与外界的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从而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7、调气机,《黄帝内经》中指出“百病生于气”的论点。这里的气是指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四种运动形式,气机的病变关系到全身的病变,要保养好生命,必须注意观察气在体内的运行是否正常,当升则升,当将则将,要出则出,要进则进,一定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中医养生的七个基本原则是什么

摘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历代养生家和医家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其养生之道在顺应、养性、动形、静神、温补、培元、调气、药饵、食养等方面各有所长,从而形成了各有侧重、自成体系的诸多学术流派。这些养生流派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构建起了传统养生学的文化宝库。中医养生九大流派有哪些?中医养生的七个基本原则是什么?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中医养生九大流派有哪些
一、食养学派:饮食有节药膳调养。
食养学派主张食养、食补、食疗,通过研究食物的性能,以合理饮食来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内经》较早记载了食养的概念:“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并认识到饮食营养的重要性:“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说明饮食为人体必不可缺的营养物质。历代医家非常重视饮食保健,孙思邈奠定了我国食养学基础,提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药性刚烈,犹若御兵”;“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疾者,可谓良工”。这一思想对后世食疗学派的医家、养生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孙思邈的弟子孟诜堪称世界食疗的鼻祖,其所著《食疗本草》是我国和世界现存最早的一部食疗专著,“药补不如食补”,“是药三分毒”。孟诜提倡“祛邪用药,补养用食”。强调食疗既可避免药物偏性,又可维护身体健康。南唐陈士良对其继承和发展,写成《食性本草》。继之,忽思慧的《饮膳正要》、贾铭的《饮食须知》、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等食养著作都丰富了食养学派的饮食养生内容,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食养学派的历代医家都主张药疗不如食疗,并强调饮食养生保健应意谨和五味、按时节量、避免偏嗜、宜清洁忌厚味,才能保证机体健康,防止疾病发生,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二、养性学派:修养道德调摄精神。
养性学派是西汉以后,历代儒生把孔孟学说中的道德修养及中和观等思想与中医养生方法相结合而逐渐形成的。该学派强调精神调摄、主张饮食调养,重视起居护养,为历代养生家和医家所遵循。
孔子最先提出“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的观点,并且提出君子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孟子将其具体化提出要“善养吾浩然之气”,“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都是强调养生首要养心并调摄精神减少*。
董仲舒将养生与中庸思想结合,强调养气与中和:“循天之道,以养其身,中者??能以中和养身者,其寿极命”(《春秋繁露》)。《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所以能年皆度百岁。”
孙思邈继承和发展《内经》治未病思想,在《千金要方·养性序》中反复强调“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可见养性的目的是为了祛病延年。故后世凡重视道德修养的养生家无不推崇孔、孟与孙思邈而形成一派。继之,经过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补充发挥,儒家养生学说更加盛行。
三、药饵学派:药物养生轻身延年。
药饵学派的养生思想萌发于《山海经》,启发于《神农本草经》。该学派认为药物养生应当采用立方平和、量体选药、重在脾肾、因时药养、因人调养等合理的辨证施养原则,才能祛病强身,益寿延年。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系统总结了我国汉代以前的药物理论和治病、养生保健的用药经验。宋金元时期,有关药物养生的理论有了重要的发展,如著名医学家陈直、邹铉明确指出,老年药物养生应着眼于培补先、后天之本,观其书中常用之品如地黄、枸杞、胡桃肉、首乌等,皆为补肾益精、健脾理气之药,为后世抗衰延寿方药研究留下了宝贵遗产。
到了明代,进入药饵学派养生思想发展的全盛时期,以赵献可、张景岳为代表的温补学派,主张用温补药物峻补真火。李时珍推崇李东恒脾胃之说,其著作《本草纲目》尖锐地批判了服用金石长生不老之谬误,推崇动植物药养生,同时强调动植物药的养生功用,如芡实“其功胜于乳石也”;鹿则“纯阳多寿之物,能通督脉,又食草,故其肉有益无损”。清代养生家继承历代药饵养生的经验,如徐大椿强调了当审体质盛衰、阴阳消长、择和平纯粹之品、“稍为资助”的药饵原则。
四、动形学派:动以养形动则不衰。
动形学派是主张适度运动的养生学派。动形以养生的思想始于《吕氏春秋》,其学派形成于汉唐,后世不断创新和发展。动形学派认为,形体的动静盛衰关系着精、气、神的衰旺存亡。形体动则脾胃健运、精气周流,生命力旺盛而不衰。
以动养形始于庄子。老庄认为静可以长生,但道家意守丹田的养生方法,实是静中有动,以达到运行气血、和调阴阳的目的。后世各派气功多源于老庄。《素问·上古天真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论述正是对养生基本原则的概括,导引术则是“和于术数”养生法之一。
张仲景进一步阐述了导引在养生防病上的意义,指出“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勿令九窍闭塞”(《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华佗养生有道,“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后汉书·华佗传》)。他创立的“五禽戏”,把导引术向前推进了一步,并从理论上进一步阐述了动形养生的道理。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论述道:“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劳勿过极”。继之,宋代创立“八段锦”,明清太极拳盛行,以及近年兴起的各种运动、舞蹈、体操等锻炼形体的方法,都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养形之法。
五、培元学派:养元节欲固本培元。
培元学派强调治病防病要注重元气的培补,认为元气禀于先天,若后天充盛五脏安和,则精得养。故惜元、保元即是通过养五脏不使其过伤,调情志不使其过极,忌劳伤不使其过耗,以达到固护元气、养生长寿的目的。
“元气流行者寿,元气滞者夭(《医学入门·诸气门》)”。历代医家强调惜元存精,十分重视元气与寿命的关系。《内经》指出:“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素问·痿论》)。”欲求健康长寿,宜从慎起居、节房事做起。后世医家多从《内经》之旨,主张节欲养元。葛洪将保元作为长寿的一条养生法则:“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保精(《抱朴子内篇》)。”培补元气是延缓衰老的基础,明代祁门名医汪机主张培元固本、扶正防邪,并发明“营卫一气说”,使朱丹溪的养阴与李皋的补气在理论和治疗上达到统一,其《石山医案》中的参、芪不仅补阳亦能补阴的观点,补充扩大了培补元气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意义。
徐春甫亦强调治病必须保重脾胃元气,著《古今医统大全》等,提出“治病不查脾胃之虚实,不足以为太医”。此外,慎用药物也是固护元气的重要方面,张景岳提出“有是病而用是药,则病受之矣;无是病而用是药,则元气受之矣(《景岳全书》)”。龚廷贤则提出“惜元气”的三字箴言,指出元气与衰老的关系,著有《寿世保元》。
六、顺应学派:顺应自然因时养生。
顺应学派是主张顺应四时自然规律变化而养生的学派。顺应学派认为只有主动掌握外界变化规律防御外邪侵袭,以养生、养长、养收、养藏,才能养生防病,延年益寿。
老庄首先提出“顺乎自然”的养生理论和方法。《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避邪不至,长生久视。”说明了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的重要性。朱丹溪亦指出:“善摄养者??各自珍摄,以保天和(《格致余论》)。”故养老之法,必然要依天和、顾四时变化而摄养。此外,邱处机深通医术、精于养生,其养生专著《摄生消息论》从不同角度对四时精神调养、起居调摄、饮食保健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万全亦认为,天地万物阴阳和则平,阴阳失调便不和,“如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凡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宜避之,不可恃其强健而不畏也(《养生四要·法时》)”。皆是主张起居规律应随季节不同变更,以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的消长保持协调统一。
七、温补学派:温养阳气补益脾土。
温补学派的养生思想源于《内经》,其所确立的防病治病原则为历代医家临证所取法。该学派医家结合自己的临床诊治经验,阐述脾肾命门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指出养身防病要从“先天命门水火”及“后天脾胃”着手。
温补学派主张防病治病立足于先后天之本,是善用甘温补益之法为特色的医学流派。《内经》提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灵枢·脉度》)”;“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衰者补之??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这些有关温补的祛病养生原则为后世医家所发挥。李东垣《脾胃论·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认为脾胃功能正常元气就充沛,脏腑组织功能健旺人体就健康。
明代薛己主张脾肾并重,以脾胃为主;赵献可倡肾命水火说,由于“命门无形之火,在两肾有形之中(《医贯·内经十二官论》)”,故习用六味地黄丸及八味地黄丸,补肾水命火;孙一奎认为肾间动气为生生不息之根,三焦相火为元气之别使,故温养阳气就显得十分重要。清代叶天士亦认为“脾胃为病,最详李东垣”,提出“补肾不如补脾”,并在继承李杲“温养脾胃之气”的治法基础上,增加了“养胃阴”的治法。
八、静神学派:静以养神无欲则安。
静神学派是以长生不老为养生目的,以返璞归真、清静无为、无欲则安为养生指导思想,主张贵柔,提倡导引调气、形神兼养的静态养生派。
静神学派主张养生以静养精神为主,清静无为,静中有动。老、庄道家一派“深根固抵,长生久视”的思想对静神学派影响直接,他们崇尚自然,要求返璞归真,顺应自然,以静为主。老子《道德经》说:“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将为不死药。”指出思想要安静、清闲,不要有过多*,才能使神志健全,精气内守而益寿延年。庄子继承老子思想,阐述了静以养神、养精的道理,“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庄子·天道》)”。后来《内经》中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素问·上古天真论》)”等静养原则都是由此发展而来。
中医养生流派始于道家分流,许多信奉老庄思想的学者方士,一方面大力提倡导引、吐纳等养生方法,另一方面又从防病强身的实际出发,将老庄养生思想加以整理提高。如嵇康的《养生论》指出:“智上于恬,性足于和。”认为物欲为养生之大碍,从而提出“养之以和”。之后,万全《养生四要》首列寡欲为养生学之第一要义,强调“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可谓知养生矣(《养生四要·寡欲第一》)”。其《养生四要·慎动》中亦强调“??故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七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故历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养神,有“太上养神,其次养形”之说。
九、调气学派:调摄真气保养生命。
调气以养生的思想始萌于《管子》,其学派则形成于汉唐,发展于后世诸家。调气学派认为,气贵运行不息,升降有常,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及寿夭的关键。
最早倡导调气以养生的管仲主张调养内气,使之聚则精不散。《管子》云:“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指出了气是人体生成及生命活动的基础。《内经》指出:“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说明真气与人体的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孙思邈则在《千金方》中对调气进行了专篇论述,引用彭祖之语“行气不已,亦可得长年”来说明调气可以延年,并记载了彭祖的“和神导气之法”。
刘完素则注重气、精的保养,尤其重视元气,在养生方法上主张养气和调气。养生家还认为调气最忌暴怒,如曹庭栋“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心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老年人虽身值可怒,当思事与身孰重,一转念间,可以涣然冰释”。指出了怒则气机逆乱且伤气伤身。
中医养生的七个基本原则是什么
1、调阴阳,使阴阳调和,阴平阳秘,即可使人体筋脉和顺,骨髓坚固,气血畅顺,内外就能协调,邪气不能侵袭,耳聪目明。
2、和脏腑,是指使人体五脏六腑功能相对稳定和协调,由于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以五脏为主体的功能的综合反映,所以,养生首先要协调脏腑的生理功能,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充分发挥其生理功能。
3、通经络,是要使人体的经脉之气畅通无阻。人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由于经脉纵横交错,出入表里,贯通上下,内联五脏六腑,外至皮肤肌肉。通过经络的沟通和联系,人体的气血才能流通,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倘若气血不流通,脏_之间的各种联系就要发生障碍,疾病即可发生。
4、保阴精,在精气神三者之间,精是生命的基础,因为“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若精亏则体弱神衰,脏腑机能失调,百邪易侵。
5、重养神,《黄帝内经》明确指出:“得神着昌,失神者亡”,中医学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它统御精气,是生命存亡的根本。在生命过程中,神易于动而至耗,难于静而内守。因此,历代养生家有不少人都主张以静养安神来健身防病,抗袁老。
6、顺天时,所顺天时,就是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使之与外界的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从而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7、调气机,《黄帝内经》中指出“百病生于气”的论点。这里的气是指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四种运动形式,气机的病变关系到全身的病变,要保养好生命,必须注意观察气在体内的运行是否正常,当升则升,当将则将,要出则出,要进则进,一定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中医养生的七个基本原则是什么

摘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历代养生家和医家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其养生之道在顺应、养性、动形、静神、温补、培元、调气、药饵、食养等方面各有所长,从而形成了各有侧重、自成体系的诸多学术流派。这些养生流派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构建起了传统养生学的文化宝库。中医养生九大流派有哪些?中医养生的七个基本原则是什么?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中医养生九大流派有哪些
一、食养学派:饮食有节药膳调养。
食养学派主张食养、食补、食疗,通过研究食物的性能,以合理饮食来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内经》较早记载了食养的概念:“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并认识到饮食营养的重要性:“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说明饮食为人体必不可缺的营养物质。历代医家非常重视饮食保健,孙思邈奠定了我国食养学基础,提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药性刚烈,犹若御兵”;“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疾者,可谓良工”。这一思想对后世食疗学派的医家、养生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孙思邈的弟子孟诜堪称世界食疗的鼻祖,其所著《食疗本草》是我国和世界现存最早的一部食疗专著,“药补不如食补”,“是药三分毒”。孟诜提倡“祛邪用药,补养用食”。强调食疗既可避免药物偏性,又可维护身体健康。南唐陈士良对其继承和发展,写成《食性本草》。继之,忽思慧的《饮膳正要》、贾铭的《饮食须知》、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等食养著作都丰富了食养学派的饮食养生内容,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食养学派的历代医家都主张药疗不如食疗,并强调饮食养生保健应意谨和五味、按时节量、避免偏嗜、宜清洁忌厚味,才能保证机体健康,防止疾病发生,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二、养性学派:修养道德调摄精神。
养性学派是西汉以后,历代儒生把孔孟学说中的道德修养及中和观等思想与中医养生方法相结合而逐渐形成的。该学派强调精神调摄、主张饮食调养,重视起居护养,为历代养生家和医家所遵循。
孔子最先提出“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的观点,并且提出君子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孟子将其具体化提出要“善养吾浩然之气”,“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都是强调养生首要养心并调摄精神减少*。
董仲舒将养生与中庸思想结合,强调养气与中和:“循天之道,以养其身,中者??能以中和养身者,其寿极命”(《春秋繁露》)。《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所以能年皆度百岁。”
孙思邈继承和发展《内经》治未病思想,在《千金要方·养性序》中反复强调“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可见养性的目的是为了祛病延年。故后世凡重视道德修养的养生家无不推崇孔、孟与孙思邈而形成一派。继之,经过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补充发挥,儒家养生学说更加盛行。
三、药饵学派:药物养生轻身延年。
药饵学派的养生思想萌发于《山海经》,启发于《神农本草经》。该学派认为药物养生应当采用立方平和、量体选药、重在脾肾、因时药养、因人调养等合理的辨证施养原则,才能祛病强身,益寿延年。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系统总结了我国汉代以前的药物理论和治病、养生保健的用药经验。宋金元时期,有关药物养生的理论有了重要的发展,如著名医学家陈直、邹铉明确指出,老年药物养生应着眼于培补先、后天之本,观其书中常用之品如地黄、枸杞、胡桃肉、首乌等,皆为补肾益精、健脾理气之药,为后世抗衰延寿方药研究留下了宝贵遗产。
到了明代,进入药饵学派养生思想发展的全盛时期,以赵献可、张景岳为代表的温补学派,主张用温补药物峻补真火。李时珍推崇李东恒脾胃之说,其著作《本草纲目》尖锐地批判了服用金石长生不老之谬误,推崇动植物药养生,同时强调动植物药的养生功用,如芡实“其功胜于乳石也”;鹿则“纯阳多寿之物,能通督脉,又食草,故其肉有益无损”。清代养生家继承历代药饵养生的经验,如徐大椿强调了当审体质盛衰、阴阳消长、择和平纯粹之品、“稍为资助”的药饵原则。
四、动形学派:动以养形动则不衰。
动形学派是主张适度运动的养生学派。动形以养生的思想始于《吕氏春秋》,其学派形成于汉唐,后世不断创新和发展。动形学派认为,形体的动静盛衰关系着精、气、神的衰旺存亡。形体动则脾胃健运、精气周流,生命力旺盛而不衰。
以动养形始于庄子。老庄认为静可以长生,但道家意守丹田的养生方法,实是静中有动,以达到运行气血、和调阴阳的目的。后世各派气功多源于老庄。《素问·上古天真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论述正是对养生基本原则的概括,导引术则是“和于术数”养生法之一。
张仲景进一步阐述了导引在养生防病上的意义,指出“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勿令九窍闭塞”(《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华佗养生有道,“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后汉书·华佗传》)。他创立的“五禽戏”,把导引术向前推进了一步,并从理论上进一步阐述了动形养生的道理。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论述道:“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劳勿过极”。继之,宋代创立“八段锦”,明清太极拳盛行,以及近年兴起的各种运动、舞蹈、体操等锻炼形体的方法,都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养形之法。
五、培元学派:养元节欲固本培元。
培元学派强调治病防病要注重元气的培补,认为元气禀于先天,若后天充盛五脏安和,则精得养。故惜元、保元即是通过养五脏不使其过伤,调情志不使其过极,忌劳伤不使其过耗,以达到固护元气、养生长寿的目的。
“元气流行者寿,元气滞者夭(《医学入门·诸气门》)”。历代医家强调惜元存精,十分重视元气与寿命的关系。《内经》指出:“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素问·痿论》)。”欲求健康长寿,宜从慎起居、节房事做起。后世医家多从《内经》之旨,主张节欲养元。葛洪将保元作为长寿的一条养生法则:“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保精(《抱朴子内篇》)。”培补元气是延缓衰老的基础,明代祁门名医汪机主张培元固本、扶正防邪,并发明“营卫一气说”,使朱丹溪的养阴与李皋的补气在理论和治疗上达到统一,其《石山医案》中的参、芪不仅补阳亦能补阴的观点,补充扩大了培补元气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意义。
徐春甫亦强调治病必须保重脾胃元气,著《古今医统大全》等,提出“治病不查脾胃之虚实,不足以为太医”。此外,慎用药物也是固护元气的重要方面,张景岳提出“有是病而用是药,则病受之矣;无是病而用是药,则元气受之矣(《景岳全书》)”。龚廷贤则提出“惜元气”的三字箴言,指出元气与衰老的关系,著有《寿世保元》。
六、顺应学派:顺应自然因时养生。
顺应学派是主张顺应四时自然规律变化而养生的学派。顺应学派认为只有主动掌握外界变化规律防御外邪侵袭,以养生、养长、养收、养藏,才能养生防病,延年益寿。
老庄首先提出“顺乎自然”的养生理论和方法。《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避邪不至,长生久视。”说明了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的重要性。朱丹溪亦指出:“善摄养者??各自珍摄,以保天和(《格致余论》)。”故养老之法,必然要依天和、顾四时变化而摄养。此外,邱处机深通医术、精于养生,其养生专著《摄生消息论》从不同角度对四时精神调养、起居调摄、饮食保健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万全亦认为,天地万物阴阳和则平,阴阳失调便不和,“如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凡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宜避之,不可恃其强健而不畏也(《养生四要·法时》)”。皆是主张起居规律应随季节不同变更,以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的消长保持协调统一。
七、温补学派:温养阳气补益脾土。
温补学派的养生思想源于《内经》,其所确立的防病治病原则为历代医家临证所取法。该学派医家结合自己的临床诊治经验,阐述脾肾命门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指出养身防病要从“先天命门水火”及“后天脾胃”着手。
温补学派主张防病治病立足于先后天之本,是善用甘温补益之法为特色的医学流派。《内经》提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灵枢·脉度》)”;“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衰者补之??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这些有关温补的祛病养生原则为后世医家所发挥。李东垣《脾胃论·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认为脾胃功能正常元气就充沛,脏腑组织功能健旺人体就健康。
明代薛己主张脾肾并重,以脾胃为主;赵献可倡肾命水火说,由于“命门无形之火,在两肾有形之中(《医贯·内经十二官论》)”,故习用六味地黄丸及八味地黄丸,补肾水命火;孙一奎认为肾间动气为生生不息之根,三焦相火为元气之别使,故温养阳气就显得十分重要。清代叶天士亦认为“脾胃为病,最详李东垣”,提出“补肾不如补脾”,并在继承李杲“温养脾胃之气”的治法基础上,增加了“养胃阴”的治法。
八、静神学派:静以养神无欲则安。
静神学派是以长生不老为养生目的,以返璞归真、清静无为、无欲则安为养生指导思想,主张贵柔,提倡导引调气、形神兼养的静态养生派。
静神学派主张养生以静养精神为主,清静无为,静中有动。老、庄道家一派“深根固抵,长生久视”的思想对静神学派影响直接,他们崇尚自然,要求返璞归真,顺应自然,以静为主。老子《道德经》说:“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将为不死药。”指出思想要安静、清闲,不要有过多*,才能使神志健全,精气内守而益寿延年。庄子继承老子思想,阐述了静以养神、养精的道理,“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庄子·天道》)”。后来《内经》中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素问·上古天真论》)”等静养原则都是由此发展而来。
中医养生流派始于道家分流,许多信奉老庄思想的学者方士,一方面大力提倡导引、吐纳等养生方法,另一方面又从防病强身的实际出发,将老庄养生思想加以整理提高。如嵇康的《养生论》指出:“智上于恬,性足于和。”认为物欲为养生之大碍,从而提出“养之以和”。之后,万全《养生四要》首列寡欲为养生学之第一要义,强调“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可谓知养生矣(《养生四要·寡欲第一》)”。其《养生四要·慎动》中亦强调“??故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七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故历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养神,有“太上养神,其次养形”之说。
九、调气学派:调摄真气保养生命。
调气以养生的思想始萌于《管子》,其学派则形成于汉唐,发展于后世诸家。调气学派认为,气贵运行不息,升降有常,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及寿夭的关键。
最早倡导调气以养生的管仲主张调养内气,使之聚则精不散。《管子》云:“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指出了气是人体生成及生命活动的基础。《内经》指出:“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说明真气与人体的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孙思邈则在《千金方》中对调气进行了专篇论述,引用彭祖之语“行气不已,亦可得长年”来说明调气可以延年,并记载了彭祖的“和神导气之法”。
刘完素则注重气、精的保养,尤其重视元气,在养生方法上主张养气和调气。养生家还认为调气最忌暴怒,如曹庭栋“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心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老年人虽身值可怒,当思事与身孰重,一转念间,可以涣然冰释”。指出了怒则气机逆乱且伤气伤身。
中医养生的七个基本原则是什么
1、调阴阳,使阴阳调和,阴平阳秘,即可使人体筋脉和顺,骨髓坚固,气血畅顺,内外就能协调,邪气不能侵袭,耳聪目明。
2、和脏腑,是指使人体五脏六腑功能相对稳定和协调,由于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以五脏为主体的功能的综合反映,所以,养生首先要协调脏腑的生理功能,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充分发挥其生理功能。
3、通经络,是要使人体的经脉之气畅通无阻。人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由于经脉纵横交错,出入表里,贯通上下,内联五脏六腑,外至皮肤肌肉。通过经络的沟通和联系,人体的气血才能流通,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倘若气血不流通,脏_之间的各种联系就要发生障碍,疾病即可发生。
4、保阴精,在精气神三者之间,精是生命的基础,因为“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若精亏则体弱神衰,脏腑机能失调,百邪易侵。
5、重养神,《黄帝内经》明确指出:“得神着昌,失神者亡”,中医学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它统御精气,是生命存亡的根本。在生命过程中,神易于动而至耗,难于静而内守。因此,历代养生家有不少人都主张以静养安神来健身防病,抗袁老。
6、顺天时,所顺天时,就是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使之与外界的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从而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7、调气机,《黄帝内经》中指出“百病生于气”的论点。这里的气是指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四种运动形式,气机的病变关系到全身的病变,要保养好生命,必须注意观察气在体内的运行是否正常,当升则升,当将则将,要出则出,要进则进,一定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中医健康养生的4个基本原则

中医 健康 养生 的基本原则:

顺应自然 形神兼养

动静结合 调养脾肾

顺应自然

为什么人体要顺应四季的变化?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大自然一年中运动变化的规律。中医认为“天人相应”,人体必须顺应自然四季变化的规律,保持机体与自然的平衡,才能顺利安康的度过一年四季。

春夏季节,顺应阳气升发的趋势,夜卧早起,多进行户外运动,漫步于空气清新之地,舒展身形,使阳气更充盛。

秋冬季节,气候转凉至寒,风气劲疾,阴气收敛,必须注意防寒保暖,适当调整作息时间,早卧晚起,以避肃杀寒凉之气,使阴精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妄泄。

形神兼养

形体物质是生命的基础,只有形体完备,才能产生正常的精神活动;精神活动是生命的主宰,只有精神调畅,才能促进脏腑的生理功能。

养神:主要是指摄养人体内脏、肢体、五官九窍及精气血津液等。

调神:主要指调摄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

动静结合

只有动静结合,刚柔并济,才能保持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等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人体才能充满旺盛的生命力。应提倡“养身莫善于动”,强调“养静为摄生之首务”的原则。

动:包括劳动和运动。运动可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气机通畅,气血调和,经络通达,九窍和利,提高防御病邪的能力。

静:主要指保持精神上的清静,还包括形体活动的相对安静状态。只有心静方能神凝,神凝方能心定,如此神藏而不妄耗。

调养脾肾

肾为先天之本,水火之宅,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是元气、阴精的生发之源,生命活动的调节中心。肾中精气阴阳的盛衰,与人的生长发育以及衰老过程有着直接的关系。肾气充足,则精神健旺,身体 健康 ,寿命延长;肾气衰少,则精神疲惫,体弱多病,寿命短夭。

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中的精微物质必须依靠脾的吸收和转输,才能化生为气血,营养于周身,维持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中医健康养生的4个基本原则

中医 健康 养生 的基本原则:

顺应自然 形神兼养

动静结合 调养脾肾

顺应自然

为什么人体要顺应四季的变化?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大自然一年中运动变化的规律。中医认为“天人相应”,人体必须顺应自然四季变化的规律,保持机体与自然的平衡,才能顺利安康的度过一年四季。

春夏季节,顺应阳气升发的趋势,夜卧早起,多进行户外运动,漫步于空气清新之地,舒展身形,使阳气更充盛。

秋冬季节,气候转凉至寒,风气劲疾,阴气收敛,必须注意防寒保暖,适当调整作息时间,早卧晚起,以避肃杀寒凉之气,使阴精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妄泄。

形神兼养

形体物质是生命的基础,只有形体完备,才能产生正常的精神活动;精神活动是生命的主宰,只有精神调畅,才能促进脏腑的生理功能。

养神:主要是指摄养人体内脏、肢体、五官九窍及精气血津液等。

调神:主要指调摄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

动静结合

只有动静结合,刚柔并济,才能保持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等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人体才能充满旺盛的生命力。应提倡“养身莫善于动”,强调“养静为摄生之首务”的原则。

动:包括劳动和运动。运动可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气机通畅,气血调和,经络通达,九窍和利,提高防御病邪的能力。

静:主要指保持精神上的清静,还包括形体活动的相对安静状态。只有心静方能神凝,神凝方能心定,如此神藏而不妄耗。

调养脾肾

肾为先天之本,水火之宅,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是元气、阴精的生发之源,生命活动的调节中心。肾中精气阴阳的盛衰,与人的生长发育以及衰老过程有着直接的关系。肾气充足,则精神健旺,身体 健康 ,寿命延长;肾气衰少,则精神疲惫,体弱多病,寿命短夭。

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中的精微物质必须依靠脾的吸收和转输,才能化生为气血,营养于周身,维持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中医养生的原则包括

中医养生的原则包括

A.顺应自然

B.养神为先

C.养护正气

D.避免邪气

E.辨证论治

正确答案:顺应自然;养神为先;养护正气;避免邪气

中医养生的原则包括

中医养生的原则包括

A.顺应自然

B.养神为先

C.养护正气

D.避免邪气

E.辨证论治

正确答案:顺应自然;养神为先;养护正气;避免邪气

中医养生的三大原则

其实,生、老、病、死是人类生存繁衍的自然规律,每个人都希望健康,都希望长寿。在历史的前进的滚滚大潮中,养生,一个恒久的话题,也是多少年来,人类持之以恒的追求。
但终究,人类都不会被自然规律所收容,一切都会随着时间的转盘流逝。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通过合理膳食、适当运动、调节情绪、规律生活,使自己的身体机能得到有效的保持,促进身体的健康和生命适当延续。
一、合理膳食:营养是维持生命的基础,营养的均衡是生命健康的基础,所以生命的延续是通过脾胃的功能,从自然界中汲取蛋白质、糖类、维生素、无机盐、食物纤维、微量元素、水这七大基本营养素,来供给人体延续所需的基本材料。这些营养都是从我们的一日三餐或基础饮食中摄取的,要保证种类齐全,又不能任何一种过量,这就是现在经常讲的膳食平衡。所谓平衡,就是各项营养素达到均衡,所以要适量合理的进食,饮食要有节制,禁止暴饮暴食,尽量少食用肥甘厚味的食物,同时要注意饮食就餐卫生,切记勉强进食、怒后进食,忌生冷及过咸的食物。在清代宫廷,尤其是乾隆时期,非常留意饮食养生,除了基本膳食以外,还要有蜂蜜、人参、松仁、枸杞、蜂胶等食药兼备的养生物品,已达到无病能补,有病能治的功效。点击查看源网页二、适当运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常流的水不会出现腐臭,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人体也一样,作为自然界的一份子,始终受自然规律的制约,所以,要适当运动,才会促进健康,受益身心。我们的骨骼随着年龄增长,到23岁就会定型,各种机能也相应完善,但到中年(一般在35岁以后)骨骼就会出现萎缩变化,骨皮质变薄,随着钙质的流失,骨质也会出现疏松现象。所以,要适当运动,通过运动疏松筋脉,使营养通道输送功能顺畅,用脏腑送出的营养物质濡养骨骼,增强骨骼钙质和活性,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点击查看源网页三、调节情绪“病由心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医学证明,绝大多数人并不是寿终而死,76%的疾病都是情绪病。不良情绪会让你罹患各种疾病,不良情绪会导致肌肉紧张,紧张情绪可以放大任何一个轻微的痛感,不良情绪导致内分泌失衡,不良情绪给内分泌系统带来的破坏最严重,不良情绪也会阻碍的身体发育……老子云:上善若水。几千年前,老子便用水的各种特点来描述圣人谦退不争的品格,他认为,圣人努力学习水的品格,要做到“七善”,其中之一便是要做到“心善渊”,即心胸要善于保持沉静,不可大喜大悲,这样就符合养生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也曾写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见古人十分讲究保持平静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平常心是一种恬淡洒脱、气定神闲的心态,它既是“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惬意,也是“竹仗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脱。处变不惊、不随物悲喜的超脱人生观,是我们在纷纭变幻的世事中所努力追求的,也是最难得到的。点击查看源网页生命的过程就像一次旅程,你携带的东西越多,行李越重,旅途便越感吃力。原本轻松的旅途,或许会变成一种难以承受的负担。保持良好情绪,是健康的根本。

中医养生的三大原则

其实,生、老、病、死是人类生存繁衍的自然规律,每个人都希望健康,都希望长寿。在历史的前进的滚滚大潮中,养生,一个恒久的话题,也是多少年来,人类持之以恒的追求。
但终究,人类都不会被自然规律所收容,一切都会随着时间的转盘流逝。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通过合理膳食、适当运动、调节情绪、规律生活,使自己的身体机能得到有效的保持,促进身体的健康和生命适当延续。
一、合理膳食:营养是维持生命的基础,营养的均衡是生命健康的基础,所以生命的延续是通过脾胃的功能,从自然界中汲取蛋白质、糖类、维生素、无机盐、食物纤维、微量元素、水这七大基本营养素,来供给人体延续所需的基本材料。这些营养都是从我们的一日三餐或基础饮食中摄取的,要保证种类齐全,又不能任何一种过量,这就是现在经常讲的膳食平衡。所谓平衡,就是各项营养素达到均衡,所以要适量合理的进食,饮食要有节制,禁止暴饮暴食,尽量少食用肥甘厚味的食物,同时要注意饮食就餐卫生,切记勉强进食、怒后进食,忌生冷及过咸的食物。在清代宫廷,尤其是乾隆时期,非常留意饮食养生,除了基本膳食以外,还要有蜂蜜、人参、松仁、枸杞、蜂胶等食药兼备的养生物品,已达到无病能补,有病能治的功效。点击查看源网页二、适当运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常流的水不会出现腐臭,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人体也一样,作为自然界的一份子,始终受自然规律的制约,所以,要适当运动,才会促进健康,受益身心。我们的骨骼随着年龄增长,到23岁就会定型,各种机能也相应完善,但到中年(一般在35岁以后)骨骼就会出现萎缩变化,骨皮质变薄,随着钙质的流失,骨质也会出现疏松现象。所以,要适当运动,通过运动疏松筋脉,使营养通道输送功能顺畅,用脏腑送出的营养物质濡养骨骼,增强骨骼钙质和活性,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点击查看源网页三、调节情绪“病由心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医学证明,绝大多数人并不是寿终而死,76%的疾病都是情绪病。不良情绪会让你罹患各种疾病,不良情绪会导致肌肉紧张,紧张情绪可以放大任何一个轻微的痛感,不良情绪导致内分泌失衡,不良情绪给内分泌系统带来的破坏最严重,不良情绪也会阻碍的身体发育……老子云:上善若水。几千年前,老子便用水的各种特点来描述圣人谦退不争的品格,他认为,圣人努力学习水的品格,要做到“七善”,其中之一便是要做到“心善渊”,即心胸要善于保持沉静,不可大喜大悲,这样就符合养生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也曾写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见古人十分讲究保持平静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平常心是一种恬淡洒脱、气定神闲的心态,它既是“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惬意,也是“竹仗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脱。处变不惊、不随物悲喜的超脱人生观,是我们在纷纭变幻的世事中所努力追求的,也是最难得到的。点击查看源网页生命的过程就像一次旅程,你携带的东西越多,行李越重,旅途便越感吃力。原本轻松的旅途,或许会变成一种难以承受的负担。保持良好情绪,是健康的根本。

中医养生的三大原则

其实,生、老、病、死是人类生存繁衍的自然规律,每个人都希望健康,都希望长寿。在历史的前进的滚滚大潮中,养生,一个恒久的话题,也是多少年来,人类持之以恒的追求。
但终究,人类都不会被自然规律所收容,一切都会随着时间的转盘流逝。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通过合理膳食、适当运动、调节情绪、规律生活,使自己的身体机能得到有效的保持,促进身体的健康和生命适当延续。
一、合理膳食:营养是维持生命的基础,营养的均衡是生命健康的基础,所以生命的延续是通过脾胃的功能,从自然界中汲取蛋白质、糖类、维生素、无机盐、食物纤维、微量元素、水这七大基本营养素,来供给人体延续所需的基本材料。这些营养都是从我们的一日三餐或基础饮食中摄取的,要保证种类齐全,又不能任何一种过量,这就是现在经常讲的膳食平衡。所谓平衡,就是各项营养素达到均衡,所以要适量合理的进食,饮食要有节制,禁止暴饮暴食,尽量少食用肥甘厚味的食物,同时要注意饮食就餐卫生,切记勉强进食、怒后进食,忌生冷及过咸的食物。在清代宫廷,尤其是乾隆时期,非常留意饮食养生,除了基本膳食以外,还要有蜂蜜、人参、松仁、枸杞、蜂胶等食药兼备的养生物品,已达到无病能补,有病能治的功效。点击查看源网页二、适当运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常流的水不会出现腐臭,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人体也一样,作为自然界的一份子,始终受自然规律的制约,所以,要适当运动,才会促进健康,受益身心。我们的骨骼随着年龄增长,到23岁就会定型,各种机能也相应完善,但到中年(一般在35岁以后)骨骼就会出现萎缩变化,骨皮质变薄,随着钙质的流失,骨质也会出现疏松现象。所以,要适当运动,通过运动疏松筋脉,使营养通道输送功能顺畅,用脏腑送出的营养物质濡养骨骼,增强骨骼钙质和活性,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点击查看源网页三、调节情绪“病由心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医学证明,绝大多数人并不是寿终而死,76%的疾病都是情绪病。不良情绪会让你罹患各种疾病,不良情绪会导致肌肉紧张,紧张情绪可以放大任何一个轻微的痛感,不良情绪导致内分泌失衡,不良情绪给内分泌系统带来的破坏最严重,不良情绪也会阻碍的身体发育……老子云:上善若水。几千年前,老子便用水的各种特点来描述圣人谦退不争的品格,他认为,圣人努力学习水的品格,要做到“七善”,其中之一便是要做到“心善渊”,即心胸要善于保持沉静,不可大喜大悲,这样就符合养生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也曾写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见古人十分讲究保持平静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平常心是一种恬淡洒脱、气定神闲的心态,它既是“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惬意,也是“竹仗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脱。处变不惊、不随物悲喜的超脱人生观,是我们在纷纭变幻的世事中所努力追求的,也是最难得到的。点击查看源网页生命的过程就像一次旅程,你携带的东西越多,行李越重,旅途便越感吃力。原本轻松的旅途,或许会变成一种难以承受的负担。保持良好情绪,是健康的根本。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文档

中医养生几大原则包括哪些

中医养生四大要素:1. 顺应自然:根据天气变化,春保肝、夏养心等,达到保健效果。2. 形神共养:静以养神,动以养形。修性怡神,保持乐观安静、心平气和的精神状态。3. 调养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调节饮食、药物调理、精神调摄、针灸推拿等方法健运脾胃,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4. 保精护肾:精为生长发育基础,精化气,气生神,神御形,通过保护精和肾,延缓身体衰老。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